第二章 美感經驗的分析(二):心理的距離
關燈
小
中
大
一
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覺,不帶實用目的,既如前述,現在我們可以讨論從這個原理産生出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學說。
一般人站在實用世界裡面,專心去滿足實際生活的需要,忘記這個世界是可以當作一幅圖畫供人欣賞的。
在美感經驗中,我們所對付的也還是這個世界,不過自己跳脫實用的圈套,把世界擺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。
阿爾卑斯山谷裡的一條汽車路上風景極好,路旁插着一個标語牌勸告遊人說:?“慢慢走,欣賞啊!”一般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裡,都像阿爾卑斯山下的汽車,趁着平路拼命向前跑;不過也有些比較幸運的人們偶爾能聽“慢慢走”的勸告,駐腳流連一會兒,來欣賞阿爾卑斯山的奇景。
在這一駐腳之間,他應付阿爾卑斯山的态度就已完全變過,他原來隻把它當作一個很好的開汽車兜風的地方,現在卻把它推遠一點當作一幅畫來看。
英國心理學家布洛(Bullough)仔細研究過這個道理,推演了一條原則出來,叫作“心理的距離”?(psychicaldistance)?,這個原則不僅把從前關于美感經驗的學說都包括無餘,而且對于文藝批評也尋出一個很适用的标準,我們現在把它詳細介紹出來。
什麼叫作“心理的距離”呢?我們最好舉一個實例來說明。
比如說海上的霧。
乘船的人們在海上遇着大霧,是一件最不暢快的事。
呼吸不靈便,路程被耽擱,固不用說;聽到若遠若近的鄰船的警鐘,水手們手慌腳亂地走動,以及船上的乘客們的喧嚷,時時令人覺得仿佛有大難臨頭似的,尤其使人心焦氣悶。
船像不死不活地在駛行,茫無邊際的世界中沒有一塊可以暫時避難的幹土,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運去擺布,在這種情境中最有修養的人也隻能做到鎮定的程度。
但是換一個觀點來看,海霧卻是一種絕美的景緻。
你暫且不去想到它耽誤了程期,不去想到實際上的不舒暢和危險,你姑且聚精會神地去看它這種現象,看這幅輕煙似的薄紗,籠罩着這平谧如鏡的海水,許多遠山和飛鳥被它蓋上一層面網,都現出夢境的依稀隐約,它把天和海聯成一氣,你仿佛伸一隻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遊的仙子。
你的四圍全是廣闊、沉寂、秘奧和雄偉,你見不到人世的雞犬和煙火,你究竟在人間還是在天上,也有些猶豫不易決定。
這不是一種極愉快的經驗麼? 這兩種經驗的分别完全起于觀點的不同。
在前一種經驗中,海霧是實用世界中的一片段,它和你的知覺、情感、希望以及一切實際生活需要都連瓜帶葛地固結在一塊,成了你的工具或是你的障礙。
你的全部實際生活逼得你不得不畏危險,逼得你不得不求平安,所以你不得不讨厭這耽誤程期帶危險性的海霧。
換句話說,你和海霧的關系太密切了,距離太接近了,所以不能用“處之泰然”的态度去欣賞它。
在後一種經驗中,你把海霧擺在實用世界以外去看,使它和你的實際生活中間存有一種适當的“距離”,所以你能不為憂患休戚的念頭所擾,一味用客觀的态度去欣賞它。
這就是美感的态度。
二 “距離”含有消極的和積極的兩方面。
就消極的方面說,它抛開實際的目的和需要;就積極的方面說,它着重形象的觀賞。
它把我和物的關系由實用的變為欣賞的。
就我說距離是“超脫”;就物說,距離是“孤立”。
從前人稱贊詩人往往說他“潇灑出塵”,說他“超然物表”,說他“脫盡人間煙火氣”,這都是說他能把事物擺在某種“距離”以外去看。
反過來說,“形為物役”“凝滞于物”“名缰利鎖”,都是說把事物的利害看得太“切身”,不能在我和物中間留出“距離”來。
人們迫于生存競争的需要,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費于飲食男女的營求,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,便無其他意義,所以美感上的“距離”往往極難維持。
