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講

關燈
清代文學 清代的正統文學 清代是文化學術極盛的時代,文學的成績也斐然可觀。

    這是因為在清代三百年中,有很長期的太平治安時期,出了好幾個愛好文學的帝王,如康熙、乾隆等,皆極力提倡文學;加以教育因科舉的發達而日益普及,出版印刷事業日益精進,又有許多特設的文化機關從事大規模的編輯工作,印行了許多有名的類書及古籍,這些都是扶助文學發展的大原因。

    單就文學發展的數量一方面說,清代的文學者之衆、作品之繁,實為以前任何朝代所遠不及。

    如果我們說明代是文學比較衰落的時期,則清代可以說是文學複興的時期。

     清代的文學可以分為兩大方面:第一方面是骈散文詩詞等貴族化的正統文學;第二方面是戲曲小說彈詞等通俗化的社會文學。

    這兩方面的文學是趨向各異,而做分道揚镳的發展的。

     清代骈散文詩詞等正統派的文學,在數量上占着清代文學的重要部分。

    這一派的文學思潮,始終傾向于複古。

    我們現在可從骈文與散文兩方面來說明這時代文學複古思潮的概況。

     請先從骈文說起: 自從魏晉南北朝,辭賦一類的美文特别發達,作文講究平仄韻律,于是骈偶的文章也跟着流行起來。

    但号稱“四六文”的骈體,則直至唐末李商隐、溫庭筠等始正式确立。

    宋明是古文的世界,骈文異常衰落。

    至清代始造成骈文的中興時期。

     清初的骈文作者,著名的有陳其年、吳绮及章藻功諸人。

    但當時并沒有造成濃厚的骈氣。

    後此不久,骈文之所以異軍突起,猖獗一時,實由于一般漢學家極力倡導所緻。

    因為清代的漢學家在研究學術的主張上最反對宋明學者,故對于宋明學者所倡導的古文也極力反對。

    他們所提倡的是盛唐(唐玄宗時代)以前的骈偶文學。

    他們對于盛唐以後的文章,簡直看不起。

    自汪琬稱美陳其年之文曰:“唐以前所不敢知,自開寶以來,七百年無此等作矣。

    ”即此可見清代的文學家之如何珍視唐以前的文章,而輕視唐以後的文章了。

    因此骈文便盛興起來,風氣所及,不僅漢學家自以作骈文為矜貴,即其他的文人也大作起骈文來了。

     乾嘉之際,首出的骈文家有胡天遊。

    繼之者有邵齊焘、袁枚、吳錫麒、洪亮吉、孫星衍、孔廣森、劉星炜、曾燠等,号稱八大家。

    洪亮吉為諸家中的最著者,他是一位極端的骈文家,論經學的文章也用骈文。

    不過他們的骈文已不單隻注意詞藻格律,而重視文章内容的思想與情感了。

    如孔廣森之論骈文作法說:“文以達意明事為主,當開阖縱橫,一與散文同。

    ”又如曾燠之言曰:“古文喪真,反遜骈體;骈體脫俗,即是古文。

    ”這簡直是要拿内容豐富的骈文來奪取散文的地盤了。

    到了汪中,則徑把骈文移植于散文裡面,使散文亦骈文化了。

    到後來阮元、阮福父子起來,則更力主南北朝“文”與“筆”分立之說,認定“沈思翰藻”(《文選序》語)的骈文,始足稱文學。

    至屬于“筆”一類的散文,他們不承認其為文學。

    這完全是唯美主義的文學論了。

     以上是說明清代骈文的思潮及其主張,至言其作品,則浙人譚獻嘗列舉骈文的代表作如下:“紀昀《四庫全書進呈表》,胡天遊《一統志表》《禹陵銘》,胡浚《論桑植土官書》,陸繁弨《吳山伍員廟碑文》,吳兆骞《孫赤崖詩序》,袁枚《與蔣苕生書》,汪中《自叙》《琴台之銘》,孔廣森《戴氏遺書序》,阮元《葉氏廬墓詩文序》,張惠言《黃山賦》《七十家賦鈔序》,孫星衍《防護昭陵之碑文》,樂鈞《廣儉不至說》,此十五篇者,皆不愧八代高文,唐以後所不能為也。

    ” 當然,清代骈文之可觀者尚不止此,但最傑出者則為汪中。

    汪氏天才卓越,所為文多情感肆溢,文思清麗,實為清代骈文中的冠冕。

    王念孫《述學序》稱贊他說:“至其為文,則合漢、魏、晉、宋作者,而鑄成一家之言,淵雅醇茂,無意摩放而神與之合,蓋宋以後無此作手矣。

    ”汪中以後,繼起的著名作者有劉開、梅曾亮、董基誠、董祐誠、方履篯、傅桐、周壽昌、趙銘、王闿運、李慈銘等十大家。

    他們的作風皆不外以兩漢、魏、晉、南北朝及初唐為宗。

    但多嫌才力薄弱,又限于格律,視汪氏則遠不逮了。

     清代的散文是完全與骈文站在對抗的地位,而做另一方向的複古運動。

    其複古的目标是以唐宋的古文為旨歸。

    本來,在清初的文章家,如侯方域、魏禧、汪琬、姜宸英輩,即皆以能古文負盛名。

    但不久因骈文盛行,把古文運動壓倒了。

     至桐城方苞氏起,乃大倡古文義法,以鼓動當代文壇。

    他解釋“義法”之言曰:“義即《易》之所謂言有物也,法即《易》之所謂言有序也。

    義以為經,而法緯之,然後為成體之文。

    ”(《又書貨殖傳後》)同時,他又制定幾條限制作古文的條例如下: (一)不可入語錄中語; (二)不可入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; (三)不可入漢賦中闆重字法; (四)不可入詩歌中隽語; (五)不可入南北史佻巧語。

