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講
關燈
小
中
大
其源出于應璩,又協左思風力。
文體省淨,殆無長語。
笃意真古,辭興婉惬。
每觀其文,想其人德,世歎其質直。
至如“歡言酌春酒”,“日暮天無雲”,風華清靡,豈直為田家語耶?古今隐逸詩人之宗也。
蘇轼序陶潛的詩集也說: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,獨好淵明詩。
淵明作詩不多,然質而實绮,癯而實腴。
自曹、劉、鮑、謝、李、杜諸人,皆不及也。
古今文人對于陶潛持贊美論者,真是不勝舉例。
陶詩之影響後世詩壇也異常地大,唐宋詩人中如王維、孟浩然、韋應物、王安石、蘇轼輩,都學陶潛的田園詩。
我以為,曹植以後,李杜以前,這四百多年的詩壇中,再也找不到一個像陶潛這樣偉大的詩人了。
陶潛以後,繼起的宋代詩人有謝靈運、顔延之和鮑照。
謝靈運(385—433),小字客兒,陽夏人。
為名将謝玄之孫,襲封康樂公,世稱謝康樂。
他性喜豪奢,車服鮮麗,衣裳器物,多改舊制,好遊山水。
曾為永嘉太守與臨川内史,不親理政事,辄肆意遨遊,放蕩為娛。
所至辄為題詠,多寫山色水光,其詩遂開“山水”一派。
劉勰《文心雕龍》說: 宋初文詠,體有因革,莊老告退,而山水方滋。
俪采百字之偶,争價一句之奇。
情必極貌以寫物,辭必窮力而追新。
說玄理的詩至宋代已不為人所歡迎了,故謝靈運的山水新題,名重一時。
每作一詩,都下貴賤,莫不競寫。
宋文帝稱他的詩與書為“二寶”。
靈運詩的特色,即在有新的文學内容這一點。
可惜他作詩過于雕琢,修辭特甚,轉傷内容。
我們遍讀謝靈運的詩,實在找不出一首全美的。
今舉較佳的一首為例: 晚出西射堂 步出西城門,遙望城西岑。
連鄣疊巘崿,青翠杳深沉。
曉霜楓葉丹,夕曛岚氣陰。
節往戚不淺,感來念已深。
羁雌戀舊侶,迷鳥懷故林。
含情尚勞愛,如何離賞心? 撫鏡華缁鬓,攬帶緩促衿。
安排徒空言,幽獨賴鳴琴。
作山水詩本要樸素,要自然,才不失山水本色。
像謝靈運那樣“俪采百字之偶,争價一句之奇”,用整篇的骈偶句子,來寫天然的山水,刻劃過分,自失天真。
相傳他的名句如“池塘生春草,園柳變鳴禽”;如“林壑斂暝色,雲霞收夕霏”,皆起句甚佳,而對句不美,這全是對偶之為魔瘴。
作者以“匠心獨運”的隽才,來寫山水的妙趣,本有大成功的可能;卻不料受辭賦骈俪的影響太深,他的詩遂入于魔道而不能自振。
顔延之(384—456),字延年,臨沂人。
初為太子舍人,曆始安、永嘉二郡太守,官至金紫光祿大夫。
他與謝靈運齊名,号稱“顔謝”。
他的詩可更不成了。
鮑照說他的詩“鋪錦列繡,亦雕缋眼”;鐘嵘說他“喜用古事,彌見拘束”;湯惠休說他的詩“如錯采镂金”,意皆譏其詩隻有華麗的表面也。
在這個時期的詩人中,能繼陶潛的光輝的,怕隻有鮑照一人吧。
鮑照(約414—466),字明遠,東海人。
初為中書舍人,後為參軍。
死于兵亂,年四十餘。
他的才氣特大,所作詩奔放俊逸,一掃浮靡之風。
同時的文人多忌他,斥其詩為“險俗”。
他在當時的文學地位并不高,鐘嵘也說“嗟其才秀人微,取湮當代”。
