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講
關燈
小
中
大
無法生活。
因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,趨往依之。
宴于富人卓王孫家。
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,相如以琴挑之,文君夜奔相如,乃相偕馳歸。
後因家徒四壁,無以為活,複往臨邛。
買一酒舍酤酒,而令文君當垆。
相如自著犢鼻裈,與保傭雜作,滌器于市中。
卓王孫恥之,不得已分與文君僮百人、錢百萬,遂成富人。
相傳相如得在武帝朝做官,是因蜀人楊得意為狗監,随侍武帝,武帝讀了相如的《上林賦》,恨沒有與作者同時,楊得意乃告訴武帝,都是他的同鄉司馬相如的作品。
武帝即召見相如,相如乃再賦《上林》,因得為郎。
後以通西南夷有功,拜孝文園令。
卒于茂陵。
據說是因色欲過度,以消渴疾死的。
相如本是一個輕薄無賴的文人,他的人格毫不足取。
他的賦也都是些堆砌詞藻的浮豔文字,并沒有表現自己的個性的作品。
據《漢書·藝文志》的記載,相如有賦二十九篇,今所傳者僅六篇: (1)《美人賦》(?) (2)《上林賦》(以上二篇遊梁時作) (3)《長門賦》(居蜀時作) (4)《子虛賦》 (5)《哀二世賦》(?) (6)《大人賦》(以上三篇武帝召見後作) 其實這六篇賦還不盡是相如的手筆,《美人賦》與《哀二世賦》疑是後人僞托之作,可靠的賦隻有四篇。
就這可靠的四篇說,《子虛賦》與《上林賦》是寫田獵的事,《大人賦》是寫神仙的事,都是迎合帝王心理而作的,雖有闳麗的詞藻,絕無文藝價值可言。
《長門賦》也是受武帝後陳氏的黃金賄買而作的,但系抒寫戀情,題材較有意味,末一段寫棄婦的哀怨,最佳: ……左右悲而垂淚兮,涕流離而從橫。
舒息悒而增欷兮,蹝履起而彷徨。
揄長袂以自翳兮,數昔日之諐殃。
無面目之可顯兮,遂頹思而就床。
抟芬若以為枕兮,席荃蘭而茞香。
忽寝寐而夢想兮,魄若君之在旁。
惕寤覺而無見兮,魂迋迋若有亡。
衆雞鳴而愁予兮,起視月之精光。
觀衆星之行列兮,畢昴出于東方。
望中庭之藹藹兮,若季秋之降霜。
夜曼曼其若歲兮,懷郁郁其不可再更。
澹偃蹇而待曙兮,荒亭亭而複明。
妾人竊自悲兮,究年歲而不敢忘。
傳說漢武帝讀了這篇賦,陳皇後複得寵幸,可見這确是一篇能感動人的作品。
平心而言,相如的賦“材極富,辭極麗”,實是一位有才氣的作家。
可惜他不用文學來抒寫自己的實感;徒然誇飾大言,為浮靡淫麗之辭,以獻媚于帝王。
這樣浪費了自己的才華,終無矜貴的文學成績而言,這是我們很替相如惋惜的。
漢代的賦家,隻有司馬相如是唯一以賦著名的,是一個純粹的文人。
其他的作者往往以經史學家或政論家兼為賦作家。
其最著稱的,有賈誼、枚乘、嚴忌、董仲舒、嚴助、東方朔、枚臯、王褒、劉向、揚雄、班固、張衡諸人。
賈誼(公元前200—前168),洛陽人。
年十八以能誦《詩》《書》、屬文,稱于郡中。
文帝召為博士,遷太中大夫。
後為人所忌,攻擊他“專欲擅權,紛亂諸事”,谪往長沙,為長沙王太傅。
後拜梁懷王太傅。
卒年三十三。
他長于作議論文,《過秦論》最有名。
有《賈長沙集》。
他的賦以《鵩鳥賦》與《吊屈原賦》二篇最著。
枚乘(?—前140),字叔,淮陰人。
初為吳王濞郎中,景帝召為弘農都尉。
後遊梁,孝王敬為上賓。
武帝即位,以安車蒲輪征乘,死于途(公元前140)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賦有九篇。
最有名的是《七發》,後人的《七激》《七興》《七廣》《七辯》《七依》《七說》《七蠲》《七啟》《七釋》《七命》《七徵》《七諷》等,皆系受《七發》的影響而作。
嚴忌,姓莊,東漢時避明帝劉莊諱被改稱嚴,會稽吳人。
