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講

關燈
集》,便知道慢詞即是曼豔的長詞。

     在柳永的《樂章集》以前,還沒有慢詞。

    《草堂詩馀》錄陳後主《秋霁詞》一百四字體,萬樹《詞律》已證明其僞;唐莊宗的《歌頭》,載于《尊前集》,此書訛誤極多,也不足征信;至于歐陽修的《摸魚兒慢》詞,字句錯誤,《西清詩話》已指明其為劉輝僞作。

    并且,我們知道慢詞出于當代的新聲歌曲,歐陽修絕沒有這種膽子來倡導模拟民間的新聲,以妨害他的古文運動的号召力。

    就現有的曆史材料做證明,慢詞的首倡者當然是柳永。

     柳永(約987—約1053),初名三變,福建崇安人。

    他的生卒不甚可考,大約是十一世紀上半期的人。

    仁宗景祐元年(1034)進士,官至屯田員外郎。

    葉夢得《避暑錄話》稱他:“為舉子時,多遊狹邪,善為歌詞,教坊樂之。

    每得新腔,必求永為詞,始行于世。

    ”可見他少年時詞譽已經很高了。

    但他一生的落拓,就是受了作詞之累。

    他因為寫了一句“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”,為仁宗所黜,後來幾次想做官都沒有做成,從此便真的流浪歌場,花前月下去“淺斟低唱”了。

    他死後很蕭條,葬資都是歌伎們湊出來的,一代詞人便如此淪落以終。

    《樂章集》是一部很美妙的白話歌詞,卻被指為“淫冶之曲”,真使我們惋惜。

     雨霖鈴 寒蟬凄切。

    對長亭晚,驟雨初歇。

    都門帳飲無緒,留戀處、蘭舟催發。

    執手相看淚眼,竟無語凝噎。

    念去去、千裡煙波,暮霭沉沉楚天闊。

     多情自古傷離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節!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、曉風殘月。