可是他的詩實在比顔謝都要高一籌。
我們試舉他的幾首詩為例: 代結客少年場行 骢馬金絡頭,錦帶佩吳鈎。
失意杯酒間,白刃起相仇。
追兵一旦至,負劍遠行遊。
去鄉三十載,複得還舊丘。
升高臨四關,表裡望皇州。
九衢平若水,雙阙似雲浮。
扶宮羅将相,夾道列王侯。
日中市朝滿,車馬若川流。
擊鐘陳鼎食,方駕自相求。
今我獨何為,坎懷百憂? 拟行路難 對案不能食,拔劍擊柱長歎息。
丈夫生世會幾時?安能蹀躞垂羽翼? 棄置罷官去,還家自休息。
朝出與親辭,暮還在親側。
弄兒床前戲,看婦機中織。
自古聖賢盡貧賤,何況我輩孤且直! 鮑照以矯健之筆,寫豪壯之情,其詩清新俊逸,兼而有之。
所作古樂府尤佳。
降及齊梁,無此作風矣。
第四期齊梁陳詩 齊梁陳三朝(479—589)的文學,益趨于绮豔,體制益工整,色彩益妍麗。
他們于詩文必骈偶之外,又加上沈約們所倡的聲律說,以為作詩文的必然法則。
沈約在《宋書·謝靈運傳》裡說: 五色相宜,八音協暢,由乎玄黃律呂,各适物宜。
欲使宮羽相變,低昂舛節,若前有浮聲,則後須切響。
一簡之内,音韻盡殊;兩句之中,輕重悉異。
妙達此旨,始可言文。
沈約們作詩文就是使用這種嚴格的聲律限制的,《南齊書·陸厥傳》說: 永明(483—493)末,盛為文章。
吳興沈約、陳郡謝朓、琅琊王融,以氣類相推毂。
汝南周颙,善識聲韻。
為文皆用宮商,以平上去入為四聲,以此制韻。
有“平頭”“上尾”“蜂腰”“鶴膝”。
五字之中,音韻悉異;兩句之内,角徵不同,不可增減。
世呼為“永明體”。
齊代文學以永明時期為中心,這時期的詩人,著名者有謝朓、任昉、沈約、陸倕、範雲、蕭琛、王融、蕭衍諸人,他們都是竟陵王蕭子良的門下士,号稱“竟陵八友”。
其中除謝朓、王融早死外,後來蕭衍做了皇帝(梁武帝),沈約等随之入梁,亦為梁代文壇的主角。
沈約、謝朓文譽尤高。
沈約(441—513),字休文,武康人。
幼貧苦,笃學,善屬文。
後事宋齊梁三朝,官至尚書仆射。
他的詩文并稱于世。
當時的文人王筠、張率、何遜、劉孝綽、吳均、劉勰,均出于他的提攜,俨然一代的文宗。
若唯以詩論,則沈約不如謝朓。
謝朓(464—499),字玄晖,陳郡陽夏人。
嘗為宣城太守,世稱謝宣城,亦号小謝(謝靈運号大謝)。
建武中官至尚書吏部郎,兼知衛尉事。
死年三十六。
他的詩譽極高。
蕭衍最愛誦他的詩,說“三日不讀,便覺口臭”;沈約也說“二百年來無此詩”;唐代詩人李白對于他的詩亦異常贊美。
其實謝朓的詩并不如他們所誇獎的那樣好,他用骈偶寫的山水詩,實找不出一首全篇佳美的傑作,隻不過流傳一些如“大江流日夜,客心悲未央”等片斷的佳句而已。
永明以後,梁陳間作者唯知迷惑于沈約、謝朓一派的風氣,一味講求骈偶,精研聲律,文風更浮靡不堪。
這時律詩的體制已逐漸完成,從此再沒有人作陶潛那種樸實自然的詩了,再沒有人作鮑照那種放肆自由的詩了,大家都把自己的才力用在詩的形式格律上面,文學的生機乃斫伐殆盡。
當時的詩家如何遜、陰铿、徐陵、庾信等都是以善作律體詩負盛名的。
何遜(?—約518),字仲言,東海郯人。
