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講
關燈
小
中
大
漢代文學
漢代文學的傾向
由先秦至漢代,文學的進展也跟着時代及政治的推移,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。
這個新時代的文學之形成,當然決不是偶然起來的,而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因果關系。
現在我們研究漢代文學,首先便要從事于講解漢代文學所受當代的影響而起的幾種反應: 第一,漢代的文語已經分離,貴族化的古典文學因以起來。
——在秦以前,經過很長的封建割據時期,不但各國的言語不同,即各國的文字也各不相同。
秦始皇既統一中國,為鞏固統一的文化基礎,自有實施文字統一政策之必要。
故一方面改大篆為小篆,制成一種簡省的文字,以便于通行;一方面又以政府的命令,要全國“書同文”,把各種歧異的字體悉行廢除。
自從這種文字統一政策實施奏效以後,果然把許多怪異的方言淘汰掉,而有通行全國的簡便文字了。
有了這種簡便通用的文字,對于智識文化的保存與發揚,自然容易緻力;但從此,文體和語體卻越離越遠了。
我們知道,雖說在秦以前已是文語不能一緻,好在那時的文字還沒有定于一律,各國的文字每随各地的方言俗語而變,故文與語雖分離,還不會相距過遠。
至秦以後,文字有了定型,不能随方俗而變,久了便變為不容易懂的典雅的古文,文與語便完全異道而揚镳了。
這樣文體與語體極端分化的結果,使學習文字便成一件艱難的事;又因教育不能普及,遂使習用文字成為少數人的專業。
這樣一來,文學的領域也跟着文語的分離而劃分為兩個色彩不同的範圍:一部分仍舊是老百姓們用口語讴唱的平民文學;一部分是文人學士用古文寫的貴族化的古典文學。
古典文學可以說是始于漢代。
因為當時的政府要用一種統一的典雅的古文,來作教化的工具,造就了一班專門使用古典文字的人才出來。
于是使用古典文字,即作古文,便成為文人的特殊技能。
因此貴族化的古典文學便大發達于漢代。
第二,漢代是儒教的學術思想最盛行的時代,文學一科也被籠罩在儒教的思想之下,埋沒了獨立的正确的文學觀念,故文學得不到健全的發展。
——我們知道,漢代自武帝設立五經博士,罷黜百家,定儒術于一尊以後,一切都儒教化了。
一部最有文學價值的《詩經》,也因此竟被一班腐儒解釋得變成一部倫理學講義了。
一般有天才的文人,都用其心力去做有益于社會國家的文章著述,至于純粹的抒情詩竟沒有人去問津。
雖說當時也産生了許多賦的作家,但都是另有所為而作,并沒有忠實于文學的嚴正精神。
例如揚雄總算很喜歡作賦,他還不免嘲笑賦體,說是“雕蟲篆刻,壯夫不為”。
由此可知當代對于文學還不免視為小技,還沒有認識文學的必要及其獨立的珍貴的地位,故不免以餘力而為之,文學的發展自難臻于健全。
所以漢代文學作品的數量雖說很不少,但論其價值,則很有限(民間文學又當别論)。
直至漢末,始有一班忠實而獻身于文學的文人起來,始造成文學的黃金時代。
第三,政府豢養文人,文學變為政治的工具,此亦漢代文學進展中的一大厄運。
——漢代是經過東周至秦五六百年混戰之後,新得到的一個長期的太平統一時代。
中間雖經過幾度的變亂,而為時甚暫。
前後計算起來,實有三百多年的治安期。
在這三百多年的治安期間所形成的文學是什麼?就是典雅富麗,歌頌太平盛德的辭賦文學。
因為當代那些富貴安樂慣了的帝王,多把文學當作一種消遣的玩意兒,極力獎勵提攜天下的文人去作粉飾太平的富貴文章。
