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講
關燈
小
中
大
唐代文學
唐代的文學運動
骈偶绮豔的文學至梁陳間,已經發展至最後的階段,當時的文人已漸漸厭棄這種隻有形式美的“靡靡之音”了。
蕭綱本是喜歡作豔詩的,也不滿意當時的文風,他在其《與湘東王繹書》中批評當時文學的流弊說: 比見京師文體,懦鈍殊常,競學浮疏,争為闡緩。
……既殊比興,正背《風》《騷》。
……吾既拙于為文,不敢輕有掎摭。
但以當世之作,曆方古之才人,……觀其遣辭用心,了不相似。
若以今文為是,則古文為非。
若昔賢可稱,則今體宜棄。
…… 這種言論在當時雖未發生若何影響,卻很可表示對當時文壇的反感。
北朝向來是不大歡迎骈偶绮豔的文學。
北周有一位武人蘇綽,因為憤當時文風的浮靡,竟模仿《尚書》來作《大诰》,以矯文風之枉。
至隋文帝楊堅奪了周祚,更嚴禁華豔的文字,诏令天下公私文翰皆應實錄。
泗州刺史司馬幼之即以上書華豔,被付有司治罪。
後來又有一位禦史李谔曾上書請斥浮華之文,其言曰: 魏之三祖(即曹操、曹丕、曹叡),更尚文詞。
忽君人之大道,好雕蟲之小藝。
下之從上,有同影響。
競聘文華,遂成風俗。
江左齊梁,其弊彌甚。
貴賤賢愚,唯務吟詠。
遂複遣理存異,尋虛逐微;競一韻之奇,争一字之巧。
連篇累牍,不出月露之形;積案盈箱,唯是風雲之狀。
世俗以此相高,朝廷據茲擢士。
……文筆日繁,其政日亂。
良由棄大聖之軌模,構無用以為用也。
李谔的理論顯然是反對魏晉以來不講緻用的純文學,他認定文學必以實用為主。
同時有一位儒者王通,他的主張也和李谔相似。
他說: 文者,苟作雲乎哉,必也濟乎義。
王通是主張文學必以道德為依歸的,他著了一部《中說》,其文筆全仿《論語》。
這是唐以前文學複古的趨勢。
骈偶绮豔的文學,經過兩晉六朝長期的發展,其風氣已深中人心;雖受一部分文人的反對,以及隋文帝政治手段的壓迫,結果亦不甚奏效。
隋文帝的兒子炀帝就是喜歡寫绮文豔思的一個。
故至唐之初期,還是骈偶绮豔的文風流行着。
當時的所謂“上官體”(上官儀)、“四傑體”(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)、“沈宋體”(沈佺期、宋之問),都不脫六朝文學的流風遺韻,都喜歡作骈偶文,都是由骈偶而陷于绮豔。
直至陳子昂起來,才極力提倡有風骨的樸實的漢魏文學,反對晉宋以後的頹靡文學。
他在《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》的序文裡發表他的文學見解說: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。
漢魏風骨,晉宋莫傳;然而文獻有可征者。
仆嘗暇時觀齊、梁間詩,彩麗競繁,而興寄都絕,每以永歎!思古人,常恐逶迤頹靡,風雅不作,以耿耿也。
李白也是一位複古論者,其言曰: 梁陳以來,豔薄斯極,沈休文又尚以聲律。
将複古道,非我而誰欤? 自此,蕭穎士、李華、元結、獨孤及、梁肅諸人繼起,皆宗法陳子昂,繼續倡導文學複古之論。
至韓愈、柳宗元兩大文豪起,古文運動乃底于成功。
韓愈是以繼承孔孟的道統自命的人,他的文學主張,一言以蔽之,就是“文以載道”四字。
看他的《答李翊書》說:“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聖人之志不敢存。
”又說:“行之乎仁義之途,遊之乎詩書之源,無迷其途,無絕其原,終吾身而已矣。