初事吳王濞。
吳敗,遊梁,與鄒陽、枚乘受知于孝王,忌名尤盛。
世稱莊夫子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賦二十四篇。
董仲舒(公元前179—前104),廣川人。
武帝時為江都相,後為膠西王相,以病免。
他是一位有名的經學家,著有《春秋繁露》《董子文集》。
他的賦有《悲士不遇賦》等篇。
嚴助(?—前122),嚴忌之子,會稽吳人。
郡舉賢良對策,武帝擢為中大夫。
建元中,拜會稽太守。
後坐淮南王劉安叛黨,被殺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有賦三十五篇。
東方朔(公元前154—前93),字曼倩,厭次人。
武帝時官至太中大夫,後為中郎。
他為人诙諧自喜,善于寫滑稽的文章,作賦隻是他的末技。
枚臯(約公元前156—?),字少孺,乘之子,淮陰人。
武帝拜為郎。
他為人亦诙諧,善辭賦,時以比東方朔。
他下筆敏捷,所作賦多至一百數十篇。
王褒,字子淵,蜀人。
宣帝時官至谏議大夫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有賦十六篇,以《洞箫賦》最著。
劉向(約公元前77—前6),本名更生,字子政,漢之宗室。
初為谏議大夫,元帝時為中壘校尉。
向是一位儒學家,著《新序》《說苑》等書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有賦三十三篇。
揚雄(公元前53—後18),字子雲,蜀郡成都人。
成帝時召對承明庭,奏《甘泉》《長楊》等賦。
後官于王莽。
他的著作甚多,有《太玄》《法言》《方言》等書。
作賦多仿屈原與司馬相如。
嘗依《楚辭》作《反離騷》《廣騷》諸篇,開後世競事模拟的風氣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有賦十二篇。
班固(32—92),字孟堅,扶風安陵人。
明帝以為郎,典校秘書。
後遷玄武司馬。
窦憲出征匈奴,以固為中護軍,憲敗,固被捕死獄中。
固是曆史上有名的史學家,著《漢書》著稱于世。
他的辭賦亦有名,最著的是《兩都賦》。
張衡(78—139),字平子,南陽人。
安帝征拜郎中,遷太史令。
順帝時出為河間相,征為尚書卒。
他的《兩京賦》寫了十年,最有名于世。
以上共錄十二位漢賦家。
此外以賦著稱者尚有鄒陽、朱買臣、吾丘壽王、終軍、嚴蔥奇、張子僑、馮衍、崔篆、杜笃、傅毅、李尤、崔骃、王逸、趙壹、邊讓、蔡邕、郦炎許多人。
他們都是些皇帝的清客,禦用的文人;他們都是靠着作賦的一點技藝讨官做,讨錢用;他們所作的賦多是應制的,多是讴歌盛世、頌揚盛德的,獻給皇帝作“娛悅耳目”的娛樂品,被視為“倡優博弈”一流的玩意兒。
于是賦在文學裡面的意義便死了,漢代文人所作的辭賦便和明清文人所作的八股文同樣地全無價值了。
漢代的詩歌 漢代的文學是分兩路發展的:一路是文人的正統文學,他們的作品拼命地趨向典雅一途,造成所謂漢賦的成績;一路是民間的文學,他們的作品仍然是樸實的抒情詩。
做典雅豐缛的、歌功頌德的長篇辭賦,是文人的專業,民間的作者是做不來的。
他們隻曉得歌唱,撰幾支歌兒唱唱,喊出他們心頭的喜怒、生活的苦樂。
先秦時代的民衆已經撰制出來無數的歌謠了,漢代的民衆自然也同樣地會撰的,如劉邦的《大風歌》便是漢代最早的一首歌謠: 大風起兮雲飛揚, 威加海内兮歸故鄉。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 《史記》說劉邦削平了西楚,統一天下,大富大貴而歸故鄉,召集故人父老子弟來佐酒,這時他心中十分暢快,便撰了這一支歌兒給故鄉的孩子們唱。
劉邦本是一個亭長,自然不懂作典雅的辭賦,隻會作這種俚俗的歌兒。