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,終廬陵王記室。
他的詩文工麗,格律嚴整,沈約、範雲都很稱贊他。
其詩如《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》: 客心愁日暮,徙倚空望歸。
山煙涵樹色,江水映霞晖。
獨鶴淩空逝,雙凫出浪飛。
故鄉千餘裡,茲夕寒無衣。
陰铿字子堅,武威人。
仕陳為晉陵太守、員外散騎常侍。
他與何遜齊名,号稱“陰何”。
他頗善煉字造句,律詩作得很好,例如《晚泊五洲》: 客行逢日暮,結纜晚洲中。
戍樓因嵁險,村路入江窮。
水随雲度黑,山帶日歸紅。
遙憐一柱觀,欲輕千裡風。
徐陵(507—583),字孝穆,東海郯人。
八歲能屬文。
仕陳官至吏部尚書,封建昌縣侯。
他以作豔詩著名,有名的《玉台新詠》就是他編的。
詩如《春日》: 岸煙起暮色,岸水帶斜晖。
徑狹橫枝度,簾搖驚燕飛。
落花承步履,流澗寫行衣。
何殊九枝蓋,薄暮洞庭歸。
庾信(513—581),字子山,南陽新野人。
本是南朝的貴族,聘于北周,被留不遣,官至骠騎大将軍,開府儀同三司,世稱庾開府。
他是六朝詩人的後勁。
少以善作豔體與徐陵并稱,号“徐庾”。
後受北朝文學的影響,其詩遂另成一格。
杜甫稱其詩為“清新”“老成”。
但終以不能擺脫格律音韻的拘束,其成績還是不能令我們滿意。
其他的梁陳間詩人尚有江淹、柳恽、邱遲、吳均(時稱均詩為“吳均體”)、劉孝綽、王筠、王褒、江總、張正見等,皆有名于時。
齊梁陳的詩人,一方面盡力去作骈偶律詩;一方面也知道模拟當代的民
文體省淨,殆無長語。
笃意真古,辭興婉惬。
每觀其文,想其人德,世歎其質直。
至如“歡言酌春酒”,“日暮天無雲”,風華清靡,豈直為田家語耶?古今隐逸詩人之宗也。
蘇轼序陶潛的詩集也說: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,獨好淵明詩。
淵明作詩不多,然質而實绮,癯而實腴。
自曹、劉、鮑、謝、李、杜諸人,皆不及也。
古今文人對于陶潛持贊美論者,真是不勝舉例。
陶詩之影響後世詩壇也異常地大,唐宋詩人中如王維、孟浩然、韋應物、王安石、蘇轼輩,都學陶潛的田園詩。
我以為,曹植以後,李杜以前,這四百多年的詩壇中,再也找不到一個像陶潛這樣偉大的詩人了。
陶潛以後,繼起的宋代詩人有謝靈運、顔延之和鮑照。
謝靈運(385—433),小字客兒,陽夏人。
為名将謝玄之孫,襲封康樂公,世稱謝康樂。
他性喜豪奢,車服鮮麗,衣裳器物,多改舊制,好遊山水。
曾為永嘉太守與臨川内史,不親理政事,辄肆意遨遊,放蕩為娛。
所至辄為題詠,多寫山色水光,其詩遂開“山水”一派。
劉勰《文心雕龍》說: 宋初文詠,體有因革,莊老告退,而山水方滋。
俪采百字之偶,争價一句之奇。
情必極貌以寫物,辭必窮力而追新。
說玄理的詩至宋代已不為人所歡迎了,故謝靈運的山水新題,名重一時。
每作一詩,都下貴賤,莫不競寫。
宋文帝稱他的詩與書為“二寶”。
靈運詩的特色,即在有新的文學内容這一點。
可惜他作詩過于雕琢,修辭特甚,轉傷内容。
我們遍讀謝靈運的詩,實在找不出一首全美的。