”可見他是以提倡古道自任的,自然要主張“文以載道”。
他在一篇《進學解》上自叙其文章的來源說: 上規姚姒,渾渾無涯;《周诰》《殷盤》,佶屈聱牙;《春秋》謹嚴;《左氏》浮誇;《易》奇而法;《詩》正而葩;下逮《莊》《騷》,太史所錄;子雲、相如,同工異曲。
柳宗元的文學主張亦與韓愈相似,其《答韋中立書》論做文章的目的說: 始吾幼且少,為文章,以辭為工。
及長,乃知文者以明道,是故不苟為炳炳烺烺,務采色,誇聲音,而以為能也。
接着他又自述其文章的來源說: 本之《書》以求其質;本之《詩》以求其恒;本之《禮》以求其宜;本之《春秋》以求其斷;本之《易》以求其動,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。
參之《穀梁》以厲其氣;參之孟荀以暢其支;參之莊老以肆其端;參之《國語》以博其趣;參之《離騷》以緻其幽;參之太史以著其潔,此吾之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。
韓愈、柳宗元都是反對美文學的,他倆都把自己文章的來源,遠溯于三代兩漢的經史及諸家,洗盡兩晉六朝浮靡的風尚。
古文運動有韓柳二氏的努力而達于最高的發展。
繼之者有李翺、皇甫湜等,皆以才力、文譽不及韓柳,不足号召天下,古文之書遂漸衰。
至于晚唐,绮豔的骈偶文學又複活起來,把古文打倒了。
以上是唐代文學運動的大概情形。
從表面上看來,這個時代的文學運動,完全是複古潮流的文學運動。
其實不然。
他們口裡雖喊着複古的口号,可是他們的文章并不如蘇綽的死拟《尚書》,也不如王通的死拟《論語》;這條死拟古文的路是早已被證明走不通了的。
(《周書》稱蘇綽“雖屬辭有師古之美,矯枉非适時之用,故莫能常行焉”。
)唐代的文人隻是以“複古”的口号來做幌子。
他們要利用曆史上的根據來号召人心,以期打倒六朝的绮豔骈偶文學,故高唱三代兩漢之文。
在實際上,他們的文章并不真是複古的。
試看韓愈之言曰: 或問:“為文宜何師?”必謹對曰:“宜師古聖賢人。
”曰:“古聖賢人所為書具存,辭皆不同,宜何師?”必謹對曰:“師其意,不師其辭。
” 他又說: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,惟陳言之務去,戛戛乎其難哉! 柳宗元說: 吾雖少為文,不能自雕斫。
引筆行墨,快意累累,意盡便止,亦何所師法? 李翺論韓愈的文章說: 公每以為自揚雄之後,作者不出。
其所為文未嘗效前人之言,而固與之并。
皇甫湜論韓愈的文章說: 屬文意語天出,業孔子、孟轲而侈其文,焯焯烈烈,為唐之章。
李漢論韓文也說: 日光玉潔,周情孔思,千态萬貌,卒澤于道德仁義。
我們由這些話,可知韓柳的文章明明是“惟陳言之務去”“未嘗效前人之言”;師古人之意,而不師古人之辭;内容雖為“周情孔思”,而外形實是“千态萬貌”,“焯焯烈烈,為唐之章”,并無所謂師法。
韓愈他們緻力于文學運動,其目的無非想提倡一種有内容的實用文章,無非想拿文章來宣傳孔孟之道,無非企圖造成一個新的文派。
他們用的文字,隻求說理說得清,故都用的淺近文言。
我們隻要拿韓愈的文章來和蘇綽《大诰》一類的文章比較,便立見蘇綽所作的才真是模拟的佶屈聱牙的古文,而韓愈的作品乃是具有新風格的唐代文學。
由此看來,唐代的文學運動,不但不是複古運動,而且是實際的革新運動呢。
這個文學運動自然有許多缺點:第一是不應該以複古為名,埋沒了文學進化的觀念;第二是不應該以文學為載道的工具,忽視純文學的價值。
這兩個缺點遺給後世絕大的惡劣影響。