一個海邊農夫當别人稱贊他的門前海景美時,常會羞澀地轉過身來指着屋後的菜園說:“門前雖然沒有什麼可看的,屋後這一園菜卻還不差。
”我們大多數人誰不像這位海邊農夫呢?一看到瓜果就想到它是可以摘來吃的,一看到瀑布就想到它的水力可以利用來發電,一看到圖畫或雕刻就估算它值多少錢,一看到美人就起占有的沖動。
一般事物對于我們都有一種“常态”,所謂“常态”就是糖是甜的,屋子是居住的,女人是生孩子的之類的意義,都是在實用經驗中積累的。
這種“常态”完全占住我們的意識,我們對于“常态”以外的形象便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。
經驗日益豐富,視野也就日益窄隘,所以有人說,我們對于某種事物見的次數愈多,所見到的也就愈少。
但是偶然之間,我們也間或能像叔本華所說的,?“丢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”?,見出事物的不平常的一面,于是天天遇見的、素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,例如破牆角伸出來的一枝花,或是林間一片陰影,便陡然現出奇姿異彩,使我們驚訝它的美妙。
這種陡然的發現常像一種“靈感”或“天啟”?,其實不過是由于暫時脫開實用生活的約束,把事物擺在适當的“距離”之外去觀賞罷了。
我們在遊曆時最容易見出事物的美。
東方人陡然站在西方的環境中,或是西方人陡然站在東方的環境中,都覺得面前事物光怪陸離,别有一種美妙的風味。
這就因為那個新環境還沒有變成實用的工具,一條街還沒有使你一眼看到就想起銀行在哪裡,面包店在哪裡;一棵不認得的樹還沒有使你知道它是結果的還是造屋的,所以你能夠隻觀照它們的形象本身,這就是說,它們和你的欲念和希冀之中還存有一種适當的“距離”?。
池塘中園林的倒影往往比較實在的園林好看,也是因為存在“距離”的緣故。
藝術家和詩人的長處就在能夠把事物擺在某種“距離”以外去看。
他們
一般人站在實用世界裡面,專心去滿足實際生活的需要,忘記這個世界是可以當作一幅圖畫供人欣賞的。
在美感經驗中,我們所對付的也還是這個世界,不過自己跳脫實用的圈套,把世界擺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。
阿爾卑斯山谷裡的一條汽車路上風景極好,路旁插着一個标語牌勸告遊人說:?“慢慢走,欣賞啊!”一般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裡,都像阿爾卑斯山下的汽車,趁着平路拼命向前跑;不過也有些比較幸運的人們偶爾能聽“慢慢走”的勸告,駐腳流連一會兒,來欣賞阿爾卑斯山的奇景。
在這一駐腳之間,他應付阿爾卑斯山的态度就已完全變過,他原來隻把它當作一個很好的開汽車兜風的地方,現在卻把它推遠一點當作一幅畫來看。
英國心理學家布洛(Bullough)仔細研究過這個道理,推演了一條原則出來,叫作“心理的距離”?(psychicaldistance)?,這個原則不僅把從前關于美感經驗的學說都包括無餘,而且對于文藝批評也尋出一個很适用的标準,我們現在把它詳細介紹出來。
什麼叫作“心理的距離”呢?我們最好舉一個實例來說明。
比如說海上的霧。
乘船的人們在海上遇着大霧,是一件最不暢快的事。
呼吸不靈便,路程被耽擱,固不用說;聽到若遠若近的鄰船的警鐘,水手們手慌腳亂地走動,以及船上的乘客們的喧嚷,時時令人覺得仿佛有大難臨頭似的,尤其使人心焦氣悶。
船像不死不活地在駛行,茫無邊際的世界中沒有一塊可以暫時避難的幹土,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運去擺布,在這種情境中最有修養的人也隻能做到鎮定的程度。
但是換一個觀點來看,海霧卻是一種絕美的景緻。
