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美感經驗的分析(一):形象的直覺
關燈
小
中
大
如見到梅花,把它和其他事物的關系一刀截斷,把它的聯想和意義一齊忘去,使它隻剩一個赤裸裸的孤立絕緣的形象存在那裡,無所為而為地去觀照它、賞玩它,這就是美感的态度了。
在科學态度中,梅花因與其他事物有關系而得意義;在實用态度中,梅花因其可效用于人而生價值。
在美感态度中它除去與其他事物有關系以及可效用于人兩點之外,自有意義,自有價值,梅花對于科學家和實用人都倚賴旁的事物而得價值,所以它的價值是“外在的”(extrinsic),對于審美者則獨立自足,别無倚賴,所以它的價值是“内在的”(intrinsic)。
從心理學觀點看,刺激、知覺、反應三者是一氣貫串的。
刺激是知覺的成因,知覺是反應動作的預備,一般知覺都含有實用性。
宇宙中事事物物本來都很零亂複雜。
從微生物的觀點看,世界隻是一團混沌,除了某者為營養、某者為災害一個分别之外,它不覺得四圍事物别有什麼精微的意義。
如果生物全像微生物那樣簡單,許多分别都決不會存在。
人體組織較複雜,需要較多,适應環境的方法也較周詳。
為便利實用起見,人逐漸根據經驗把四圍的事物分類立名,說天天吃的東西叫作“飯”,天天穿的東西叫作“衣”,某種感覺叫作“紅”,某種形體叫作“大”,于是事物才有所謂“意義”。
“意義”本來大半都起于實用。
在許多人看,衣服除了是穿的,飯除了是吃的以外,就别無意義。
所謂“知覺”就是感官接觸某種事物時,心裡明白它的意義。
明白它的意義,其實就是明白它的效用。
一旦明白了它的效用,就可以對它起适用的反應動作。
就這種意義說,一般動物都可以說是有“知覺”。
貓見着鼠,知道它是可吃的;鼠見着貓,知道它是吃鼠的;于是一個追捕,一個逃遁。
人對于外物的态度也有若幹類似,不過有一個重要的異點。
動物知覺事物時立刻就依本能的沖動,發為反應動作。
從刺激到知覺,從知覺到反應動作,都是直率倉皇的,中間不容有片刻的停頓。
人卻有反省的本領。
所謂反省,就是把所知覺的事物懸在心眼裡,當作一幅圖畫來觀照。
人能反省,所以能鎮壓住本能的沖動,在從知覺到反應的懸崖上勒缰駐馬,去玩索心所知的物和物所感的心。
這副反省的本領是人類文化的發轫點,科學、哲學、宗教、藝術、政治等都是從這副本領出來的。
這副反省的本領用之于實用方面則為“謀定而後動”,用之于科學方面則為冷靜的思考,用之于美感的方面則為康德所說的“無所為而為的觀賞”(disinterestedcontemplation)。
在美感的态度中,我們也是在從知覺到反應動作的懸崖上勒缰駐馬,把事物擺在心目中當作一幅圖畫去玩索。
不過審美者的目的不像實用人,不去盤問效用,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;也不像科學家,不去尋求事物的關系條理,所以心中沒有概念和思考。
他隻是在觀賞事物的形象。
惟其偏重形象,所以不管事物是否實在,美感的境界往往是夢境,是幻境。
把流雲看成白衣蒼狗,就科學的态度說,為錯覺;就實用的态度說,為妄誕荒唐;而就美感的态度說,則不失其為形象的直覺。
美感經驗是一種極端的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态。
全部精神都聚會在一個對象上面,所以該意象就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,這個道理德國心理學家闵斯特堡(Munsterberg)在他的《藝術教育原理》裡發揮得最透辟,現在引一段來印證: 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,隻有一個方法,你必須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開,使你的意識完全為這一個單獨的感覺所占住,不留絲毫餘地讓其他事物可以同時站在它的旁邊。
如果你能做到這步,結果是無可疑的:就事物說,那是完全孤立;就自我說,那是完全安息在該事物上面,這就是對于該事物完全心滿意足,總之,就是美的欣賞。
有人說,“藝術要擺脫一切然後才能獲得一切”。
藝術所擺脫的是日常繁複錯雜的實用世界,它所獲得的是單純的意象世界。
意象世界盡管是實用世界的回光返照,卻沒有實用世界的牽絆,它是獨立自足,别無依賴的。
比如一個畫家在聚精會神地欣賞一棵古松,那棵古松對于他便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。
在觀賞的一刹那中,他忘卻這棵古松之外還另有一個世界。
目前意象世界仿佛是一種夢境,如果另外世界的事物闖進意識中來,便不免使他從夢境中驚醒了。
比如在觀賞古松時,如果他猛然想到它可以避風息涼或是造橋架屋,這一念之動中他就搬了一回家,跑回到實用世界中去了。
不但如此,在凝神觀照時,古松的是非真假也被置于度外,心裡決無暇想到圖畫中的古松和山上長的古松有虛實的分别。