近數百年來文壇深受古文之毒,皆唐代樹“複古”與“明道”旗幟的文學運動為之厲階。
可是,由這個文學運動所産生的許多好處,我們更是不可忽視的:第一,唐代古文學運動的實際,乃是一種提倡樸實散文的運動。
其結果乃産生許多富有文學價值的散文。
這種散文雖不是南朝的文學一類,而實際是受了南朝文學的洗禮,歸于北朝文學的質樸,是能夠兼南北文學之所長的。
如李華的《吊古戰場文》,韓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,柳宗元的山水遊記,白居易、元稹來往的信劄,很多是富有情調意趣的隽妙的散文作品。
第二,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,阻遏了骈偶绮豔文學的發展。
自晉宋以來,文人的作品無論文章詩賦,皆用骈偶為之,作風乃流于绮豔不堪。
初唐猶沿其弊,文風亦陷于浮靡不振。
迨陳子昂起來振臂一呼,提倡有風骨的樸實的詩文,自開元天寶至大曆長慶間的作者,皆直接受着這個文學運動的影響,才不為浮靡绮豔的風氣所蔽,才有可能産生唐代中期百餘年光輝萬丈的文學史。
第三,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,因為反對空疏浮華不能緻用的純文學,乃揭出明經載道以為做文章的目的。
因此文學觀念乃流于實用主義一途。
在詩歌方面遂開寫實一派。
這一派的作品以社會民生為題材,以悲天憫人為職志,遂使文學與人生發生最親切的關系。
後來白居易、元稹的文學主張,認定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”,自然是受了這個文學運動的影響。
第四,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,因為要矯正過去骈偶文學的堆砌藻飾、隐晦難懂的毛病,乃改用淺近流暢的文言來做文章。
唐以後的詩文,受了唐文很深的影響,其流弊自然很多,但明白曉暢,實為一大特色。
以上四點,是我們對于唐代文學運動的實際及影響應有的認識。
唐代的詩歌 唐代是詩歌的黃金時代。
就數量的發展說,唐詩之盛是很可驚的。
單據《全唐詩》不完備的紀錄,已有詩人二千二百餘家,錄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之多,即已超越過去一千多年詩史的總成績。
我們分析唐詩之所以發達,其最大的原因,乃是由于君主的倡導。
初唐的太宗、女主武則天及玄宗,都是提倡文學,獎勵詩人最力的。
此外如憲宗讀了白居易的《諷谏詩》,便召為學士;穆宗喜歡元稹的詩,征為舍人;文宗則因為愛好五言詩,特置詩學士七十二人,簡直變成詩迷了。
唐代的考試制度,本是以詩賦錄取進士的;又加上君主們的特别提倡。
哪個文人不想做官?要做官就得努力于詩。
因此便造成唐代三百年詩壇的盛況。
唐詩不僅“盛”而已。
詩歌至唐已是最高的發展,其成績造詣實已臻于盡善盡美的境界。
我們讀了六朝骈偶绮豔的詩,再來讀唐代的名家詩,真如從一個狹隘的囚籠中飛向海闊天空的地方去。
唐詩是無奇不有的,仿佛是一個博物院;唐詩又是無美不具的,如同一個四季花園。
論者哪一個不贊美唐詩?可是大家都不很明白唐詩的長處在哪裡。
其實唐詩最大的特色,隻是在不講模拟,不事複古,而富有強烈的創造精神,具有自由放肆的精神。
唐代有才氣的詩人,每一個都能自出心裁地在他作品裡表現出作者特殊的個性和風格,呈露着濃厚的新時代色彩。
經過許多優秀詩人的努力于創造工程,因以形成唐代詩壇的偉大成績。
