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美感經驗的分析(一):形象的直覺

關燈
肯定或否認,如“此松是實有的”,“此松是假想的”之類,仍屬于名理的知識,它的對象是關系條理而不是形象本身。

    意象的孤立絕緣是美感經驗的特征。

    在觀賞的一刹那中,觀賞者的意識隻被一個完整而單純的意象占住,微塵對于他便是大幹;他忘記時光的飛馳,刹那對于他便是終古。

     “用志不紛,乃凝于神。

    ”美感經驗就是凝神的境界。

    在凝神的境界中,我們不但忘去欣賞對象以外的世界,并且忘記我們自己的存在。

    純粹的直覺中都沒有自覺,自覺起于物與我的區分,忘記這種區分才能達到凝神的境界。

    我們在上文把美感經驗中的我和物分開來說,隻是為解釋便當起見,其實美感經驗的特征就在物我兩忘,我們隻有在注意不專一的時候,才能很鮮明地察覺我和物是兩件事。

    如果心中隻有一個意象,我們便不覺得我是我,物是物,把整個的心靈寄托在那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上,于是我和物便打成一氣了。

    關于這一點,叔本華在他的《意志世界與意象世界》卷三裡說過下面一段很透辟的話: 如果一個人憑心的力量,丢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,不受充足理由律(thelawofsufficientreason)的控制去推求諸事物中的關系條理,這種推求的最後目的總不免在效用于意志,如果他能這樣地不理會事物的“何地”“何時”“何故”以及“何自來”(where,when,why,whence),隻專心觀照“何”(what)的本身;如果他不讓抽象的思考和理智的概念去盤踞意識,把全副精神專注在所覺物上面,把自己沉沒在這所覺物裡面,讓全部意識之中隻有對于風景、樹林、山嶽或是房屋之類的目前事物的恬靜觀照,使他自己“失落”在這事物裡面,忘去他自己的個性和意志,專過“純粹自我”(puresubject)的生活,成為該事物的明鏡,好像隻有它在那裡,并沒有人在知覺它,好像他不把知覺者和所覺物分開,以至二者融為一體,全部意識和一個具體的圖畫(即意象引者)恰相疊合;如果事物這樣地和它本身以外的一切關系絕緣,而同時自我也和自己的意志絕緣那麼,所覺物便非某某物而是“意象”(idea)或亘古常存的形象,..而沉沒在這所覺物之中的人也不複是某某人(因為他已把自己“失落”在這所覺物裡面)而是一個無意志,無痛苦,無時間的純粹的知識主宰(puresubjectofknowledge)了。

     叔本華以為人生大患在有我,我的主宰為意志。

    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意志的奴隸,有意志于是有追求掙紮,有追求掙紮于是有悲苦煩惱。

    在欣賞文藝時我們暫時忘去自我,擺脫意志的束縛,由意志世界移到意象世界,所以文藝對于人生是一種解脫。

     物我兩忘的結果是物我同一。

    觀賞者在興高采烈之際,無暇區别物我,于是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複交流,在無意之中我以我的性格灌輸到物,同時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。

    比如觀賞一棵古松,玩味到聚精會神的時候,我們常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心中的清風亮節的氣概移注到松,同時又把松的蒼勁的姿态吸收于我,于是古松俨然變成一個人,人也俨然變成一棵古松。

    總而言之,在美感經驗中,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滅,我沒入大自然,大自然也沒入我,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氣,在一塊生展,在一塊震顫。

     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。

    這裡所謂“形象”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變的,在那裡讓我們用直覺去領會它,像一塊石頭在地上讓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。

    它是觀賞者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。

    觀賞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時随地不同,直覺所得的形象也因而千變萬化。

    比如古松長在園裡,看來雖似一件東西,所現的形象卻随人随時随地而異。

    我眼中所見到的古松和你眼中所見到的不同,和另一個人所見到的又不同。

    所以那棵古松就呈現形象說,并不是一件唯一無二的固定的東西。

    我們各個人所直覺到的并不是一棵固定的古松,而是它所現的形象。

    這個形象一半是古松所呈現的,也有一半是觀賞者本當時的性格和情趣而外射出去的。

    明白這層道理,我們就可以明白直覺與形象是相因為用的。

    我們在上文說“直覺屬于我,形象屬于物”?,原是一種粗淺的說法。

    嚴格地說,直覺除形象之外别無所見,形象除直覺之外也别無其他心理活動可見出。

    有形象必有直覺,有直覺也必有形象。

    直覺是突然間心裡見到一個形象或意象,其實就是創造,形象便是創造成的藝術。

    因此,我們說美感經驗是形象的直覺,就無異于說它是藝術的創造。

    作者補注西文中的aesthetic,在我早期的論著中,都譯作“美感”?,後來改譯為“審美”?。

    後者較妥。

    醜,也屬于審美範疇。

    本章談到的“知識論”?,即現在較通用的“認識論”?。

     1981年7月讀校樣時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