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講
關燈
小
中
大
魏晉南北朝文學
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思潮
魏晉南北朝(220—589)三百多年的文學,一言以蔽之,是藝術至上主義的文學時期。
這個時期的文學,分析起來說,實有兩種絕大的特色:第一,這時期的文學不與現實的社會相接觸,而接近自然,表現很強烈的厭世思想;第二,這時期的文學不複以緻用與載道為目的,而傾向形式的唯美主義。
我們要解釋這時期兩大文學特色的來源,必須提示當代的思潮,必須提示當代的文學觀念,因為當代的思潮和文學觀念就是構成魏晉南北朝文學特色的骨幹。
自漢末天下大亂,至魏晉南北朝,紛亂的局面仍舊繼續下去,跟着五胡亂華,南北分家,社會秩序被破壞,人民流離失所,三百多年中,簡直沒有幾年太平,竟恢複了春秋戰國時的混戰局面。
在這樣一個混亂的局面之下,魏晉南北朝的人,受亂世惡劣環境的壓迫,感生命的飄浮,他們的人生觀往往流于消極,他們的思想往往流于頹廢、浪漫、怪誕、厭世,至于養成一種浮遊宇外的出世觀。
這時候,妝飾太平時代的儒教思想,早已失卻維系人心之力了,魏晉南北朝的學者再不做東漢書呆子們那種支離破碎的經學研究了。
魏初夏侯玄、荀粲已開始指斥《六經》為聖人糟粕;王弼注《易經》則竄入老莊之旨,至“竹林七賢”更倡為怪誕的言行:如阮籍嘲罵儒者,至說“君子之處域内”,不異“虱之處裈中”;阮鹹則于端陽節取犢鼻裈懸之竿頭,樹于庭中,以破陋儒的迂拘;此外如王戎在母喪中飲酒食肉,不遵禮制;何晏傅粉,故為放濁之行。
這都是表示他們不複受儒教的拘束,從禮法中解放出來了。
儒教的信仰摧毀以後,老莊和佛教的權威繼之以起。
這三百多年的時代思潮,大體說來,魏晉是傾向老莊,南北朝則迷信佛教。
當代的貴族與智識階級,受了老莊與佛教的影響,更厭棄現實的社會與人生,而趨于虛無飄渺的幻夢。
魏晉南北朝的文學,受了當代的思潮——老莊和佛教——很強烈的影響,也離開了實際的社會與人生,而表現出消極的頹廢的厭世思想。
他們的作品,多的是“人生亦有命”,“富貴如浮雲”的感歎!他們愛寫的題材,不是遊仙,便是招隐;不是抒寫山水,便是歌詠田園;他們的作風,接近自然,而不喜歡寫社會問題;他們的這種文學,是超凡的文學,是個人主義的文學。
這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缺點,同時,也是這時期文學的特色。
在另一方面看,魏晉南北朝文學又是受當代的文學觀念很大的影響。
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期,這時期的文學觀念自是值得我們注視的。
在魏晉以前,一般文人對于文學并沒有明了的觀念,他們以為文學隻是載道或緻用的工具,并不了解文學本身的價值。
至魏曹丕作《典論·論文》,始發關于文學的議論,才講明文學本身亦有莫大的價值;至兩晉南北朝,作文學論的漸多,文學的觀念益明了了。
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論者,對于文學的見解盡各有不同,但都一緻地反對拿文學來載道或是緻用,都一緻地主張唯美主義的文學,如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說: 詩賦欲麗。
晉陸機《文賦》說: 詩緣情而绮靡,賦體物而浏亮,……其會意也尚巧,其遣言也貴妍;暨音聲之疊代,若五色之相宣。
梁蕭統(昭明太子)《文選·序》論選文的标準說: 若其贊論之綜輯辭采,序述之錯比文華,事出于沈思,義歸乎翰藻,故與夫篇什,雜而集之。
蕭統的兄弟蕭繹(梁元帝)在他的《金樓子·立言篇》給文學下了三條界說: (1)屈原、宋玉、枚乘、長卿之徒,止于辭賦,則謂之文。
(2)吟詠風謠,流連哀思者,謂之文。
(3)至如文者,惟須绮縠紛披,宮徵靡曼,唇吻遒會,情靈搖蕩。
自魏晉的曹丕、陸機,到梁代的蕭統、蕭繹,他們都認定文學應該是美文;他們認定必須是“緣情绮靡,體物浏亮”“事出沉思,義歸翰藻”,“绮縠紛披,宮徵靡曼,唇吻遒會,情靈搖蕩”的美文,才算是文學。