唐代的詩體,向來的論詩者都認定律詩和絕句是唐代的新體詩,都認定那是唐代的代表詩體。
這個錯誤我們是要加以糾正的。
律詩源出于六朝的骈偶,專講聲韻對仗,最束縛作者的意境情感,是最下乘的詩體。
唐人的律詩就很少好的,絕不足以代表唐詩的特色。
我以為能夠代表唐詩的特色的詩體,乃是五七言歌行和絕句。
唐代的詩人最喜歡作五七言歌行。
他們的歌行,自由放肆,不受任何格律的拘束,句子可以長短不齊,用韻沒有一定的規則,不講對仗,不考究平仄。
這可以說是從兩晉六朝解放出來的一種新體自由詩。
絕句雖與律詩同稱“近體”,卻不與律詩同源,它是從六朝的民間歌謠進化出來的。
雖有聲韻的限制,而不必講對仗排偶,格律并不嚴。
這是唐人運用最靈活最巧妙的一種新詩體。
大概唐人作的好詩,都是用五七言歌行和絕句寫出來的。
這是我們讀唐詩最要注意的一點。
向來讀唐詩,都是依據明代高棅的意見,分為下列四種: 初唐(約618—712) 盛唐(約713—765) 中唐(約766—846) 晚唐(約847—906) 這種分期法本來很牽強,并沒有什麼正确的理由做根據。
特别是把唐代中間一段發展的脈絡一貫的詩史,強分為“盛唐”與“中唐”二期,最無道理。
我以為唐詩的分期,隻有三個階段。
第一期,是初唐的八九十年,那還是因襲齊梁以來绮豔作風的時候;第二期,是由玄宗開元(713)起,至穆宗長慶(824)止的一百多年,這是唐詩最興盛最有價值的時期,我們可以統稱為“盛唐”;第三期,是晚唐的六七十年,這時的作風已轉入唯美主義的風氣去了。
這是唐詩大體上的三變。
我們現在就分三期來叙述全部的唐詩。
第一期初唐詩 初唐的詩,在形式上,是唐詩的初期;但其實質,完全是承襲六朝绮豔文學的遺風,還不能說純粹的唐詩。
初唐本是太平盛世,文學自容易流于享樂之用。
況且當代的幾個君主,如太宗、高宗、武後,都是極力提倡骈偶绮豔文學的,因此初唐
蕭綱本是喜歡作豔詩的,也不滿意當時的文風,他在其《與湘東王繹書》中批評當時文學的流弊說: 比見京師文體,懦鈍殊常,競學浮疏,争為闡緩。
……既殊比興,正背《風》《騷》。
……吾既拙于為文,不敢輕有掎摭。
但以當世之作,曆方古之才人,……觀其遣辭用心,了不相似。
若以今文為是,則古文為非。
若昔賢可稱,則今體宜棄。
…… 這種言論在當時雖未發生若何影響,卻很可表示對當時文壇的反感。
北朝向來是不大歡迎骈偶绮豔的文學。
北周有一位武人蘇綽,因為憤當時文風的浮靡,竟模仿《尚書》來作《大诰》,以矯文風之枉。
至隋文帝楊堅奪了周祚,更嚴禁華豔的文字,诏令天下公私文翰皆應實錄。
泗州刺史司馬幼之即以上書華豔,被付有司治罪。
後來又有一位禦史李谔曾上書請斥浮華之文,其言曰: 魏之三祖(即曹操、曹丕、曹叡),更尚文詞。
忽君人之大道,好雕蟲之小藝。
下之從上,有同影響。
競聘文華,遂成風俗。
江左齊梁,其弊彌甚。
貴賤賢愚,唯務吟詠。
遂複遣理存異,尋虛逐微;競一韻之奇,争一字之巧。
連篇累牍,不出月露之形;積案盈箱,唯是風雲之狀。
世俗以此相高,朝廷據茲擢士。
……文筆日繁,其政日亂。
良由棄大聖之軌模,構無用以為用也。
李谔的理論顯然是反對魏晉以來不講緻用的純文學,他認定文學必以實用為主。
同時有一位儒者王通,他的主張也和李谔相似。
他說: 文者,苟作雲乎哉,必也濟乎義。
王通是主張文學必以道德為依歸的,他著了一部《中說》,其文筆全仿《論語》。
這是唐以前文學複古的趨勢。
骈偶绮豔的文學,經過兩晉六朝長期的發展,其風氣已深中人心;雖受一部分文人的反對,以及隋文帝政治手段的壓迫,結果亦不甚奏效。
隋文帝的兒子炀帝就是喜歡寫绮文豔思的一個。
