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講
關燈
小
中
大
明代文學
明代的文學運動
中國文學發展至元代,一向脈絡相傳的正統派的古文詩賦,已凋弊不堪,獨新興的戲曲盛極一時。
文學的趨勢似已完全走向一條新路。
不料到了明代,文學界起了一個很大的反動,文學思潮忽又趨向于複古,明代二百多年的文壇,幾乎全為複古的潮流所支配着。
明代本是一個複古思潮最盛的時期,當時的文人,一則深受那時代“以八股文取士”的影響,養成隻知模拟抄襲的惡習;二則他們都以古代正統文學的繼承者自命,沒有創新的觀念和毅力,故終明代的詩文,陷溺于複古潮中而不能自振。
明代初期,複古的痕迹尚未顯明,其時文章家如宋濂、王袆、方孝孺;詩人如楊基、高啟、張羽、徐贲(此四人号稱“吳中四傑”)、劉基、袁凱等,他們的造詣雖不甚崇高,然所作皆能自備一格,自成一家,不是全然倚傍前人。
至李東陽出,始正式倡為唐宋文。
李夢陽、何景明繼之而起,更明以複古相号召,比李東陽更進一步地主張秦漢之文,又以盛唐之詩,為作詩的準則。
李夢陽為明代複古派最大的健将,他認定作詩文應該尊重模拟,其言曰:“今人摹臨古帖,不嫌大似;詩文何獨不然?”他主張詩文應該絕對複古的論調尤其極端偏激。
他把唐宋的文章全部抹煞,而以秦漢為依歸。
他說:“西京以後,作者勿聞矣。
”又說:“宋儒興而古之文廢……詩至唐,古調亡矣,然自有唐調可歌詠,高者猶足被管弦;宋人主理不主調,于是唐調亦亡。
”總之,在他的心目中是“漢以後無文,唐以後無詩”。
何景明的見解雖與李夢陽小有異同,然其主張“複秦漢之古”則與李氏道合志同。
他認定“古文之法亡于韓(愈)”,故大聲疾呼地叫人莫讀唐以後的著作文章。
明代的後起文人,多迷惑于李、何複古之說而從之,互相結納,互相标榜。
其最著名而首出者為“前七子”,以李夢陽、何景明二氏為領袖,徐桢卿、邊貢、康海、王九思、王廷相諸人附之;時代稍後者有“後七子”,以李攀龍、王世貞二氏為領袖,謝榛、宗臣、梁有譽、徐中行、吳國倫諸人附之。
後七子中的李、宗、梁、徐、吳五人,亦稱“前五子”,因此又有謂“後五子”,為餘曰德、魏裳、汪道昆、張佳允、張九一諸人;又有所謂“廣五子”,為俞允文、盧枏、李先芳、吳維嶽、歐大任諸人;又有“續五子”,為王道行、石星、黎民表、朱多煃、趙用賢諸人;又有“末五子”,為李維桢、屠隆、魏允中、胡應鱗、趙用賢諸人。
這許多呐喊複古的作者,都是挂着“文主秦漢,詩規盛唐”的招牌。
當李、何、李、王一派複古文學風靡天下的時候,也有一部分的文人起而與之抗。
文名最著者如唐順之、王慎中,他們的文章皆近宗唐宋;歸有光則更明白地指斥王世貞為庸妄;茅坤則取唐順之所選的唐宋八大家文,加批評刊之,以示文章的宗法;詩家則有楊慎、薛蕙等;又有号稱“公安體”的袁中郎兄弟及号稱“竟陵體”的鐘惺、譚元春等。
他們處處皆與前後七子一派站在敵視的地位。
可是,他們在當代文壇的号召力及影響,卻遠不及前後七子派的偉大。
至于明末,兩派的鬥争益烈,宗李、何、李、王者,有張溥主持的複社及陳子龍主持的幾社;宗歸、唐者,有艾南英所主持的豫章社。
皆互相攻擊排斥,不遺餘力,以終明世。
上面把明代複古文學的大勢已講明了。