這種唯美主義的文學論,确是可以代表當代一般文人的文學觀念。
當時的兩個文學批評大家——鐘嵘與劉勰,都主張唯美文學,他倆的文學批評偉著——鐘的《詩品》與劉的《文心雕龍》——都是用很美的骈偶文作的。
綜觀這三百多年的文學觀念,可以說,唯美主義的文學論,實是當代最有權威的文學主張。
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本是受了漢代辭賦很深的影響,已趨于骈俪绮豔一途;又加上這種唯美的文學論做強有力的掩護,文學的風氣乃益趨“骈俪化”“绮豔化”。
唯美主義本不是隻要形式的,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末流,竟陷于形式的唯美主義的發展。
當代的文人無論作詩、作賦、作議論文,或是作記叙文,都是用的骈偶;都隻求其字句浮豔,對仗工整,聲韻铿锵;隻顧粉飾形式的美觀,不複顧及内在的實質,文壇的作風乃愈趨于卑靡、疲弊了。
蕭綱本是主張美文學的,目擊當時文學的堕落狀态,也看不過眼,而表示異常的不滿(見其《與湘東王書》);裴子野更專著《雕蟲論》來反對當世“巧而不要,隐而不深”的浮弱文學;鐘嵘的《詩品》也表示不贊成詩文用典使事和注重聲韻,緻傷作品的内美。
他們的言論都說得很好。
隻可惜當時文學的流弊太深,積重難返,終于挽不回這時期文學的頹運。
說到這裡,我們已把魏晉南北朝文學說得夠壞了。
可是我們也不忘記魏晉南北朝是純粹美文學的發展期。
這個時期的文學,不以載道,不以緻用,不陷于淺薄的功利主義,而朝着藝術至上主義的路進展,這在文學史上實是值得大書特書的,别的時代絕不如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純文學的活動期。
魏晉南北朝的詩歌(上)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向以詩賦二者著稱。
單就賦的一方面說,這個時代的辭賦已經比漢賦進步許多了,已經由漢之《兩都賦》和《兩京賦》那種堆砌典故的辭典式的文章進而為富有文學意趣的辭賦了。
當時最有名的作品如陸機的《歎逝賦》、潘嶽的《秋興賦》、張華的《鹪鹩賦》、鮑照的《蕪城賦》、江淹的《别賦》、庾信的《哀江南賦》等,皆辭意隽美,文采華麗,堪稱抒情文學中的傑作,為後世文壇之模式者。
但可惜大多數無才氣的賦家,還是隻知堆砌古典,排比詞藻,而不解用賦來抒寫情思。
即如大賦家左思花了十年苦工作成的《三都賦》,還隻是一部掌故小辭典,沒有半點文學的味兒。
所以,我們對于魏晉南北朝的賦略而不談,專門來講這時期文學的主幹部分——詩歌。
魏晉南北朝的詩是繼續建安詩壇而發揚光大之,其五七言古詩的成績,最值得我們贊許。
今分為四個時期加以統系地叙述。
第一期魏詩 自曹丕做了皇帝,國号改漢為魏,不到幾年,曹丕、曹植相繼死去,詩壇便落寞了。
接着雖有魏明帝曹叡極力倡導文學,也沒有偉大的詩人出現。
所謂“正始時期”(240—249)的文學,也隻有幾個經學家如王弼、何晏之流,文人如應璩、繁欽之流,皆無可取;我們隻在“竹林七賢”中,尋出一個阮籍,獨具詩才。
阮籍(210—263),字嗣宗,陳留尉氏人。
司馬懿和司馬昭當國時代,很尊敬他,封關内侯,拜東平相。
籍為人酷愛自由放浪,好老莊的學術,不喜對禮法之士,嘗著《大人先生傳》以譏儒者。
他喜歡飲酒,因聞步兵廚善釀,貯酒三百斛,乃求為步兵校尉。
他曾經沉醉過六十天。
所作有《詠懷》詩八十多首,皆抒寫他心頭的牢騷、憤懑、怪僻的思想。
他作詩全不粉飾,作風樸素而自然,今選幾首為例: 夜中不能寐,起坐彈鳴琴。
薄帷鑒明月,清風吹我襟。
孤鴻号外野,翔鳥鳴北林。
徘徊将何見?憂思獨傷心。
嘉樹下成蹊,東園桃與李。
秋風吹飛藿,零落從此始。
繁華有憔悴,堂上生荊杞。
驅馬舍之去,去上西山趾。
一身不自保,何況戀妻子。
凝霜被野草,歲暮亦雲已。
鴻鹄相随飛,飛飛适荒裔。
雙翮臨長風,須臾萬裡逝。
朝餐琅玕實,夕宿丹山際。
抗身青雲中,網羅孰能制。
豈與鄉曲士,攜手共言誓。