故至唐之初期,還是骈偶绮豔的文風流行着。
當時的所謂“上官體”(上官儀)、“四傑體”(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)、“沈宋體”(沈佺期、宋之問),都不脫六朝文學的流風遺韻,都喜歡作骈偶文,都是由骈偶而陷于绮豔。
直至陳子昂起來,才極力提倡有風骨的樸實的漢魏文學,反對晉宋以後的頹靡文學。
他在《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》的序文裡發表他的文學見解說: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。
漢魏風骨,晉宋莫傳;然而文獻有可征者。
仆嘗暇時觀齊、梁間詩,彩麗競繁,而興寄都絕,每以永歎!思古人,常恐逶迤頹靡,風雅不作,以耿耿也。
李白也是一位複古論者,其言曰: 梁陳以來,豔薄斯極,沈休文又尚以聲律。
将複古道,非我而誰欤? 自此,蕭穎士、李華、元結、獨孤及、梁肅諸人繼起,皆宗法陳子昂,繼續倡導文學複古之論。
至韓愈、柳宗元兩大文豪起,古文運動乃底于成功。
韓愈是以繼承孔孟的道統自命的人,他的文學主張,一言以蔽之,就是“文以載道”四字。
看他的《答李翊書》說:“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聖人之志不敢存。
”又說:“行之乎仁義之途,遊之乎詩書之源,無迷其途,無絕其原,終吾身而已矣。
”可見他是以提倡古道自任的,自然要主張“文以載道”。
他在一篇《進學解》上自叙其文章的來源說: 上規姚姒,渾渾無涯;《周诰》《殷盤》,佶屈聱牙;《春秋》謹嚴;《左氏》浮誇;《易》奇而法;《詩》正而葩;下逮《莊》《騷》,太史所錄;子雲、相如,同工異曲。
柳宗元的文學主張亦與韓愈相似,其《答韋中立書》論做文章的目的說: 始吾幼且少,為文章,以辭為工。
及長,乃知文者以明道,是故不苟為炳炳烺烺,務采色,誇聲音,而以為能也。
接着他又自述其文章的來源說: 本之《書》以求其質;本之《詩》以求其恒;本之《禮》以求其宜;本之《春秋》以求其斷;本之《易》以求其動,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。
參之《穀梁》以厲其氣;參之孟荀以暢其支;參之莊老以肆其端;參之《國語》以博其趣;參之《離騷》以緻其幽;參之太史以著其潔,此吾之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。
韓愈、柳宗元都是反對美文學的,他倆都把自己文章的來源,遠溯于三代兩漢的經史及諸家,洗盡兩晉六朝浮靡的風尚。
古文運動有韓柳二氏的努力而達于最高的發展。
繼之者有李翺、皇甫湜等,皆以才力、文譽不及韓柳,不足号召天下,古文之書遂漸衰。
至于晚唐,绮豔的骈偶文學又複活起來,把古文打倒了。
以上是唐代文學運動的大概情形。
從表面上看來,這個時代的文學運動,完全是複古潮流的文學運動。
其實不然。
他們口裡雖喊着複古的口号,可是他們的文章并不如蘇綽的死拟《尚書》,也不如王通的死拟《論語》;這條死拟古文的路是早已被證明走不通了的。
(《周書》稱蘇綽“雖屬辭有師古之美,矯枉非适時之用,故莫能常行焉”。
)唐代的文人隻是以“複古”的口号來做幌子。
他們要利用曆史上的根據來号召人心,以期打倒六朝的绮豔骈偶文學,故高唱三代兩漢之文。
在實際上,他們的文章并不真是複古的。
試看韓愈之言曰: 或問:“為文宜何師?”必謹對曰:“宜師古聖賢人。