而當代一般窮文人,卻都靠着作這種富麗堂皇的辭賦,以讨帝王的歡喜,以作升官發财的工具。
他們的創作完全是為政治欲所驅使,沒有絲毫藝術的動機。
這自然不會有偉大的創作品出來。
由上面所講的三點看來,則雖說漢代的文學風氣很濃,雖說文人輩出,作品日繁,對文學上有新的貢獻;但這種新貢獻絕不曾使我們發生快感。
我們隻覺得先秦時代文學發展的那一股活躍的生機,到漢代已被壓迫斬伐殆盡了。
這是很顯然的,在先秦時代的作者,都帶着無所為而為的自由精神去創作,隻知道讴歌自己的生命情思,這是先秦文學的偉大矜貴處。
可惜到了漢代,文字古典化了,文學被視為小技,而且工具化了,試問如何能作出真摯而有價值的作品來?加以漢代是個一切都傾向複古的時代,文學模拟之風因以極濃。
鼎鼎大名的漢代文豪揚雄,即是以善模著稱于世。
他的一切著作都是模拟的,文學的作品如《反離騷》《廣騷》《畔牢愁》《羽獵賦》《長楊賦》《解嘲》《解難》《劇秦美新》及《連珠》等,竟無一篇不是出于拟作。
此外的文人如枚乘、馮衍、班固及張衡等,皆以模拟見稱。
這種模拟的風氣的造成,不僅阻礙漢代文學的發揚光大,流毒于後世文壇者更深。
兩千年來文人方面的文學多偏重模拟,實漢代首倡模拟文風為之厲階。
話雖如此,我們講漢代文學當然不僅隻注意到文人方面,也許真正能代表漢代的還是民間文學,也許漢代的民間歌兒比文人的辭賦更有價值,更有優美的影響于後世文壇呢。
這些且讓後面去細講吧。
我們在這一章是要大概講明漢代文學的淵源及其潮流風氣,故略述如上。
漢代的辭賦 先秦時代的文學,最初隻有詩歌。
根據傳統的說法,詩有六義,賦是詩的一義。
但這隻是說賦是詩的一種直陳式的作法,并不是說賦是一種獨立的文體。
屈原是被稱為賦體的開山大師的,然他作的《離騷》諸篇,都是長篇的韻文抒情詩,實不容稱之為賦。
直到荀況、宋玉,才創立賦名。
所以劉勰《文心雕龍·诠賦篇》說: 賦也者,受命于詩人,而拓宇于《楚辭》也。
于是荀況《禮》《智》,宋玉《風》《釣》,爰錫名号,與詩畫境。
六義附庸,蔚成大國。
…… 自荀況、宋玉作賦以後,大家都“競為侈麗闳衍之詞,沒其風谕之義”(《漢書·藝文志》),于是賦的形式與内容完全與詩不同。
到了漢代,賦便成為一種獨立的重要文體了。
可是,賦在事實上,雖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與詩對抗的文體,但要它下一個定義,解釋它這種文體的特性,仍舊是很困難的。
雖有許多古人的解說,仍然不能得其要領。
例如劉熙的《釋名》上說: 賦,敷也,敷布其義謂之賦。
皇甫谧的《三都賦·序》上說: 賦也者,所以因物造端,敷弘體理。
鐘嵘的《詩品》上說: 直陳其事,寓言寫物,賦也。
摯虞的《文章流别論》上說: (賦)所以假象盡辭,敷陳其志。
劉勰的《文心雕龍》上說: 賦者,鋪也,鋪采摛文,體物寫志也。
這上面許多解說,都沒有明白說出“賦是什麼”,不過是指明作賦要鋪敷誇飾而已,使我們仍舊不能明了賦體的真意義。
其實,賦本是作詩的一種方法,并非獨立的一種文體,不過後來的文人,喜歡使用這種作法,遂成詩的變體,而名之為“賦”。
實則賦中之情韻濃厚者,皆是詩。
隻是到了漢代,作者“專取《詩》中賦之一義以為賦,又取《騷》中贍麗之辭以為辭”(吳讷語),于是賦乃變成一種淫麗的美文,以典雅豐缛為貴,便不能說是詩,隻能算是界乎詩與文中間的文體而已。
賦是漢代文人的文學中最主要的部分。
兩漢的文人,幾乎每一個都曾在賦裡面貢獻他的才力聰明。
文學史家都說:“漢是賦的時代。