今舉較佳的一首為例: 晚出西射堂 步出西城門,遙望城西岑。
連鄣疊巘崿,青翠杳深沉。
曉霜楓葉丹,夕曛岚氣陰。
節往戚不淺,感來念已深。
羁雌戀舊侶,迷鳥懷故林。
含情尚勞愛,如何離賞心? 撫鏡華缁鬓,攬帶緩促衿。
安排徒空言,幽獨賴鳴琴。
作山水詩本要樸素,要自然,才不失山水本色。
像謝靈運那樣“俪采百字之偶,争價一句之奇”,用整篇的骈偶句子,來寫天然的山水,刻劃過分,自失天真。
相傳他的名句如“池塘生春草,園柳變鳴禽”;如“林壑斂暝色,雲霞收夕霏”,皆起句甚佳,而對句不美,這全是對偶之為魔瘴。
作者以“匠心獨運”的隽才,來寫山水的妙趣,本有大成功的可能;卻不料受辭賦骈俪的影響太深,他的詩遂入于魔道而不能自振。
顔延之(384—456),字延年,臨沂人。
初為太子舍人,曆始安、永嘉二郡太守,官至金紫光祿大夫。
他與謝靈運齊名,号稱“顔謝”。
他的詩可更不成了。
鮑照說他的詩“鋪錦列繡,亦雕缋眼”;鐘嵘說他“喜用古事,彌見拘束”;湯惠休說他的詩“如錯采镂金”,意皆譏其詩隻有華麗的表面也。
在這個時期的詩人中,能繼陶潛的光輝的,怕隻有鮑照一人吧。
鮑照(約414—466),字明遠,東海人。
初為中書舍人,後為參軍。
死于兵亂,年四十餘。
他的才氣特大,所作詩奔放俊逸,一掃浮靡之風。
同時的文人多忌他,斥其詩為“險俗”。
他在當時的文學地位并不高,鐘嵘也說“嗟其才秀人微,取湮當代”。
可是他的詩實在比顔謝都要高一籌。
我們試舉他的幾首詩為例: 代結客少年場行 骢馬金絡頭,錦帶佩吳鈎。
失意杯酒間,白刃起相仇。
追兵一旦至,負劍遠行遊。
去鄉三十載,複得還舊丘。
升高臨四關,表裡望皇州。
九衢平若水,雙阙似雲浮。
扶宮羅将相,夾道列王侯。
日中市朝滿,車馬若川流。
擊鐘陳鼎食,方駕自相求。
今我獨何為,坎懷百憂? 拟行路難 對案不能食,拔劍擊柱長歎息。
丈夫生世會幾時?安能蹀躞垂羽翼? 棄置罷官去,還家自休息。
朝出與親辭,暮還在親側。
弄兒床前戲,看婦機中織。
自古聖賢盡貧賤,何況我輩孤且直! 鮑照以矯健之筆,寫豪壯之情,其詩清新俊逸,兼而有之。
所作古樂府尤佳。
降及齊梁,無此作風矣。
第四期齊梁陳詩 齊梁陳三朝(479—589)的文學,益趨于绮豔,體制益工整,色彩益妍麗。
他們于詩文必骈偶之外,又加上沈約們所倡的聲律說,以為作詩文的必然法則。
沈約在《宋書·謝靈運傳》裡說: 五色相宜,八音協暢,由乎玄黃律呂,各适物宜。
欲使宮羽相變,低昂舛節,若前有浮聲,則後須切響。
一簡之内,音韻盡殊;兩句之中,輕重悉異。
妙達此旨,始可言文。
沈約們作詩文就是使用這種嚴格的聲律限制的,《南齊書·陸厥傳》說: 永明(483—493)末,盛為文章。
吳興沈約、陳郡謝朓、琅琊王融,以氣類相推毂。
汝南周颙,善識聲韻。
為文皆用宮商,以平上去入為四聲,以此制韻。
有“平頭”“上尾”“蜂腰”“鶴膝”。
五字之中,音韻悉異;兩句之内,角徵不同,不可增減。
世呼為“永明體”。
齊代文學以永明時期為中心,這時期的詩人,著名者有謝朓、任昉、沈約、陸倕、範雲、蕭琛、王融、蕭衍諸人,他們都是竟陵王蕭子良的門下士,号稱“竟陵八友”。