但是你看,這支歌兒可真作得不壞,隻是二十三個字,便把作者的喜悅氣概與匹夫驟得富貴的患得患失的心理,寫得躍然紙上。
武帝時候,有倡家子弟李延年,因他的妹李夫人得幸于武帝,他也跟着得寵。
有一天,他在武帝面前跳舞,唱了一支贊揚阿妹美麗的歌,以媚武帝。
那支歌也很好: 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。
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。
甯不知傾城與傾國?佳人難再得! 今所傳的古辭,都是漢代街陌的謠讴,都是些指不出作者姓名的作物。
自漢武帝設置一個國立的音樂機關,叫作“樂府”(即後世的“教坊”),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,把四方傳唱的歌謠都收到“樂府”中去,因此,當時的俚俗民歌始得傳于後世。
漢代的民歌有些是純粹給歌的,如《江南可采蓮》: 江南可采蓮,蓮葉何田田! 魚戲蓮葉間, 魚戲蓮葉東,魚戲蓮葉西, 魚戲蓮葉南,魚戲蓮葉北。
這首歌并沒有什麼深意,隻是用好聽的音節,唱出采蓮時的快活而已;讀來卻何等的樸素、自然。
又如《上留田行》,也是一首地道的民間歌謠(《樂府詩集》認為是曹丕所作): 居世一何不同?上留田! 富人食稻與粱,上留田! 貧子食糟與糠,上留田! 貧賤亦何傷?上留田! 祿命懸在蒼天,上留田! 今爾歎息,将欲誰怨?上留田! 這是一首極好的民歌。
“上留田”三字用在句尾有聲無義,隻是用來諧韻的。
我以為這種樸素的歌絕不是貴為帝王的曹丕作得出來的,但也許經過他的修改而成。
大概古代的歌謠,經過文字寫定的時候,總不免要受寫定者的修改的。
故我們現在所誦讀的古歌辭,很多竟是半文半俗的詩歌,不像是純粹口白的歌謠了。
漢代的歌辭有很多是描寫當代民衆社會情形的作品,有很多感動人
因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,趨往依之。
宴于富人卓王孫家。
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,相如以琴挑之,文君夜奔相如,乃相偕馳歸。
後因家徒四壁,無以為活,複往臨邛。
買一酒舍酤酒,而令文君當垆。
相如自著犢鼻裈,與保傭雜作,滌器于市中。
卓王孫恥之,不得已分與文君僮百人、錢百萬,遂成富人。
相傳相如得在武帝朝做官,是因蜀人楊得意為狗監,随侍武帝,武帝讀了相如的《上林賦》,恨沒有與作者同時,楊得意乃告訴武帝,都是他的同鄉司馬相如的作品。
武帝即召見相如,相如乃再賦《上林》,因得為郎。
後以通西南夷有功,拜孝文園令。
卒于茂陵。
據說是因色欲過度,以消渴疾死的。
相如本是一個輕薄無賴的文人,他的人格毫不足取。
他的賦也都是些堆砌詞藻的浮豔文字,并沒有表現自己的個性的作品。
據《漢書·藝文志》的記載,相如有賦二十九篇,今所傳者僅六篇: (1)《美人賦》(?) (2)《上林賦》(以上二篇遊梁時作) (3)《長門賦》(居蜀時作) (4)《子虛賦》 (5)《哀二世賦》(?) (6)《大人賦》(以上三篇武帝召見後作) 其實這六篇賦還不盡是相如的手筆,《美人賦》與《哀二世賦》疑是後人僞托之作,可靠的賦隻有四篇。
就這可靠的四篇說,《子虛賦》與《上林賦》是寫田獵的事,《大人賦》是寫神仙的事,都是迎合帝王心理而作的,雖有闳麗的詞藻,絕無文藝價值可言。
《長門賦》也是受武帝後陳氏的黃金賄買而作的,但系抒寫戀情,題材較有意味,末一段寫棄婦的哀怨,最佳: ……左右悲而垂淚兮,涕流離而從橫。
舒息悒而增欷兮,蹝履起而彷徨。
揄長袂以自翳兮,數昔日之諐殃。
無面目之可顯兮,遂頹思而就床。
抟芬若以為枕兮,席荃蘭而茞香。
忽寝寐而夢想兮,魄若君之在旁。