    此去經年,應是良辰好景虛設。

    便縱有千種風情,更與何人說? 晝夜樂 洞房記得初相遇,便隻合、長相聚。

    何期小會幽歡,變作離情别緒。

    況值闌珊春色暮,對滿目、亂花狂絮。

    直恐好風光,盡随伊歸去。

     一場寂寞憑誰訴。

    算前言,總輕負。

    早知恁地難拚,悔不當時留住。

    其奈風流端正外,更别有、系人心處。

    一日不思量,也攢眉千度。

     柳永雖不見稱于士大夫,但一般民衆卻很歡迎他的詞。

    陳師道《後山詩話》說:“柳三變作新樂府,骫骳從俗,天下詠之。

    ”葉夢得《避暑錄話》也說:“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:凡有井水處,即能歌柳詞。

    ”由此可見柳詞傳播之廣,遠非同時諸詞家所及。

    柳永詞的好處是怎樣的?他最長于運用俚俗的話語,把很平常的意境鋪叙得很美。

    看着是叙景物,而情感即寓于景物之中。

    他也沒有什麼新的創意,格調也不高,但形容曲緻,音律諧婉,工于羁旅行役,則是柳詞的大本領。

     屬于柳派的詩人有張先、秦觀。

     張先(990—1078),字子野,吳興人。

    少遊京師,得晏殊的賞識,辟為通判,嘗知吳江縣,官至都官郎中。

    因有“桃李嫁東風郎中”和“雲破月來花弄影郎中”之名,人亦稱為張三中,他自号張三影。

    他是一位跨北宋第一期與第二期的作者,其小詞接近晏殊、歐陽修一派,長詞則接近柳永一派,與柳齊名。

    詞如《蔔算子慢》: 溪山别意,煙樹去程,日落采蘋春晚。

    欲上征鞍,更掩翠簾相眄;惜彎彎淺黛,長長眼。

    奈畫閣歡遊,也學狂花亂絮輕散。

     水影橫池館。

    對靜夜無人,月高雲遠。

    一饷凝思,兩袖淚痕還滿。

    恨私書,又逐東風斷。

    縱西北層樓萬尺,望重城那兒? 張先才短,所以詞不及柳永。

    但先詞韻高,是柳永所乏處。

     秦觀(1049——1100),字少遊,一字太虛,揚州高郵人。

    因蘇轼薦,除秘書省正字,兼國史編修官。

    後坐黨籍,屢遭徙放。

    卒于古藤。

    他本是蘇門四學士之一,在四學士中,蘇轼尤與他相善,稱為“今之詞手”。

    但他的詞卻全與蘇轼不同調,而傾向柳永的作風。

    長詞尤與柳永相似。

     滿庭芳 山抹微雲,天連衰草,畫角聲斷谯門。

    暫停征棹,聊共引離尊。

    多少蓬萊舊事,空回首,煙霭紛紛。

    斜陽外,寒鴉萬點,流水繞孤村。

     消魂。

    當此際,香囊暗解,羅帶輕分。

    謾赢得青樓,薄幸名存。

    此去何時見也?襟袖上,空惹啼痕。

    傷情處,高城望斷,燈火已黃昏。

     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,動離憂,淚難收。

    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。

    碧野朱橋當日事,人不見,水空流。

     韶華不為少年留。

    恨悠悠,幾時休?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。

    便做春江都是淚,流不盡,許多愁。

     晁補之說:“近來作者皆不及少遊。

    ”蔡說:“子瞻辭勝乎情,耆卿情勝乎辭;辭情相稱者,唯少遊而已。

    ”平心而論,秦觀詞長于情韻,而短于氣格,與柳永詞同病,所以李清照批評他“專主情緻,少故實,譬諸貧家美女,非不妍麗,終乏富貴态耳。

    ”(《詞論》) 第三期的北宋詞,是詞體大解放的時期。

    詞體之得解放,自蘇轼始。

    柳永雖然倡導了慢詞,還是因襲晚唐五代詞的曼豔風氣,還沒有打破“詞為豔科”的約束。

    到蘇轼便把詞體的束縛完全解放了。

    他一方面超越了“詞為豔科”的狹隘範圍,變婉約的作風為豪放的作風;一方面又擺脫了詞律的嚴格拘束,自由去描寫。

    胡寅說: 詞曲至東坡,一洗绮羅芗澤之态,擺脫綢缪宛轉之度。

    使人登高望遠,舉首高歌,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。

    于是《花間》為皂隸,而耆卿為輿台矣。

     因為蘇轼的詞奔放不可拘束,所以人家都說他“以詩為詞”,說他的詞是“曲子中縛不住者”。

    甚至稱之為“别派”,謂“雖極天下之工,要非本色”。

    可是,我們則認定這種“别派”,是詞體的新生命。

    這種新詞體抛棄了百餘年來習慣了的绮靡纖豔的舊墟,而走向一條雄壯奔放的新路。

    這條新路可以使我們鼓舞,可以使我們興奮,而不是叫我們昏醉在紅燈綠酒底下的“靡靡之音”。

    這是蘇派詞的特色。

     蘇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自号東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。

    嘉祐初,試禮部第二。

    神宗朝,因與王安石為政敵,頗不得志。

    元祐中,累官翰林學士。

    紹聖中遠貶嶺南之瓊州。

    赦還,卒于常州。

    他在文學裡面是有多方面造詣的作家,尤以詞勝。

    今舉數詞為例: 念奴嬌 大江東去,浪淘盡、千古風流人物。

    故壘西邊,人道是、三國周郎赤壁。

    亂石崩雲,驚濤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
    江山如畫,一時多少豪傑! 遙想公瑾當年,小喬初嫁了,雄姿英發。

    羽扇綸巾,談笑間、樯橹灰飛煙滅。

    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、早生華發。

    人生如夢,一樽還酹江月。

    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

    不知天上宮阙,今夕是何年。

    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

    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! 轉朱閣,低绮戶,照無眠。

    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别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

