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五 鹹

關燈
琵琶一曲”,皆為名詞與數量結構構成的主謂結構;“捐錦襖”對“濕青衫”,都是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對仗較為工整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梧桐和竹子相對,柏樹和杉樹相對。

     樂舞大夏、大濩和樂舞韶樂、大鹹相對。

     澗水、瀍水和溱水、洧水相對,鞏地、洛邑城和崤山、函谷關相對。

     避秦藏書洞,陳抟避诏岩。

     脫離庸俗和超越平凡相對。

     賢能的人把獻媚看作很羞恥的事情,正直之士憎恨那些擅長讒毀的奸臣。

     範蠡是使得越國稱霸的首要謀臣,渾瑊是輔佐唐朝平叛的重要将領。

     邺下狂生祢衡表演羯鼓三撾時不怕曹操的羞辱脫去了錦襖,江州司馬白居易聽了琵琶女演奏的曲子後淚水打濕了青衫。

     其三 袍對笏,履對衫①。

     匹馬對孤帆②。

     琢磨對雕镂,刻劃對镌镵③。

     星北拱,日西銜④。

     卮漏對鼎饞⑤。

     江邊生杜若,海外樹都鹹⑥。

     但得恢恢存利刃,何須咄咄達空函⑦。

     彩鳳知音,樂典後夔須九奏;金人守口,聖如尼父亦三緘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袍對笏(hù),履對衫:袍,中式長衣的通稱,漢以後用作朝服。

    笏,古代臣子朝見國君時所執的狹長闆子。

    履,鞋子。

    衫,衣服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袍”“衫”是平聲,“笏”“履”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名詞。

     ②匹馬對孤帆:匹馬,一匹馬,常指單身一人,宋陸遊《訴衷情》“當年萬裡覓封侯,匹馬戍梁州”,今有成語“單槍匹馬”。

    孤帆,一張船帆,多指孤單的船隻,唐李白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“孤帆遠影碧空盡,惟見長江天際流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匹馬”是仄仄,“孤帆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匹,《廣韻》“譬吉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③琢磨對雕镂,刻劃對镌(juān)镵(chán):琢磨、雕镂,都是指雕刻和打磨玉、石。

    《詩經&bull衛風&bull淇奧》“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。

    刻劃,雕刻,唐韓愈《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阙》“南山逼冬轉清瘦,刻劃圭角出崖窾”。

    镌镵,雕鑿。

    四個詞語意義相近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琢磨”是仄平,“雕镂”是平仄;“刻劃”是仄仄,“镌镵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琢,《廣韻》“竹角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行為動詞。

     ④星北拱,日西銜:星北拱,衆星環拱北鬥,出自《論語&bull為政》:“子曰:‘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衆星共(拱)之。

    ’”日西銜,太陽西斜落入山中,唐韋莊《李氏小池亭十二韻》“訪僧舟北渡,贳酒日西銜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星北拱”是平仄仄,“日西銜”是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皆是主謂結構,“北拱”“西銜”是狀中結構充當謂語。

     ⑤卮漏對鼎饞:卮漏,有一種酒器底上有孔,如《淮南子&bull泛論訓》“今夫溜水足以溢壺榼,而江、河不能實漏卮,故人心猶是也”。

    後常用此比喻錢花得很快,或利益外溢情況嚴重,清王頌蔚《送黃公度随使歐洲》“金錢日外溢,卮漏未渠央”。

    鼎饞,古有“饞鼎”,謂茶葉不易出汁,明謝肇浙《五雜俎&bull物部三》:“今造團(茶團)之法皆不傳,而建茶之品亦遠出吳會諸品之下。

    其武夷、清源二種雖與上國争衡,而所産不多,十九饞鼎,故遂令聲價靡不複振。

    ”平仄上,“卮漏”是平仄,“鼎饞”是仄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 ⑥江邊生杜若,海外樹都鹹:上聯化用唐李中《芳草》“飄香是杜若,最憶楚江邊”。

    杜若,香草名,《楚辭&bull九歌&bull湘君》“采芳洲兮杜若,将以遺兮下女”。

    杜若生長在江邊,古詩中杜若汀、杜若洲常見。

    如唐李中《和夏侯秀才春日見寄》“尋芳懶向桃花塢,垂釣空思杜若汀”,唐李商隐《即目》“書去青楓驿,鴻歸杜若洲”等等。

    海外,古代把邊遠之地皆叫“海外”,如《史記&bull孟子荀卿列傳》“先列中國名山大川,通谷禽獸,水土所殖,物類所珍,因而推之,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”,把中原之外的地方謂之海外。

    都鹹,果樹名,都鹹生長在偏遠的南方,故曰“海外樹都鹹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賓語“杜若”“都鹹”都是聯綿詞,不可拆分。

     ⑦但得恢恢存利刃,何須咄咄(duō)達空函:上聯出自《莊子&bull養生主》:“庖丁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觸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響然,奏刀然,莫不中音,合于桑林之舞,乃中經首之會。

    文惠君曰:‘嘻,善哉!技蓋至此乎?’庖丁釋刀對曰:‘臣之所好者道也,進乎技矣。

    始臣之解牛之時,所見無非牛者。

    三年之後,未嘗見全牛也。

    方今之時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

    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,因其固然。

    技經肯綮之未嘗,而況大乎!良庖歲更刀,割也;族庖月更刀,折也;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數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發于硎。

    彼節者有間,而刀刃者無厚;以無厚入有間,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