惕寤覺而無見兮,魂迋迋若有亡。
衆雞鳴而愁予兮,起視月之精光。
觀衆星之行列兮,畢昴出于東方。
望中庭之藹藹兮,若季秋之降霜。
夜曼曼其若歲兮,懷郁郁其不可再更。
澹偃蹇而待曙兮,荒亭亭而複明。
妾人竊自悲兮,究年歲而不敢忘。
傳說漢武帝讀了這篇賦,陳皇後複得寵幸,可見這确是一篇能感動人的作品。
平心而言,相如的賦“材極富,辭極麗”,實是一位有才氣的作家。
可惜他不用文學來抒寫自己的實感;徒然誇飾大言,為浮靡淫麗之辭,以獻媚于帝王。
這樣浪費了自己的才華,終無矜貴的文學成績而言,這是我們很替相如惋惜的。
漢代的賦家,隻有司馬相如是唯一以賦著名的,是一個純粹的文人。
其他的作者往往以經史學家或政論家兼為賦作家。
其最著稱的,有賈誼、枚乘、嚴忌、董仲舒、嚴助、東方朔、枚臯、王褒、劉向、揚雄、班固、張衡諸人。
賈誼(公元前200—前168),洛陽人。
年十八以能誦《詩》《書》、屬文,稱于郡中。
文帝召為博士,遷太中大夫。
後為人所忌,攻擊他“專欲擅權,紛亂諸事”,谪往長沙,為長沙王太傅。
後拜梁懷王太傅。
卒年三十三。
他長于作議論文,《過秦論》最有名。
有《賈長沙集》。
他的賦以《鵩鳥賦》與《吊屈原賦》二篇最著。
枚乘(?—前140),字叔,淮陰人。
初為吳王濞郎中,景帝召為弘農都尉。
後遊梁,孝王敬為上賓。
武帝即位,以安車蒲輪征乘,死于途(公元前140)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賦有九篇。
最有名的是《七發》,後人的《七激》《七興》《七廣》《七辯》《七依》《七說》《七蠲》《七啟》《七釋》《七命》《七徵》《七諷》等,皆系受《七發》的影響而作。
嚴忌,姓莊,東漢時避明帝劉莊諱被改稱嚴,會稽吳人。
初事吳王濞。
吳敗,遊梁,與鄒陽、枚乘受知于孝王,忌名尤盛。
世稱莊夫子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賦二十四篇。
董仲舒(公元前179—前104),廣川人。
武帝時為江都相,後為膠西王相,以病免。
他是一位有名的經學家,著有《春秋繁露》《董子文集》。
他的賦有《悲士不遇賦》等篇。
嚴助(?—前122),嚴忌之子,會稽吳人。
郡舉賢良對策,武帝擢為中大夫。
建元中,拜會稽太守。
後坐淮南王劉安叛黨,被殺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有賦三十五篇。
東方朔(公元前154—前93),字曼倩,厭次人。
武帝時官至太中大夫,後為中郎。
他為人诙諧自喜,善于寫滑稽的文章,作賦隻是他的末技。
枚臯(約公元前156—?),字少孺,乘之子,淮陰人。
武帝拜為郎。
他為人亦诙諧,善辭賦,時以比東方朔。
他下筆敏捷,所作賦多至一百數十篇。
王褒,字子淵,蜀人。
宣帝時官至谏議大夫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有賦十六篇,以《洞箫賦》最著。
劉向(約公元前77—前6),本名更生,字子政,漢之宗室。
初為谏議大夫,元帝時為中壘校尉。
向是一位儒學家,著《新序》《說苑》等書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有賦三十三篇。
揚雄(公元前53—後18),字子雲,蜀郡成都人。
成帝時召對承明庭,奏《甘泉》《長楊》等賦。
後官于王莽。
他的著作甚多,有《太玄》《法言》《方言》等書。
作賦多仿屈原與司馬相如。
嘗依《楚辭》作《反離騷》《廣騷》諸篇,開後世競事模拟的風氣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稱其有賦十二篇。
班固(32—92),字孟堅,扶風安陵人。