這是很明顯了的,在這樣一個複古逆潮之下,要望文學的進展自是難乎其難。
明代詩文之所以毫無成績而言,應該說完全是複古潮為之阻礙。
我們在上面曾經說過,唐宋的文人也曾以複古相号召,不過他們隻是利用複古的名義,以号召人心,其目的是借以打倒骈文,提倡合時用的新式散文,故我們認定唐宋文是進化的,不是複古的。
隻有愚不可及的明代文人,才認定複古為真理。
特别是李、何、李、王一派,他們竟那樣愚妄,想着恢複在唐宋已不合時用的秦漢之文于一千多年後的明代,這豈不荒謬絕倫?故結果不但是徒勞無功,隻見把許多文人的才力犧牲于複古的牢籠裡面,毫無成績;明代詩文發展的命運也就斷送在這班複古派的手裡。
至于歸、唐等之主唐宋,雖較彼主秦漢者較為時代接近,文章比較合時;然亦嫌他們把才力用于模拟,不從事于創造,成績亦僅略有可觀而已。
至後來兩派傾軋益甚,黨同則相标榜,黨異則相攻擊,舉世文人皆抱着入主出奴的心理,文壇等于政黨,明代詩文的生機便因此斫伐殆盡了。
明代的戲曲 向來講文學史的人都認定明代是中國文學衰微的時期,如果就明代的傳統文學——詩文詞賦等講,這個話是不錯的。
不過我們研究明代文學,應該認識明代實是一個新文學的時期,是新興文學壓倒舊的傳統文學的時期。
明代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不是詩文詞賦,乃是傳奇與小說。
我們眼看着許多明代文人用盡才力,拼命地去求詩文的複古,結果落得個“畫虎不成反類犬”,全無成績。
然而當時卻另有一部分的文人,并不向着複古的路走去,卻去創作新興的傳奇和小說,其成績的偉大,可與唐詩、宋詞、元曲并稱,為明代文學增無限的光輝。
所以要講明代文學,應該認定新興的傳奇與小
文學的趨勢似已完全走向一條新路。
不料到了明代,文學界起了一個很大的反動,文學思潮忽又趨向于複古,明代二百多年的文壇,幾乎全為複古的潮流所支配着。
明代本是一個複古思潮最盛的時期,當時的文人,一則深受那時代“以八股文取士”的影響,養成隻知模拟抄襲的惡習;二則他們都以古代正統文學的繼承者自命,沒有創新的觀念和毅力,故終明代的詩文,陷溺于複古潮中而不能自振。
明代初期,複古的痕迹尚未顯明,其時文章家如宋濂、王袆、方孝孺;詩人如楊基、高啟、張羽、徐贲(此四人号稱“吳中四傑”)、劉基、袁凱等,他們的造詣雖不甚崇高,然所作皆能自備一格,自成一家,不是全然倚傍前人。
至李東陽出,始正式倡為唐宋文。
李夢陽、何景明繼之而起,更明以複古相号召,比李東陽更進一步地主張秦漢之文,又以盛唐之詩,為作詩的準則。
李夢陽為明代複古派最大的健将,他認定作詩文應該尊重模拟,其言曰:“今人摹臨古帖,不嫌大似;詩文何獨不然?”他主張詩文應該絕對複古的論調尤其極端偏激。
他把唐宋的文章全部抹煞,而以秦漢為依歸。
他說:“西京以後,作者勿聞矣。
”又說:“宋儒興而古之文廢……詩至唐,古調亡矣,然自有唐調可歌詠,高者猶足被管弦;宋人主理不主調,于是唐調亦亡。
”總之,在他的心目中是“漢以後無文,唐以後無詩”。
何景明的見解雖與李夢陽小有異同,然其主張“複秦漢之古”則與李氏道合志同。
他認定“古文之法亡于韓(愈)”,故大聲疾呼地叫人莫讀唐以後的著作文章。
明代的後起文人,多迷惑于李、何複古之說而從之,互相結納,互相标榜。