阮籍是魏晉之際的一大詩人,他的詩是漢詩古樸作風的結束,而開兩晉詩趨于典雅的風氣。
第二期西晉詩 西晉司馬氏統一中國,天下文人,競
這個時期的文學,分析起來說,實有兩種絕大的特色:第一,這時期的文學不與現實的社會相接觸,而接近自然,表現很強烈的厭世思想;第二,這時期的文學不複以緻用與載道為目的,而傾向形式的唯美主義。
我們要解釋這時期兩大文學特色的來源,必須提示當代的思潮,必須提示當代的文學觀念,因為當代的思潮和文學觀念就是構成魏晉南北朝文學特色的骨幹。
自漢末天下大亂,至魏晉南北朝,紛亂的局面仍舊繼續下去,跟着五胡亂華,南北分家,社會秩序被破壞,人民流離失所,三百多年中,簡直沒有幾年太平,竟恢複了春秋戰國時的混戰局面。
在這樣一個混亂的局面之下,魏晉南北朝的人,受亂世惡劣環境的壓迫,感生命的飄浮,他們的人生觀往往流于消極,他們的思想往往流于頹廢、浪漫、怪誕、厭世,至于養成一種浮遊宇外的出世觀。
這時候,妝飾太平時代的儒教思想,早已失卻維系人心之力了,魏晉南北朝的學者再不做東漢書呆子們那種支離破碎的經學研究了。
魏初夏侯玄、荀粲已開始指斥《六經》為聖人糟粕;王弼注《易經》則竄入老莊之旨,至“竹林七賢”更倡為怪誕的言行:如阮籍嘲罵儒者,至說“君子之處域内”,不異“虱之處裈中”;阮鹹則于端陽節取犢鼻裈懸之竿頭,樹于庭中,以破陋儒的迂拘;此外如王戎在母喪中飲酒食肉,不遵禮制;何晏傅粉,故為放濁之行。
這都是表示他們不複受儒教的拘束,從禮法中解放出來了。
儒教的信仰摧毀以後,老莊和佛教的權威繼之以起。
這三百多年的時代思潮,大體說來,魏晉是傾向老莊,南北朝則迷信佛教。
當代的貴族與智識階級,受了老莊與佛教的影響,更厭棄現實的社會與人生,而趨于虛無飄渺的幻夢。
魏晉南北朝的文學,受了當代的思潮——老莊和佛教——很強烈的影響,也離開了實際的社會與人生,而表現出消極的頹廢的厭世思想。
他們的作品,多的是“人生亦有命”,“富貴如浮雲”的感歎!他們愛寫的題材,不是遊仙,便是招隐;不是抒寫山水,便是歌詠田園;他們的作風,接近自然,而不喜歡寫社會問題;他們的這種文學,是超凡的文學,是個人主義的文學。
這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缺點,同時,也是這時期文學的特色。
在另一方面看,魏晉南北朝文學又是受當代的文學觀念很大的影響。
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期,這時期的文學觀念自是值得我們注視的。
在魏晉以前,一般文人對于文學并沒有明了的觀念,他們以為文學隻是載道或緻用的工具,并不了解文學本身的價值。
至魏曹丕作《典論·論文》,始發關于文學的議論,才講明文學本身亦有莫大的價值;至兩晉南北朝,作文學論的漸多,文學的觀念益明了了。
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論者,對于文學的見解盡各有不同,但都一緻地反對拿文學來載道或是緻用,都一緻地主張唯美主義的文學,如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說: 詩賦欲麗。
晉陸機《文賦》說: 詩緣情而绮靡,賦體物而浏亮,……其會意也尚巧,其遣言也貴妍;暨音聲之疊代,若五色之相宣。
梁蕭統(昭明太子)《文選·序》論選文的标準說: 若其贊論之綜輯辭采,序述之錯比文華,事出于沈思,義歸乎翰藻,故與夫篇什,雜而集之。
蕭統的兄弟蕭繹(梁元帝)在他的《金樓子·立言篇》給文學下了三條界說: (1)屈原、宋玉、枚乘、長卿之徒,止于辭賦,則謂之文。
(2)吟詠風謠,流連哀思者,謂之文。
(3)至如文者,惟須绮縠紛披,宮徵靡曼,唇吻遒會,情靈搖蕩。
自魏晉的曹丕、陸機,到梁代的蕭統、蕭繹,他們都認定文學應該是美文;他們認定必須是“緣情绮靡,體物浏亮”“事出沉思,義歸翰藻”,“绮縠紛披,宮徵靡曼,唇吻遒會,情靈搖蕩”的美文,才算是文學。
這種唯美主義的文學論,确是可以代表當代一般文人的文學觀念。
當時的兩個文學批評大家——鐘嵘與劉勰,都主張唯美文學,他倆的文學批評偉著——鐘的《詩品》與劉的《文心雕龍》——都是用很美的骈偶文作的。
