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講
關燈
小
中
大
說為明文學的主幹,便覺得明文學有許多特色,在文學史上自有它的進步。
請先講傳奇。
傳奇體的戲曲之産生乃由于元曲之繁衍。
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上有話:“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,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。
”元曲一名北曲,蓋以作者多北方之大都與平陽等處人士,作曲多采用胡人的樂調及音韻。
後來北曲發展至南方,南人嫌其樂調相異,音韻不諧,而适應南方樂調音韻的南曲乃應運而生。
南曲發達以後,北曲遂衰。
雖然在明代還是有許多模拟元人的雜劇,然其所用聲調與體制,已與元劇不同。
至于由元劇演化而成的傳奇,則純然為明代新興的南曲矣。
傳奇的結構與元之雜劇大不相同,其重要的差别,約有四點可言: (一)元劇大都限于四折,傳奇則不限制出數,可以多至數十出(一出即一折); (二)元劇每折一調一韻到底,傳奇則一出不限一調,且可換韻; (三)元劇全曲由一人獨唱,傳奇則凡登場的劇中人皆可唱曲; (四)元劇多用楔子,傳奇則無楔子,但把第一出叫作“開場”或“家門”,以說明一篇的大意。
以上數點的改進,可見明之傳奇比較元之雜劇,由束縛而進于自由,由簡單而進于複雜,實為戲曲的一大進步。
明代傳奇之存于今者尚不下二三百種,其著名之佳作亦有四五十種。
在明代的初期,則以《琵琶記》傳奇為最負盛譽。
《琵琶記》為南曲之祖,傳奇的第一部,元末明初人高明撰。
高明(約1301—約1370),字則誠,永嘉人(一作瑞安人)。
元至正五年(1345)進士,授處州錄事,後辟行省掾。
因避亂居明州栎社,以詞曲自娛。
明太祖聞他的文名拟授以官職,辭以心疾不就,尋卒。
後有人把他的《琵琶記》獻于太祖,太祖稱贊說:“五經四書如五谷,家家不可缺;高明《琵琶記》如珍馐百味,富貴家豈可缺耶?”《琵琶記》共四十二出,叙唐時蔡邕與趙五娘結婚才五月,父命赴京應舉,中狀元,牛太師妻以女。
時蔡邕家中貧困不堪,賴趙五娘勤苦為活,至于吃糠。
後五娘之翁姑皆死,她乃彈着琵琶到京尋夫,終于在牛府與蔡邕會見,夫婦團圓。
這是事實的梗概。
至于文字,則以清雅勝,論者譬之為一幅《水墨梅花圖》。
王世貞說:“南曲以《琵琶》為冠,是一道《陳情表》,讀之使人欷歔欲涕。
”此語信然。
全曲以《吃糠》一出最為動人,今選錄其數節為例: [商調過曲][山坡羊]亂荒荒不豐稔的年歲,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,急煎煎不耐煩的二親,軟怯怯不濟事的孤身己。
衣盡典,寸絲不挂體,幾番要賣了奴身己。
争奈沒主公婆教誰看取?思之,虛飄飄,命怎期?難挨,實丕丕,災共危! [前腔]酸溜溜難窮盡的珠淚,亂紛紛難寬解的愁結,骨崖崖難扶持的病體,戰欽欽難挨過的時和歲。
這糠呵,我待不吃你,教奴怎忍饑?我待吃呵,怎吃得?(介)苦!思想起來,不如奴先死,圖得不知他親死時。
(合前) [雙調過曲][孝順歌]嘔得我肝腸痛,珠淚垂,喉嚨尚兀自牢嗄住。
糠!遭砻被舂杵,篩你,簸揚你,吃盡控持。
悄似奴家身狼狽,千辛萬苦皆經曆。