”曰:“古聖賢人所為書具存,辭皆不同,宜何師?”必謹對曰:“師其意,不師其辭。
” 他又說: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,惟陳言之務去,戛戛乎其難哉! 柳宗元說: 吾雖少為文,不能自雕斫。
引筆行墨,快意累累,意盡便止,亦何所師法? 李翺論韓愈的文章說: 公每以為自揚雄之後,作者不出。
其所為文未嘗效前人之言,而固與之并。
皇甫湜論韓愈的文章說: 屬文意語天出,業孔子、孟轲而侈其文,焯焯烈烈,為唐之章。
李漢論韓文也說: 日光玉潔,周情孔思,千态萬貌,卒澤于道德仁義。
我們由這些話,可知韓柳的文章明明是“惟陳言之務去”“未嘗效前人之言”;師古人之意,而不師古人之辭;内容雖為“周情孔思”,而外形實是“千态萬貌”,“焯焯烈烈,為唐之章”,并無所謂師法。
韓愈他們緻力于文學運動,其目的無非想提倡一種有内容的實用文章,無非想拿文章來宣傳孔孟之道,無非企圖造成一個新的文派。
他們用的文字,隻求說理說得清,故都用的淺近文言。
我們隻要拿韓愈的文章來和蘇綽《大诰》一類的文章比較,便立見蘇綽所作的才真是模拟的佶屈聱牙的古文,而韓愈的作品乃是具有新風格的唐代文學。
由此看來,唐代的文學運動,不但不是複古運動,而且是實際的革新運動呢。
這個文學運動自然有許多缺點:第一是不應該以複古為名,埋沒了文學進化的觀念;第二是不應該以文學為載道的工具,忽視純文學的價值。
這兩個缺點遺給後世絕大的惡劣影響。
近數百年來文壇深受古文之毒,皆唐代樹“複古”與“明道”旗幟的文學運動為之厲階。
可是,由這個文學運動所産生的許多好處,我們更是不可忽視的:第一,唐代古文學運動的實際,乃是一種提倡樸實散文的運動。
其結果乃産生許多富有文學價值的散文。
這種散文雖不是南朝的文學一類,而實際是受了南朝文學的洗禮,歸于北朝文學的質樸,是能夠兼南北文學之所長的。
如李華的《吊古戰場文》,韓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,柳宗元的山水遊記,白居易、元稹來往的信劄,很多是富有情調意趣的隽妙的散文作品。
第二,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,阻遏了骈偶绮豔文學的發展。
自晉宋以來,文人的作品無論文章詩賦,皆用骈偶為之,作風乃流于绮豔不堪。
初唐猶沿其弊,文風亦陷于浮靡不振。
迨陳子昂起來振臂一呼,提倡有風骨的樸實的詩文,自開元天寶至大曆長慶間的作者,皆直接受着這個文學運動的影響,才不為浮靡绮豔的風氣所蔽,才有可能産生唐代中期百餘年光輝萬丈的文學史。
第三,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,因為反對空疏浮華不能緻用的純文學,乃揭出明經載道以為做文章的目的。
因此文學觀念乃流于實用主義一途。
在詩歌方面遂開寫實一派。
這一派的作品以社會民生為題材,以悲天憫人為職志,遂使文學與人生發生最親切的關系。
後來白居易、元稹的文學主張,認定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”,自然是受了這個文學運動的影響。
第四,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,因為要矯正過去骈偶文學的堆砌藻飾、隐晦難懂的毛病,乃改用淺近流暢的文言來做文章。
唐以後的詩文,受了唐文很深的影響,其流弊自然很多,但明白曉暢,實為一大特色。