”就賦的發展一方面說,這個話是一點不錯的。
漢賦為什麼突飛猛進地發達起來呢?我們分析賦在漢代之所以發達,實有兩種必然的原因: 第一,先秦時代所産生的文學成績有兩種,一是詩歌,一是騷賦。
詩歌多出自民間,遣詞俚俗,非文人所優為。
騷賦乃是通文的人所作的,先秦作者僅有屈原、宋玉幾人,作品甚少,正有待于後之文人去發揚光大。
第二,漢代是太平的時代,政府要點綴太平,自然竭力提倡讴歌太平盛德的文學。
賦體本是以“鋪采摛文,體物寫志”為能事的,正是寫太平文學的最好的文體。
漢代的幾個皇帝都喜歡辭賦一類的文學,于是文人都競作賦,以求取功名,而賦遂繁。
漢之初期,即有賦家。
陸賈、賈誼作賦最早。
漢武帝前後,要算是賦的黃金時代,如大賦家枚乘、司馬相如,都是這時候的作者。
至宣帝成帝兩朝,賦體益繁。
據劉勰的記載,“繁積于宣時,校閱于成世,進禦之賦,千有餘首”,其盛可想。
東漢賦壇,則以章和前後為最盛之期。
直到漢末建安以後,文壇的風氣才由賦移轉為詩歌作中心的發展。
賦至漢代而繁,亦至漢代而弊。
因為當時的文人,本沒有忠實于文學的信念,他們作賦的目的,完全是基于“以文幹祿”的念頭。
這樣一來,賦體乃變成文人作政治企圖的一種工具,作品的價值亦因之而低落了。
所以,如果從質的方面來估計漢賦的價值,那是顯然要使我們大失所望的。
漢代的賦家,第一個當數司馬相如(約公元前179—前118),這是無疑的。
王世貞說:“長卿之賦,賦之聖者也。
”(《藝苑卮言》)司馬相如的賦是否能夠稱“聖”,誠然是個疑問,但他确是以賦獨步兩漢的。
相如字長卿,蜀郡成都人。
《史記》稱他“少時好讀書,學擊劍,故其親名之曰犬子”。
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,因病免。
客遊梁,與文士鄒陽、杖乘、嚴忌等見知于梁孝王,作《子虛賦》。
會孝王卒,相如返而家貧,
這個新時代的文學之形成,當然決不是偶然起來的,而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因果關系。
現在我們研究漢代文學,首先便要從事于講解漢代文學所受當代的影響而起的幾種反應: 第一,漢代的文語已經分離,貴族化的古典文學因以起來。
——在秦以前,經過很長的封建割據時期,不但各國的言語不同,即各國的文字也各不相同。
秦始皇既統一中國,為鞏固統一的文化基礎,自有實施文字統一政策之必要。
故一方面改大篆為小篆,制成一種簡省的文字,以便于通行;一方面又以政府的命令,要全國“書同文”,把各種歧異的字體悉行廢除。
自從這種文字統一政策實施奏效以後,果然把許多怪異的方言淘汰掉,而有通行全國的簡便文字了。
有了這種簡便通用的文字,對于智識文化的保存與發揚,自然容易緻力;但從此,文體和語體卻越離越遠了。
我們知道,雖說在秦以前已是文語不能一緻,好在那時的文字還沒有定于一律,各國的文字每随各地的方言俗語而變,故文與語雖分離,還不會相距過遠。
至秦以後,文字有了定型,不能随方俗而變,久了便變為不容易懂的典雅的古文,文與語便完全異道而揚镳了。
這樣文體與語體極端分化的結果,使學習文字便成一件艱難的事;又因教育不能普及,遂使習用文字成為少數人的專業。
這樣一來,文學的領域也跟着文語的分離而劃分為兩個色彩不同的範圍:一部分仍舊是老百姓們用口語讴唱的平民文學;一部分是文人學士用古文寫的貴族化的古典文學。
古典文學可以說是始于漢代。
因為當時的政府要用一種統一的典雅的古文,來作教化的工具,造就了一班專門使用古典文字的人才出來。