綜觀這三百多年的文學觀念,可以說,唯美主義的文學論,實是當代最有權威的文學主張。
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本是受了漢代辭賦很深的影響,已趨于骈俪绮豔一途;又加上這種唯美的文學論做強有力的掩護,文學的風氣乃益趨“骈俪化”“绮豔化”。
唯美主義本不是隻要形式的,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末流,竟陷于形式的唯美主義的發展。
當代的文人無論作詩、作賦、作議論文,或是作記叙文,都是用的骈偶;都隻求其字句浮豔,對仗工整,聲韻铿锵;隻顧粉飾形式的美觀,不複顧及内在的實質,文壇的作風乃愈趨于卑靡、疲弊了。
蕭綱本是主張美文學的,目擊當時文學的堕落狀态,也看不過眼,而表示異常的不滿(見其《與湘東王書》);裴子野更專著《雕蟲論》來反對當世“巧而不要,隐而不深”的浮弱文學;鐘嵘的《詩品》也表示不贊成詩文用典使事和注重聲韻,緻傷作品的内美。
他們的言論都說得很好。
隻可惜當時文學的流弊太深,積重難返,終于挽不回這時期文學的頹運。
說到這裡,我們已把魏晉南北朝文學說得夠壞了。
可是我們也不忘記魏晉南北朝是純粹美文學的發展期。
這個時期的文學,不以載道,不以緻用,不陷于淺薄的功利主義,而朝着藝術至上主義的路進展,這在文學史上實是值得大書特書的,别的時代絕不如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純文學的活動期。
魏晉南北朝的詩歌(上)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向以詩賦二者著稱。
單就賦的一方面說,這個時代的辭賦已經比漢賦進步許多了,已經由漢之《兩都賦》和《兩京賦》那種堆砌典故的辭典式的文章進而為富有文學意趣的辭賦了。
當時最有名的作品如陸機的《歎逝賦》、潘嶽的《秋興賦》、張華的《鹪鹩賦》、鮑照的《蕪城賦》、江淹的《别賦》、庾信的《哀江南賦》等,皆辭意隽美,文采華麗,堪稱抒情文學中的傑作,為後世文壇之模式者。
但可惜大多數無才氣的賦家,還是隻知堆砌古典,排比詞藻,而不解用賦來抒寫情思。
即如大賦家左思花了十年苦工作成的《三都賦》,還隻是一部掌故小辭典,沒有半點文學的味兒。
所以,我們對于魏晉南北朝的賦略而不談,專門來講這時期文學的主幹部分——詩歌。
魏晉南北朝的詩是繼續建安詩壇而發揚光大之,其五七言古詩的成績,最值得我們贊許。
今分為四個時期加以統系地叙述。
第一期魏詩 自曹丕做了皇帝,國号改漢為魏,不到幾年,曹丕、曹植相繼死去,詩壇便落寞了。
接着雖有魏明帝曹叡極力倡導文學,也沒有偉大的詩人出現。
所謂“正始時期”(240—249)的文學,也隻有幾個經學家如王弼、何晏之流,文人如應璩、繁欽之流,皆無可取;我們隻在“竹林七賢”中,尋出一個阮籍,獨具詩才。
阮籍(210—263),字嗣宗,陳留尉氏人。
司馬懿和司馬昭當國時代,很尊敬他,封關内侯,拜東平相。
籍為人酷愛自由放浪,好老莊的學術,不喜對禮法之士,嘗著《大人先生傳》以譏儒者。
他喜歡飲酒,因聞步兵廚善釀,貯酒三百斛,乃求為步兵校尉。
他曾經沉醉過六十天。
所作有《詠懷》詩八十多首,皆抒寫他心頭的牢騷、憤懑、怪僻的思想。
他作詩全不粉飾,作風樸素而自然,今選幾首為例: 夜中不能寐,起坐彈鳴琴。
薄帷鑒明月,清風吹我襟。
孤鴻号外野,翔鳥鳴北林。
徘徊将何見?憂思獨傷心。
嘉樹下成蹊,東園桃與李。
秋風吹飛藿,零落從此始。
繁華有憔悴,堂上生荊杞。
驅馬舍之去,去上西山趾。
一身不自保,何況戀妻子。
凝霜被野草,歲暮亦雲已。
鴻鹄相随飛,飛飛适荒裔。
雙翮臨長風,須臾萬裡逝。
朝餐琅玕實,夕宿丹山際。
抗身青雲中,網羅孰能制。
豈與鄉曲士,攜手共言誓。
阮籍是魏晉之際的一大詩人,他的詩是漢詩古樸作風的結束,而開兩晉詩趨于典雅的風氣。
第二期西晉詩 西晉司馬氏統一中國,天下文人,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