以上四點,是我們對于唐代文學運動的實際及影響應有的認識。
唐代的詩歌 唐代是詩歌的黃金時代。
就數量的發展說,唐詩之盛是很可驚的。
單據《全唐詩》不完備的紀錄,已有詩人二千二百餘家,錄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之多,即已超越過去一千多年詩史的總成績。
我們分析唐詩之所以發達,其最大的原因,乃是由于君主的倡導。
初唐的太宗、女主武則天及玄宗,都是提倡文學,獎勵詩人最力的。
此外如憲宗讀了白居易的《諷谏詩》,便召為學士;穆宗喜歡元稹的詩,征為舍人;文宗則因為愛好五言詩,特置詩學士七十二人,簡直變成詩迷了。
唐代的考試制度,本是以詩賦錄取進士的;又加上君主們的特别提倡。
哪個文人不想做官?要做官就得努力于詩。
因此便造成唐代三百年詩壇的盛況。
唐詩不僅“盛”而已。
詩歌至唐已是最高的發展,其成績造詣實已臻于盡善盡美的境界。
我們讀了六朝骈偶绮豔的詩,再來讀唐代的名家詩,真如從一個狹隘的囚籠中飛向海闊天空的地方去。
唐詩是無奇不有的,仿佛是一個博物院;唐詩又是無美不具的,如同一個四季花園。
論者哪一個不贊美唐詩?可是大家都不很明白唐詩的長處在哪裡。
其實唐詩最大的特色,隻是在不講模拟,不事複古,而富有強烈的創造精神,具有自由放肆的精神。
唐代有才氣的詩人,每一個都能自出心裁地在他作品裡表現出作者特殊的個性和風格,呈露着濃厚的新時代色彩。
經過許多優秀詩人的努力于創造工程,因以形成唐代詩壇的偉大成績。
唐代的詩體,向來的論詩者都認定律詩和絕句是唐代的新體詩,都認定那是唐代的代表詩體。
這個錯誤我們是要加以糾正的。
律詩源出于六朝的骈偶,專講聲韻對仗,最束縛作者的意境情感,是最下乘的詩體。
唐人的律詩就很少好的,絕不足以代表唐詩的特色。
我以為能夠代表唐詩的特色的詩體,乃是五七言歌行和絕句。
唐代的詩人最喜歡作五七言歌行。
他們的歌行,自由放肆,不受任何格律的拘束,句子可以長短不齊,用韻沒有一定的規則,不講對仗,不考究平仄。
這可以說是從兩晉六朝解放出來的一種新體自由詩。
絕句雖與律詩同稱“近體”,卻不與律詩同源,它是從六朝的民間歌謠進化出來的。
雖有聲韻的限制,而不必講對仗排偶,格律并不嚴。
這是唐人運用最靈活最巧妙的一種新詩體。
大概唐人作的好詩,都是用五七言歌行和絕句寫出來的。
這是我們讀唐詩最要注意的一點。
向來讀唐詩,都是依據明代高棅的意見,分為下列四種: 初唐(約618—712) 盛唐(約713—765) 中唐(約766—846) 晚唐(約847—906) 這種分期法本來很牽強,并沒有什麼正确的理由做根據。
特别是把唐代中間一段發展的脈絡一貫的詩史,強分為“盛唐”與“中唐”二期,最無道理。
我以為唐詩的分期,隻有三個階段。
第一期,是初唐的八九十年,那還是因襲齊梁以來绮豔作風的時候;第二期,是由玄宗開元(713)起,至穆宗長慶(824)止的一百多年,這是唐詩最興盛最有價值的時期,我們可以統稱為“盛唐”;第三期,是晚唐的六七十年,這時的作風已轉入唯美主義的風氣去了。
這是唐詩大體上的三變。
我們現在就分三期來叙述全部的唐詩。
第一期初唐詩 初唐的詩,在形式上,是唐詩的初期;但其實質,完全是承襲六朝绮豔文學的遺風,還不能說純粹的唐詩。
初唐本是太平盛世,文學自容易流于享樂之用。
況且當代的幾個君主,如太宗、高宗、武後,都是極力提倡骈偶绮豔文學的,因此初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