于是使用古典文字,即作古文,便成為文人的特殊技能。
因此貴族化的古典文學便大發達于漢代。
第二,漢代是儒教的學術思想最盛行的時代,文學一科也被籠罩在儒教的思想之下,埋沒了獨立的正确的文學觀念,故文學得不到健全的發展。
——我們知道,漢代自武帝設立五經博士,罷黜百家,定儒術于一尊以後,一切都儒教化了。
一部最有文學價值的《詩經》,也因此竟被一班腐儒解釋得變成一部倫理學講義了。
一般有天才的文人,都用其心力去做有益于社會國家的文章著述,至于純粹的抒情詩竟沒有人去問津。
雖說當時也産生了許多賦的作家,但都是另有所為而作,并沒有忠實于文學的嚴正精神。
例如揚雄總算很喜歡作賦,他還不免嘲笑賦體,說是“雕蟲篆刻,壯夫不為”。
由此可知當代對于文學還不免視為小技,還沒有認識文學的必要及其獨立的珍貴的地位,故不免以餘力而為之,文學的發展自難臻于健全。
所以漢代文學作品的數量雖說很不少,但論其價值,則很有限(民間文學又當别論)。
直至漢末,始有一班忠實而獻身于文學的文人起來,始造成文學的黃金時代。
第三,政府豢養文人,文學變為政治的工具,此亦漢代文學進展中的一大厄運。
——漢代是經過東周至秦五六百年混戰之後,新得到的一個長期的太平統一時代。
中間雖經過幾度的變亂,而為時甚暫。
前後計算起來,實有三百多年的治安期。
在這三百多年的治安期間所形成的文學是什麼?就是典雅富麗,歌頌太平盛德的辭賦文學。
因為當代那些富貴安樂慣了的帝王,多把文學當作一種消遣的玩意兒,極力獎勵提攜天下的文人去作粉飾太平的富貴文章。
而當代一般窮文人,卻都靠着作這種富麗堂皇的辭賦,以讨帝王的歡喜,以作升官發财的工具。
他們的創作完全是為政治欲所驅使,沒有絲毫藝術的動機。
這自然不會有偉大的創作品出來。
由上面所講的三點看來,則雖說漢代的文學風氣很濃,雖說文人輩出,作品日繁,對文學上有新的貢獻;但這種新貢獻絕不曾使我們發生快感。
我們隻覺得先秦時代文學發展的那一股活躍的生機,到漢代已被壓迫斬伐殆盡了。
這是很顯然的,在先秦時代的作者,都帶着無所為而為的自由精神去創作,隻知道讴歌自己的生命情思,這是先秦文學的偉大矜貴處。
可惜到了漢代,文字古典化了,文學被視為小技,而且工具化了,試問如何能作出真摯而有價值的作品來?加以漢代是個一切都傾向複古的時代,文學模拟之風因以極濃。
鼎鼎大名的漢代文豪揚雄,即是以善模著稱于世。
他的一切著作都是模拟的,文學的作品如《反離騷》《廣騷》《畔牢愁》《羽獵賦》《長楊賦》《解嘲》《解難》《劇秦美新》及《連珠》等,竟無一篇不是出于拟作。
此外的文人如枚乘、馮衍、班固及張衡等,皆以模拟見稱。
這種模拟的風氣的造成,不僅阻礙漢代文學的發揚光大,流毒于後世文壇者更深。
兩千年來文人方面的文學多偏重模拟,實漢代首倡模拟文風為之厲階。
話雖如此,我們講漢代文學當然不僅隻注意到文人方面,也許真正能代表漢代的還是民間文學,也許漢代的民間歌兒比文人的辭賦更有價值,更有優美的影響于後世文壇呢。
這些且讓後面去細講吧。
我們在這一章是要大概講明漢代文學的淵源及其潮流風氣,故略述如上。
漢代的辭賦 先秦時代的文學,最初隻有詩歌。
根據傳統的說法,詩有六義,賦是詩的一義。
但這隻是說賦是詩的一種直陳式的作法,并不是說賦是一種獨立的文體。
屈原是被稱為賦體的開山大師的,然他作的《離騷》諸篇,都是長篇的韻文抒情詩,實不容稱之為賦。
直到荀況、宋玉,才創立賦名。
所以劉勰《文心雕龍·诠賦篇》說: 賦也者,受命于詩人,而拓宇于《楚辭》也。
于是荀況《禮》《智》,宋玉《風》《釣》,爰錫名号,與詩畫境。