苦人吃着苦味,兩苦相逢,可知道欲吞不去! [前腔]糠和米,本是兩倚依,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?一賤與一貴,好似奴家與夫婿,終無見期。
丈夫你便是米麼,米在他方沒處尋;奴便是糠麼,怎的把糠救得人饑餒?好似兒夫出去,怎的教奴供給得公婆甘旨? 與《琵琶記》同在明初負盛名的作品,有“《荊》《劉》《拜》《殺》”四大傳奇。
《荊钗記》為甯獻王朱權所撰。
權為明太祖的第七子,号丹邱,又号涵虛子。
他對于戲曲很有研究,著《太和正音譜》。
《荊钗記》共計四十八出,系叙宋王十朋與錢玉蓮訂婚,以荊钗為聘禮。
後王十朋赴京應試,中狀元,修書回家。
适彼之同學孫汝權落第回鄉,欲奪玉蓮為妻,乃私改王信,謂王已娶丞相之女,特修書與玉蓮離婚。
玉蓮的繼母乃逼她改嫁孫汝權,玉蓮不從,被迫而投江,為錢安撫所救。
後來經過許多波折,王十朋終與錢玉蓮結婚。
《劉知遠》一名《白兔記》,無名氏所作。
系叙劉知遠微賤時與富家女李三娘結婚。
後知遠為妻兄所逐,李三娘亦為兄嫂所虐待。
三娘尋生一子,自己将臍帶咬斷,命之為咬臍郎。
因兄嫂欲害此子,她隻得托老仆将子送至劉知遠處撫養。
時知遠已另婚于嶽氏,以讨賊有功,升為九州安撫使矣。
咬臍郎長成後,通武藝,某日因追逐一白兔,遇三娘,終得夫妻母子團圓。
《拜月亭》一名《幽閨記》,明初人作。
(相傳為元人施惠作,不甚可靠。
)此劇共四十出,系叙金時有大臣之子興福因避朝廷之捕躍入蔣氏園中,與書生蔣世隆結為兄弟。
興福不久落草為盜匪的領袖。
蒙古軍南下時,世隆與妹瑞蓮避難出走,同行者有宦家女瑞蘭及其母親。
後來瑞蓮和瑞蘭的母親都在人群中散失了,隻剩着世隆與瑞蘭同行,因而結了婚。
不料在旅次遇着瑞蘭的父親,對于他倆的婚姻堅持反對,強領瑞蘭回家。
蒙古軍退,興福遇赦赴京應試,道遇世隆偕行,分中文武狀元。
後興福與瑞蓮結為夫婦
請先講傳奇。
傳奇體的戲曲之産生乃由于元曲之繁衍。
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上有話:“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,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。
”元曲一名北曲,蓋以作者多北方之大都與平陽等處人士,作曲多采用胡人的樂調及音韻。
後來北曲發展至南方,南人嫌其樂調相異,音韻不諧,而适應南方樂調音韻的南曲乃應運而生。
南曲發達以後,北曲遂衰。
雖然在明代還是有許多模拟元人的雜劇,然其所用聲調與體制,已與元劇不同。
至于由元劇演化而成的傳奇,則純然為明代新興的南曲矣。
傳奇的結構與元之雜劇大不相同,其重要的差别,約有四點可言: (一)元劇大都限于四折,傳奇則不限制出數,可以多至數十出(一出即一折); (二)元劇每折一調一韻到底,傳奇則一出不限一調,且可換韻; (三)元劇全曲由一人獨唱,傳奇則凡登場的劇中人皆可唱曲; (四)元劇多用楔子,傳奇則無楔子,但把第一出叫作“開場”或“家門”,以說明一篇的大意。
以上數點的改進,可見明之傳奇比較元之雜劇,由束縛而進于自由,由簡單而進于複雜,實為戲曲的一大進步。
明代傳奇之存于今者尚不下二三百種,其著名之佳作亦有四五十種。
在明代的初期,則以《琵琶記》傳奇為最負盛譽。
《琵琶記》為南曲之祖,傳奇的第一部,元末明初人高明撰。
高明(約1301—約1370),字則誠,永嘉人(一作瑞安人)。
元至正五年(1345)進士,授處州錄事,後辟行省掾。