其中除謝朓、王融早死外,後來蕭衍做了皇帝(梁武帝),沈約等随之入梁,亦為梁代文壇的主角。
沈約、謝朓文譽尤高。
沈約(441—513),字休文,武康人。
幼貧苦,笃學,善屬文。
後事宋齊梁三朝,官至尚書仆射。
他的詩文并稱于世。
當時的文人王筠、張率、何遜、劉孝綽、吳均、劉勰,均出于他的提攜,俨然一代的文宗。
若唯以詩論,則沈約不如謝朓。
謝朓(464—499),字玄晖,陳郡陽夏人。
嘗為宣城太守,世稱謝宣城,亦号小謝(謝靈運号大謝)。
建武中官至尚書吏部郎,兼知衛尉事。
死年三十六。
他的詩譽極高。
蕭衍最愛誦他的詩,說“三日不讀,便覺口臭”;沈約也說“二百年來無此詩”;唐代詩人李白對于他的詩亦異常贊美。
其實謝朓的詩并不如他們所誇獎的那樣好,他用骈偶寫的山水詩,實找不出一首全篇佳美的傑作,隻不過流傳一些如“大江流日夜,客心悲未央”等片斷的佳句而已。
永明以後,梁陳間作者唯知迷惑于沈約、謝朓一派的風氣,一味講求骈偶,精研聲律,文風更浮靡不堪。
這時律詩的體制已逐漸完成,從此再沒有人作陶潛那種樸實自然的詩了,再沒有人作鮑照那種放肆自由的詩了,大家都把自己的才力用在詩的形式格律上面,文學的生機乃斫伐殆盡。
當時的詩家如何遜、陰铿、徐陵、庾信等都是以善作律體詩負盛名的。
何遜(?—約518),字仲言,東海郯人。
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,終廬陵王記室。
他的詩文工麗,格律嚴整,沈約、範雲都很稱贊他。
其詩如《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》: 客心愁日暮,徙倚空望歸。
山煙涵樹色,江水映霞晖。
獨鶴淩空逝,雙凫出浪飛。
故鄉千餘裡,茲夕寒無衣。
陰铿字子堅,武威人。
仕陳為晉陵太守、員外散騎常侍。
他與何遜齊名,号稱“陰何”。
他頗善煉字造句,律詩作得很好,例如《晚泊五洲》: 客行逢日暮,結纜晚洲中。
戍樓因嵁險,村路入江窮。
水随雲度黑,山帶日歸紅。
遙憐一柱觀,欲輕千裡風。
徐陵(507—583),字孝穆,東海郯人。
八歲能屬文。
仕陳官至吏部尚書,封建昌縣侯。
他以作豔詩著名,有名的《玉台新詠》就是他編的。
詩如《春日》: 岸煙起暮色,岸水帶斜晖。
徑狹橫枝度,簾搖驚燕飛。
落花承步履,流澗寫行衣。
何殊九枝蓋,薄暮洞庭歸。
庾信(513—581),字子山,南陽新野人。
本是南朝的貴族,聘于北周,被留不遣,官至骠騎大将軍,開府儀同三司,世稱庾開府。
他是六朝詩人的後勁。
少以善作豔體與徐陵并稱,号“徐庾”。
後受北朝文學的影響,其詩遂另成一格。
杜甫稱其詩為“清新”“老成”。
但終以不能擺脫格律音韻的拘束,其成績還是不能令我們滿意。
其他的梁陳間詩人尚有江淹、柳恽、邱遲、吳均(時稱均詩為“吳均體”)、劉孝綽、王筠、王褒、江總、張正見等,皆有名于時。
齊梁陳的詩人,一方面盡力去作骈偶律詩;一方面也知道模拟當代的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