六義附庸,蔚成大國。
…… 自荀況、宋玉作賦以後,大家都“競為侈麗闳衍之詞,沒其風谕之義”(《漢書·藝文志》),于是賦的形式與内容完全與詩不同。
到了漢代,賦便成為一種獨立的重要文體了。
可是,賦在事實上,雖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與詩對抗的文體,但要它下一個定義,解釋它這種文體的特性,仍舊是很困難的。
雖有許多古人的解說,仍然不能得其要領。
例如劉熙的《釋名》上說: 賦,敷也,敷布其義謂之賦。
皇甫谧的《三都賦·序》上說: 賦也者,所以因物造端,敷弘體理。
鐘嵘的《詩品》上說: 直陳其事,寓言寫物,賦也。
摯虞的《文章流别論》上說: (賦)所以假象盡辭,敷陳其志。
劉勰的《文心雕龍》上說: 賦者,鋪也,鋪采摛文,體物寫志也。
這上面許多解說,都沒有明白說出“賦是什麼”,不過是指明作賦要鋪敷誇飾而已,使我們仍舊不能明了賦體的真意義。
其實,賦本是作詩的一種方法,并非獨立的一種文體,不過後來的文人,喜歡使用這種作法,遂成詩的變體,而名之為“賦”。
實則賦中之情韻濃厚者,皆是詩。
隻是到了漢代,作者“專取《詩》中賦之一義以為賦,又取《騷》中贍麗之辭以為辭”(吳讷語),于是賦乃變成一種淫麗的美文,以典雅豐缛為貴,便不能說是詩,隻能算是界乎詩與文中間的文體而已。
賦是漢代文人的文學中最主要的部分。
兩漢的文人,幾乎每一個都曾在賦裡面貢獻他的才力聰明。
文學史家都說:“漢是賦的時代。
”就賦的發展一方面說,這個話是一點不錯的。
漢賦為什麼突飛猛進地發達起來呢?我們分析賦在漢代之所以發達,實有兩種必然的原因: 第一,先秦時代所産生的文學成績有兩種,一是詩歌,一是騷賦。
詩歌多出自民間,遣詞俚俗,非文人所優為。
騷賦乃是通文的人所作的,先秦作者僅有屈原、宋玉幾人,作品甚少,正有待于後之文人去發揚光大。
第二,漢代是太平的時代,政府要點綴太平,自然竭力提倡讴歌太平盛德的文學。
賦體本是以“鋪采摛文,體物寫志”為能事的,正是寫太平文學的最好的文體。
漢代的幾個皇帝都喜歡辭賦一類的文學,于是文人都競作賦,以求取功名,而賦遂繁。
漢之初期,即有賦家。
陸賈、賈誼作賦最早。
漢武帝前後,要算是賦的黃金時代,如大賦家枚乘、司馬相如,都是這時候的作者。
至宣帝成帝兩朝,賦體益繁。
據劉勰的記載,“繁積于宣時,校閱于成世,進禦之賦,千有餘首”,其盛可想。
東漢賦壇,則以章和前後為最盛之期。
直到漢末建安以後,文壇的風氣才由賦移轉為詩歌作中心的發展。
賦至漢代而繁,亦至漢代而弊。
因為當時的文人,本沒有忠實于文學的信念,他們作賦的目的,完全是基于“以文幹祿”的念頭。
這樣一來,賦體乃變成文人作政治企圖的一種工具,作品的價值亦因之而低落了。
所以,如果從質的方面來估計漢賦的價值,那是顯然要使我們大失所望的。
漢代的賦家,第一個當數司馬相如(約公元前179—前118),這是無疑的。
王世貞說:“長卿之賦,賦之聖者也。
”(《藝苑卮言》)司馬相如的賦是否能夠稱“聖”,誠然是個疑問,但他确是以賦獨步兩漢的。
相如字長卿,蜀郡成都人。
《史記》稱他“少時好讀書,學擊劍,故其親名之曰犬子”。
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,因病免。
客遊梁,與文士鄒陽、杖乘、嚴忌等見知于梁孝王,作《子虛賦》。
會孝王卒,相如返而家貧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