因避亂居明州栎社,以詞曲自娛。
明太祖聞他的文名拟授以官職,辭以心疾不就,尋卒。
後有人把他的《琵琶記》獻于太祖,太祖稱贊說:“五經四書如五谷,家家不可缺;高明《琵琶記》如珍馐百味,富貴家豈可缺耶?”《琵琶記》共四十二出,叙唐時蔡邕與趙五娘結婚才五月,父命赴京應舉,中狀元,牛太師妻以女。
時蔡邕家中貧困不堪,賴趙五娘勤苦為活,至于吃糠。
後五娘之翁姑皆死,她乃彈着琵琶到京尋夫,終于在牛府與蔡邕會見,夫婦團圓。
這是事實的梗概。
至于文字,則以清雅勝,論者譬之為一幅《水墨梅花圖》。
王世貞說:“南曲以《琵琶》為冠,是一道《陳情表》,讀之使人欷歔欲涕。
”此語信然。
全曲以《吃糠》一出最為動人,今選錄其數節為例: [商調過曲][山坡羊]亂荒荒不豐稔的年歲,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,急煎煎不耐煩的二親,軟怯怯不濟事的孤身己。
衣盡典,寸絲不挂體,幾番要賣了奴身己。
争奈沒主公婆教誰看取?思之,虛飄飄,命怎期?難挨,實丕丕,災共危! [前腔]酸溜溜難窮盡的珠淚,亂紛紛難寬解的愁結,骨崖崖難扶持的病體,戰欽欽難挨過的時和歲。
這糠呵,我待不吃你,教奴怎忍饑?我待吃呵,怎吃得?(介)苦!思想起來,不如奴先死,圖得不知他親死時。
(合前) [雙調過曲][孝順歌]嘔得我肝腸痛,珠淚垂,喉嚨尚兀自牢嗄住。
糠!遭砻被舂杵,篩你,簸揚你,吃盡控持。
悄似奴家身狼狽,千辛萬苦皆經曆。
苦人吃着苦味,兩苦相逢,可知道欲吞不去! [前腔]糠和米,本是兩倚依,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?一賤與一貴,好似奴家與夫婿,終無見期。
丈夫你便是米麼,米在他方沒處尋;奴便是糠麼,怎的把糠救得人饑餒?好似兒夫出去,怎的教奴供給得公婆甘旨? 與《琵琶記》同在明初負盛名的作品,有“《荊》《劉》《拜》《殺》”四大傳奇。
《荊钗記》為甯獻王朱權所撰。
權為明太祖的第七子,号丹邱,又号涵虛子。
他對于戲曲很有研究,著《太和正音譜》。
《荊钗記》共計四十八出,系叙宋王十朋與錢玉蓮訂婚,以荊钗為聘禮。
後王十朋赴京應試,中狀元,修書回家。
适彼之同學孫汝權落第回鄉,欲奪玉蓮為妻,乃私改王信,謂王已娶丞相之女,特修書與玉蓮離婚。
玉蓮的繼母乃逼她改嫁孫汝權,玉蓮不從,被迫而投江,為錢安撫所救。
後來經過許多波折,王十朋終與錢玉蓮結婚。
《劉知遠》一名《白兔記》,無名氏所作。
系叙劉知遠微賤時與富家女李三娘結婚。
後知遠為妻兄所逐,李三娘亦為兄嫂所虐待。
三娘尋生一子,自己将臍帶咬斷,命之為咬臍郎。
因兄嫂欲害此子,她隻得托老仆将子送至劉知遠處撫養。
時知遠已另婚于嶽氏,以讨賊有功,升為九州安撫使矣。
咬臍郎長成後,通武藝,某日因追逐一白兔,遇三娘,終得夫妻母子團圓。
《拜月亭》一名《幽閨記》,明初人作。
(相傳為元人施惠作,不甚可靠。
)此劇共四十出,系叙金時有大臣之子興福因避朝廷之捕躍入蔣氏園中,與書生蔣世隆結為兄弟。
興福不久落草為盜匪的領袖。
蒙古軍南下時,世隆與妹瑞蓮避難出走,同行者有宦家女瑞蘭及其母親。
後來瑞蓮和瑞蘭的母親都在人群中散失了,隻剩着世隆與瑞蘭同行,因而結了婚。
不料在旅次遇着瑞蘭的父親,對于他倆的婚姻堅持反對,強領瑞蘭回家。
蒙古軍退,興福遇赦赴京應試,道遇世隆偕行,分中文武狀元。
後興福與瑞蓮結為夫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