     方氏古文的旗幟既大張,一唱百和,風靡一時。

    其同鄉劉大魁、姚鼐繼起而闡其說,古文之道乃大昌。

    姚鼐自序其所編《古文辭類纂》說:“凡文之體類十三,而所以為文者八:曰神、理、氣、味、格、律、聲、色。

    神理氣味者,文之精也;格律聲色者,文之粗也。

    然苟舍其粗,則精者亦胡以寓焉?學者之于古人,必始而寓其粗,中而寓其精,終而禦其精者而遺其粗者。

    文士之效法古人,莫善于退之,盡變古人形貌,雖有摹拟,不可得而尋其迹也。

    ”姚氏為文,蓋近法歸有光、方苞,而追拟韓愈為不祧之宗。

    曆城周永年為之語曰:“天下之文章,其在桐城乎!”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,而“桐城派”的文号乃起。

    姚鼐晚年主鐘山書院講席,為一代之文宗。

    其著名弟子有管同、梅曾亮、方東樹、姚瑩等,各以所學于姚氏者傳授徒友,而桐城派之文徒遂日繁。

     繼其後者又有大文章家曾國藩及其名弟子張裕钊、吳汝綸、黎庶昌、薛福成等為之發揚,于是桐城派的古文乃延至清末而不衰。

    不僅當時恽敬、張惠言等所倡的“陽湖派”古文不足與桐城派抗衡,即在乾嘉之際猖獗一時的骈文,也竟為桐城派古文所壓倒了,曾國藩在其《複陳右銘書》有一段話論到桐城派文章的戒律,說得很好: 大抵剿竊前言,句摹字拟,是為戒律之首。

    稱人之善,依于庸德,不宜褒揚溢量,動稱奇行異征,鄰于小說誕妄者之所為。

    貶人之惡,又加慎焉。

    一篇之内,端緒不宜繁多。

    譬如萬山旁薄,必有主峰;龍衮九章,但絜一領。

    否則首尾衡決,陳義蕪雜,滋足戒也。

    識度曾不異人,或乃竟為僻字澀句,以駭庸俗,斫自然之元氣,斯又才士之所同蔽,戒律之所必嚴。

    明茲數者,持守勿失,然後下筆造次,皆有法度,乃可專精以理吾之氣。

     由此可知所謂桐城文者,實是一種具有條理、規律森嚴的散文,其好處是簡樸清淡、平易通順、便于閱讀。

    其缺點則在格律義法的限制太嚴,最束縛作者才思的發展。

    故一般号稱桐城派的小黨徒,抱着一塊“桐城義法”的空招牌,隻知玩弄一點古文的波瀾意度,隻能作内容空疏與形式拘束的文章,其末流之弊乃至不堪設想。

    故十年前的文學界發出激烈的打倒“桐城謬種”的口号。

     平心而論,清代的骈散文雖一方面都在複古,但一方面也未嘗沒有創新。

    有人說清代的骈散文複古運動,都是複古的革新運動。

    這個話是不錯的。

    試問:我們能夠指出清代的哪一位作家、哪一篇作品,完全是古代古人的作風?我們隻不過是嫌清代文章創新的氣氛太少了,進化的速度太慢了。

    并且因為文章複古空氣的彌漫,影響到當代的詩詞,也深受着複古思潮的激蕩而大開倒車,不能走向一條新的解放的路,實在是清代文學很大的不幸。

     現在,我們可以講清代的詩和詞。

     清代的詩壇,我們似不能指出它有何種一緻的風氣,并不如文壇一樣可以分為明顯的幾派。

    我們隻看見許多各自為政的詩人在努力作詩,各不相師,各人走向各人的路,完全不染明代什麼公安派、競陵派的惡劣風氣。

    這一點是很可以珍貴的。

    不過,清代的詩實有一個共同的大毛病,就是喜歡雕琢刻畫。

    每一個詩人都喜歡在詩的形式格律上賣弄他們的才華,這可以說是一種時代的流行病。

     清初的詩人,最著者有錢謙益和吳偉業。

    錢謙益(1582—1664),字受之,号牧齋,常熟人。

    他以明臣降清,頗為士林所輕視。

    然其文章著作在當時實占着第一流的地位。

    其詩以沉郁藻麗勝,論者有謂為清初第一人。

    吳偉業字駿公,号梅村,太倉人。

    他少年時的作品,異常華豔風流,迨遭遇喪亂,閱曆興亡,作風一變為激越蒼勁。

    其所作《長歌行》,宗法白居易,極負當代盛譽。

    《圓圓》一曲尤稱一時絕唱。

    稍後于錢吳之詩家有“南施北宋”。

    南施是施閏章,所作有南國溫柔之風;北宋是宋琬,所作具北地剛健之氣。

    施宋以後,則号稱一代詩宗的王士禛乃出而領袖詩壇。

     王士禛(1634—1711),字贻上,号阮亭,自稱漁洋山人。

    山東新城人。

    仕至刑部尚書。

    他鑒于當代的詩人多模仿着宋詩的質直無文,乃力主詩的“神韻”說,倡為“不着一字,盡得風流”之言。

    此蓋推尊興會神到之作,而以意在言表為工也,他這種新穎的詩論,曾傾動一時。

    其詩長于近體,論者稱其旖旎風華,含情綿渺。

    但過于修辭,喜用僻事奇字,亦是大病。

    如其轟動一時的《秋柳詩》,即盡是堆砌典故,毫無足觀。

    七絕為其特所擅長,頗多佳作: 送胡耑孩赴長江 青草湖邊秋水長, 黃陵廟口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