作為美感對象時,無論是畫中的古松或是山上的古松,都隻是一種完整而單純的意象。
真實虛僞的
在科學态度中,梅花因與其他事物有關系而得意義;在實用态度中,梅花因其可效用于人而生價值。
在美感态度中它除去與其他事物有關系以及可效用于人兩點之外,自有意義,自有價值,梅花對于科學家和實用人都倚賴旁的事物而得價值,所以它的價值是“外在的”(extrinsic),對于審美者則獨立自足,别無倚賴,所以它的價值是“内在的”(intrinsic)。
從心理學觀點看,刺激、知覺、反應三者是一氣貫串的。
刺激是知覺的成因,知覺是反應動作的預備,一般知覺都含有實用性。
宇宙中事事物物本來都很零亂複雜。
從微生物的觀點看,世界隻是一團混沌,除了某者為營養、某者為災害一個分别之外,它不覺得四圍事物别有什麼精微的意義。
如果生物全像微生物那樣簡單,許多分别都決不會存在。
人體組織較複雜,需要較多,适應環境的方法也較周詳。
為便利實用起見,人逐漸根據經驗把四圍的事物分類立名,說天天吃的東西叫作“飯”,天天穿的東西叫作“衣”,某種感覺叫作“紅”,某種形體叫作“大”,于是事物才有所謂“意義”。
“意義”本來大半都起于實用。
在許多人看,衣服除了是穿的,飯除了是吃的以外,就别無意義。
所謂“知覺”就是感官接觸某種事物時,心裡明白它的意義。
明白它的意義,其實就是明白它的效用。
一旦明白了它的效用,就可以對它起适用的反應動作。
就這種意義說,一般動物都可以說是有“知覺”。
貓見着鼠,知道它是可吃的;鼠見着貓,知道它是吃鼠的;于是一個追捕,一個逃遁。
人對于外物的态度也有若幹類似,不過有一個重要的異點。
動物知覺事物時立刻就依本能的沖動,發為反應動作。
從刺激到知覺,從知覺到反應動作,都是直率倉皇的,中間不容有片刻的停頓。
人卻有反省的本領。
所謂反省,就是把所知覺的事物懸在心眼裡,當作一幅圖畫來觀照。
人能反省,所以能鎮壓住本能的沖動,在從知覺到反應的懸崖上勒缰駐馬,去玩索心所知的物和物所感的心。
這副反省的本領是人類文化的發轫點,科學、哲學、宗教、藝術、政治等都是從這副本領出來的。
這副反省的本領用之于實用方面則為“謀定而後動”,用之于科學方面則為冷靜的思考,用之于美感的方面則為康德所說的“無所為而為的觀賞”(disinterestedcontemplation)。
在美感的态度中,我們也是在從知覺到反應動作的懸崖上勒缰駐馬,把事物擺在心目中當作一幅圖畫去玩索。
不過審美者的目的不像實用人,不去盤問效用,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;也不像科學家,不去尋求事物的關系條理,所以心中沒有概念和思考。
他隻是在觀賞事物的形象。
惟其偏重形象,所以不管事物是否實在,美感的境界往往是夢境,是幻境。
把流雲看成白衣蒼狗,就科學的态度說,為錯覺;就實用的态度說,為妄誕荒唐;而就美感的态度說,則不失其為形象的直覺。
美感經驗是一種極端的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态。
全部精神都聚會在一個對象上面,所以該意象就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,這個道理德國心理學家闵斯特堡(Munsterberg)在他的《藝術教育原理》裡發揮得最透辟,現在引一段來印證: 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,隻有一個方法,你必須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開,使你的意識完全為這一個單獨的感覺所占住,不留絲毫餘地讓其他事物可以同時站在它的旁邊。
如果你能做到這步,結果是無可疑的:就事物說,那是完全孤立;就自我說,那是完全安息在該事物上面,這就是對于該事物完全心滿意足,總之,就是美的欣賞。
有人說,“藝術要擺脫一切然後才能獲得一切”。
藝術所擺脫的是日常繁複錯雜的實用世界,它所獲得的是單純的意象世界。
意象世界盡管是實用世界的回光返照,卻沒有實用世界的牽絆,它是獨立自足,别無依賴的。
比如一個畫家在聚精會神地欣賞一棵古松,那棵古松對于他便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。
在觀賞的一刹那中,他忘卻這棵古松之外還另有一個世界。
目前意象世界仿佛是一種夢境,如果另外世界的事物闖進意識中來,便不免使他從夢境中驚醒了。
比如在觀賞古松時,如果他猛然想到它可以避風息涼或是造橋架屋,這一念之動中他就搬了一回家,跑回到實用世界中去了。
不但如此,在凝神觀照時,古松的是非真假也被置于度外,心裡決無暇想到圖畫中的古松和山上長的古松有虛實的分别。
作為美感對象時,無論是畫中的古松或是山上的古松,都隻是一種完整而單純的意象。
真實虛僞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