其最著名而首出者為“前七子”,以李夢陽、何景明二氏為領袖,徐桢卿、邊貢、康海、王九思、王廷相諸人附之;時代稍後者有“後七子”,以李攀龍、王世貞二氏為領袖,謝榛、宗臣、梁有譽、徐中行、吳國倫諸人附之。
後七子中的李、宗、梁、徐、吳五人,亦稱“前五子”,因此又有謂“後五子”,為餘曰德、魏裳、汪道昆、張佳允、張九一諸人;又有所謂“廣五子”,為俞允文、盧枏、李先芳、吳維嶽、歐大任諸人;又有“續五子”,為王道行、石星、黎民表、朱多煃、趙用賢諸人;又有“末五子”,為李維桢、屠隆、魏允中、胡應鱗、趙用賢諸人。
這許多呐喊複古的作者,都是挂着“文主秦漢,詩規盛唐”的招牌。
當李、何、李、王一派複古文學風靡天下的時候,也有一部分的文人起而與之抗。
文名最著者如唐順之、王慎中,他們的文章皆近宗唐宋;歸有光則更明白地指斥王世貞為庸妄;茅坤則取唐順之所選的唐宋八大家文,加批評刊之,以示文章的宗法;詩家則有楊慎、薛蕙等;又有号稱“公安體”的袁中郎兄弟及号稱“竟陵體”的鐘惺、譚元春等。
他們處處皆與前後七子一派站在敵視的地位。
可是,他們在當代文壇的号召力及影響,卻遠不及前後七子派的偉大。
至于明末,兩派的鬥争益烈,宗李、何、李、王者,有張溥主持的複社及陳子龍主持的幾社;宗歸、唐者,有艾南英所主持的豫章社。
皆互相攻擊排斥,不遺餘力,以終明世。
上面把明代複古文學的大勢已講明了。
這是很明顯了的,在這樣一個複古逆潮之下,要望文學的進展自是難乎其難。
明代詩文之所以毫無成績而言,應該說完全是複古潮為之阻礙。
我們在上面曾經說過,唐宋的文人也曾以複古相号召,不過他們隻是利用複古的名義,以号召人心,其目的是借以打倒骈文,提倡合時用的新式散文,故我們認定唐宋文是進化的,不是複古的。
隻有愚不可及的明代文人,才認定複古為真理。
特别是李、何、李、王一派,他們竟那樣愚妄,想着恢複在唐宋已不合時用的秦漢之文于一千多年後的明代,這豈不荒謬絕倫?故結果不但是徒勞無功,隻見把許多文人的才力犧牲于複古的牢籠裡面,毫無成績;明代詩文發展的命運也就斷送在這班複古派的手裡。
至于歸、唐等之主唐宋,雖較彼主秦漢者較為時代接近,文章比較合時;然亦嫌他們把才力用于模拟,不從事于創造,成績亦僅略有可觀而已。
至後來兩派傾軋益甚,黨同則相标榜,黨異則相攻擊,舉世文人皆抱着入主出奴的心理,文壇等于政黨,明代詩文的生機便因此斫伐殆盡了。
明代的戲曲 向來講文學史的人都認定明代是中國文學衰微的時期,如果就明代的傳統文學——詩文詞賦等講,這個話是不錯的。
不過我們研究明代文學,應該認識明代實是一個新文學的時期,是新興文學壓倒舊的傳統文學的時期。
明代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不是詩文詞賦,乃是傳奇與小說。
我們眼看着許多明代文人用盡才力,拼命地去求詩文的複古,結果落得個“畫虎不成反類犬”,全無成績。
然而當時卻另有一部分的文人,并不向着複古的路走去,卻去創作新興的傳奇和小說,其成績的偉大,可與唐詩、宋詞、元曲并稱,為明代文學增無限的光輝。
所以要講明代文學,應該認定新興的傳奇與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