你暫且不去想到它耽誤了程期,不去想到實際上的不舒暢和危險,你姑且聚精會神地去看它這種現象,看這幅輕煙似的薄紗,籠罩着這平谧如鏡的海水,許多遠山和飛鳥被它蓋上一層面網,都現出夢境的依稀隐約,它把天和海聯成一氣,你仿佛伸一隻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遊的仙子。
你的四圍全是廣闊、沉寂、秘奧和雄偉,你見不到人世的雞犬和煙火,你究竟在人間還是在天上,也有些猶豫不易決定。
這不是一種極愉快的經驗麼? 這兩種經驗的分别完全起于觀點的不同。
在前一種經驗中,海霧是實用世界中的一片段,它和你的知覺、情感、希望以及一切實際生活需要都連瓜帶葛地固結在一塊,成了你的工具或是你的障礙。
你的全部實際生活逼得你不得不畏危險,逼得你不得不求平安,所以你不得不讨厭這耽誤程期帶危險性的海霧。
換句話說,你和海霧的關系太密切了,距離太接近了,所以不能用“處之泰然”的态度去欣賞它。
在後一種經驗中,你把海霧擺在實用世界以外去看,使它和你的實際生活中間存有一種适當的“距離”,所以你能不為憂患休戚的念頭所擾,一味用客觀的态度去欣賞它。
這就是美感的态度。
二 “距離”含有消極的和積極的兩方面。
就消極的方面說,它抛開實際的目的和需要;就積極的方面說,它着重形象的觀賞。
它把我和物的關系由實用的變為欣賞的。
就我說距離是“超脫”;就物說,距離是“孤立”。
從前人稱贊詩人往往說他“潇灑出塵”,說他“超然物表”,說他“脫盡人間煙火氣”,這都是說他能把事物擺在某種“距離”以外去看。
反過來說,“形為物役”“凝滞于物”“名缰利鎖”,都是說把事物的利害看得太“切身”,不能在我和物中間留出“距離”來。
人們迫于生存競争的需要,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費于飲食男女的營求,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,便無其他意義,所以美感上的“距離”往往極難維持。
一個海邊農夫當别人稱贊他的門前海景美時,常會羞澀地轉過身來指着屋後的菜園說:“門前雖然沒有什麼可看的,屋後這一園菜卻還不差。
”我們大多數人誰不像這位海邊農夫呢?一看到瓜果就想到它是可以摘來吃的,一看到瀑布就想到它的水力可以利用來發電,一看到圖畫或雕刻就估算它值多少錢,一看到美人就起占有的沖動。
一般事物對于我們都有一種“常态”,所謂“常态”就是糖是甜的,屋子是居住的,女人是生孩子的之類的意義,都是在實用經驗中積累的。
這種“常态”完全占住我們的意識,我們對于“常态”以外的形象便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。
經驗日益豐富,視野也就日益窄隘,所以有人說,我們對于某種事物見的次數愈多,所見到的也就愈少。
但是偶然之間,我們也間或能像叔本華所說的,?“丢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”?,見出事物的不平常的一面,于是天天遇見的、素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,例如破牆角伸出來的一枝花,或是林間一片陰影,便陡然現出奇姿異彩,使我們驚訝它的美妙。
這種陡然的發現常像一種“靈感”或“天啟”?,其實不過是由于暫時脫開實用生活的約束,把事物擺在适當的“距離”之外去觀賞罷了。
我們在遊曆時最容易見出事物的美。
東方人陡然站在西方的環境中,或是西方人陡然站在東方的環境中,都覺得面前事物光怪陸離,别有一種美妙的風味。
這就因為那個新環境還沒有變成實用的工具,一條街還沒有使你一眼看到就想起銀行在哪裡,面包店在哪裡;一棵不認得的樹還沒有使你知道它是結果的還是造屋的,所以你能夠隻觀照它們的形象本身,這就是說,它們和你的欲念和希冀之中還存有一種适當的“距離”?。
池塘中園林的倒影往往比較實在的園林好看,也是因為存在“距離”的緣故。
藝術家和詩人的長處就在能夠把事物擺在某種“距離”以外去看。
他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