    但願人長久,千裡共婵娟。

     我們讀蘇轼的詞,看他縱筆之所之,如行雲流水,橫溢奔放,語意無窮,曲終猶覺天風海雨逼人。

    這是作者天才的獨到處,别人是不易企及的。

    他的長詞和小詞都寫得很好,可惜我們不能在這裡多舉例子。

    号稱蘇門的詞人,除了秦觀外,尚有黃庭堅、陳師道、晁補之、張耒;受知于蘇轼的詞人,有李之儀、程垓、毛滂諸人。

    但他們大都沒有蘇派的風味,隻有一個黃庭堅略具轼風。

     黃庭堅(1045—1105),字魯直,号山谷道人,洪州分甯人。

    官至秘書丞。

    他的詞很受了點蘇轼的影響,喜豪放而脫略音律,所以晁補之譏其詞是“著腔子唱好詩”。

    其詞之具有豪放之緻者,要算《念奴嬌》的“斷虹霁雨”和《水調歌頭》的“瑤草一何碧”幾首詞。

    不過庭堅作詞,不甚抒寫壯闊的襟懷,而喜歡描繪男女之私情。

    今舉他較為含蓄的一首抒情小詞《清平樂》為例: 春歸何處?寂寞無行路。

    若有人知春去處,喚取歸來同住。

     春無蹤迹誰知?除非問取黃鹂。

    百啭無人能解,因風飛過薔薇。

     同時,還有一位賀鑄(字方回,衛州人),他的詞也寫得很好,可是也沒有蘇派的風味。

     蘇黃以後,這一派在北宋便無繼承之作者了,直到南宋辛棄疾等繼續有作,這一派的詞才發揚光大起來。

     第四時期的北宋詞,簡直就是對蘇派詞的反動。

    原因是由于蘇黃這班詩人,大刀闊斧地去作淋漓肆放的詞,不屑咬文嚼字,不管聲律格調,便越離樂府越遠了,他們的詞不複可歌了。

    詞的起來原是歌詞。

    許多懂得音律的詞人,看不慣蘇黃這種“别派”詞,便起來倡導歌詞,特别注重詞的聲律格調,把詞和樂府再合攏起來,造成樂府詞的複興。

    這個時期的詞,便可以說是樂府詞的複興期。

     宋徽宗自己便是很懂得音樂的人,他的詞也作得很好,今舉他一首抒寫被擄後凄涼生活的作品為例: 燕山亭(北行見杏花) 裁剪冰绡,輕疊數重,淡著燕脂勻注。

    新樣靓妝,豔溢香融,羞殺蕊珠宮女。

    易得凋零,更多少無情風雨。

    愁苦。

    問院落凄涼,幾番春暮。

     憑寄離恨重重,這雙燕,何曾會人言語。

    天遙地遠,萬水千山,知他故宮何處。

    怎不思量,除夢裡有時曾去。

    無據。

    和夢也新來不做。

     徽宗雖能詞,可惜作品太少。

    最能夠代表這時期樂府詞的特色的,要推周邦彥。

     周邦彥(1056—1121),字美成,号清真居士,錢塘人。

    元豐初,以大學生進《汴都賦》,神宗召為大學正。

    徽宗頒《大晟樂》,召邦彥提舉大晟府。

    他深通音樂,《宋史·文苑傳》稱他“好音樂,能自度曲。

    制樂府長短句,詞韻清蔚”。

    其詞如: 六醜(薔薇謝後作) 正單衣試酒,怅客裡光陰虛擲。

    願春暫留,春歸如過翼,一去無迹。

    為問花何在?夜來風雨,葬楚宮傾國。

    钗钿堕處遺香澤。

    亂點桃蹊,輕翻柳陌,多情為誰追惜?但蜂媒蝶使,時叩窗槅。

     東園岑寂,漸蒙籠暗碧。

    靜繞珍叢底,成歎息。

    長條故惹行客,似牽衣待話,别情無極。

    殘英小,強簪巾帻;終不似、一朵钗頭顫袅,向人欹側。

    漂流處,莫趁潮汐。

    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