明帝以為郎,典校秘書。
後遷玄武司馬。
窦憲出征匈奴,以固為中護軍,憲敗,固被捕死獄中。
固是曆史上有名的史學家,著《漢書》著稱于世。
他的辭賦亦有名,最著的是《兩都賦》。
張衡(78—139),字平子,南陽人。
安帝征拜郎中,遷太史令。
順帝時出為河間相,征為尚書卒。
他的《兩京賦》寫了十年,最有名于世。
以上共錄十二位漢賦家。
此外以賦著稱者尚有鄒陽、朱買臣、吾丘壽王、終軍、嚴蔥奇、張子僑、馮衍、崔篆、杜笃、傅毅、李尤、崔骃、王逸、趙壹、邊讓、蔡邕、郦炎許多人。
他們都是些皇帝的清客,禦用的文人;他們都是靠着作賦的一點技藝讨官做,讨錢用;他們所作的賦多是應制的,多是讴歌盛世、頌揚盛德的,獻給皇帝作“娛悅耳目”的娛樂品,被視為“倡優博弈”一流的玩意兒。
于是賦在文學裡面的意義便死了,漢代文人所作的辭賦便和明清文人所作的八股文同樣地全無價值了。
漢代的詩歌 漢代的文學是分兩路發展的:一路是文人的正統文學,他們的作品拼命地趨向典雅一途,造成所謂漢賦的成績;一路是民間的文學,他們的作品仍然是樸實的抒情詩。
做典雅豐缛的、歌功頌德的長篇辭賦,是文人的專業,民間的作者是做不來的。
他們隻曉得歌唱,撰幾支歌兒唱唱,喊出他們心頭的喜怒、生活的苦樂。
先秦時代的民衆已經撰制出來無數的歌謠了,漢代的民衆自然也同樣地會撰的,如劉邦的《大風歌》便是漢代最早的一首歌謠: 大風起兮雲飛揚, 威加海内兮歸故鄉。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 《史記》說劉邦削平了西楚,統一天下,大富大貴而歸故鄉,召集故人父老子弟來佐酒,這時他心中十分暢快,便撰了這一支歌兒給故鄉的孩子們唱。
劉邦本是一個亭長,自然不懂作典雅的辭賦,隻會作這種俚俗的歌兒。
但是你看,這支歌兒可真作得不壞,隻是二十三個字,便把作者的喜悅氣概與匹夫驟得富貴的患得患失的心理,寫得躍然紙上。
武帝時候,有倡家子弟李延年,因他的妹李夫人得幸于武帝,他也跟着得寵。
有一天,他在武帝面前跳舞,唱了一支贊揚阿妹美麗的歌,以媚武帝。
那支歌也很好: 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。
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。
甯不知傾城與傾國?佳人難再得! 今所傳的古辭,都是漢代街陌的謠讴,都是些指不出作者姓名的作物。
自漢武帝設置一個國立的音樂機關,叫作“樂府”(即後世的“教坊”),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,把四方傳唱的歌謠都收到“樂府”中去,因此,當時的俚俗民歌始得傳于後世。
漢代的民歌有些是純粹給歌的,如《江南可采蓮》: 江南可采蓮,蓮葉何田田! 魚戲蓮葉間, 魚戲蓮葉東,魚戲蓮葉西, 魚戲蓮葉南,魚戲蓮葉北。
這首歌并沒有什麼深意,隻是用好聽的音節,唱出采蓮時的快活而已;讀來卻何等的樸素、自然。
又如《上留田行》,也是一首地道的民間歌謠(《樂府詩集》認為是曹丕所作): 居世一何不同?上留田! 富人食稻與粱,上留田! 貧子食糟與糠,上留田! 貧賤亦何傷?上留田! 祿命懸在蒼天,上留田! 今爾歎息,将欲誰怨?上留田! 這是一首極好的民歌。
“上留田”三字用在句尾有聲無義,隻是用來諧韻的。
我以為這種樸素的歌絕不是貴為帝王的曹丕作得出來的,但也許經過他的修改而成。
大概古代的歌謠,經過文字寫定的時候,總不免要受寫定者的修改的。
故我們現在所誦讀的古歌辭,很多竟是半文半俗的詩歌,不像是純粹口白的歌謠了。
漢代的歌辭有很多是描寫當代民衆社會情形的作品,有很多感動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