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四 鹽

關燈
,下聯是平仄平平仄仄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居同九世”對“恩給千人”,皆為主謂結構,陳述“張公藝”“範仲淹”的事迹。

     ⑧箫弄鳳來,秦女有緣能跨羽;鼎成龍去,軒臣無計得攀髯:上聯說的是蕭史和弄玉的故事,見下卷“二箫”其三注⑥。

    下聯說的是黃帝的典故。

    《史記&bull封禅書》載:“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于荊山下。

    鼎既成,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。

    黃帝上騎,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。

    餘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髯,龍髯拔,堕,堕黃帝之弓。

    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髯号,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,其弓曰烏号。

    ”史書記載黃帝曾經采銅鑄鼎。

    鼎成之後,有龍垂下胡須,迎接黃帝。

    黃帝騎上龍背,群臣後宮之人跟着爬上去了七十多人。

    龍飛上天後,其餘小臣都抓着龍的胡須,胡須斷了,黃帝的弓也跟着掉下來。

    軒臣,指黃帝的那些臣子。

    此“軒”指軒轅,是黃帝的名字,據《史記&bull五帝本紀》“黃帝者,少典之子,姓公孫,名曰軒轅”。

    因其居于軒轅之丘,故名曰軒轅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仄平,平仄仄平平仄仄;下聯是仄平平仄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得,《廣韻》“多則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箫弄鳳來”對“鼎成龍去”,皆為并列結構;“秦女有緣能跨羽”對“軒臣無計得攀髯”,都是主謂結構,謂語是“有緣能跨羽”“無計得攀髯”,是連動結構。

    此聯對仗十分工整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連和斷相對,減和添相對。

     淡泊和安恬相對。

     回頭和極目相對,水底和山頂相對。

     腰肢柔軟,手指纖細。

     蔔得佳婿和占得賢妻相對。

     開墾荒地多種粟,曬幹海水提取鹽。

     九代人居住在一家,是張公藝的事迹;恩惠澤被千人之多,是範仲淹的功勞。

     箫聲引得鳳凰飛來,秦女弄玉有緣能和蕭史一起騎着鳳凰飛升而去;大鼎鑄造成功以後,軒轅帝的臣子沒有辦法攀附龍的胡須得道飛升。

     其三 人對己,愛對嫌①。

     舉止對觀瞻②。

     四知對三語,義正對辭嚴③。

     勤雪案,課風檐④。

     漏箭對書簽⑤。

     文繁歸獺祭,體豔别香奁⑥。

     昨夜題梅更一字,早春來燕卷重簾⑦。

     詩以史名,愁裡悲歌懷杜甫;筆經人索,夢中顯晦老江淹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人對己,愛對嫌:嫌,是厭惡、嫌棄,與“愛”相對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人”“嫌”是平聲,“己”“愛”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人”“己”都可以表稱謂、代稱,“愛”“嫌”都是表心理活動的動詞。

     ②舉止對觀瞻:舉止,行動、舉動,晉陶淵明《閑情賦》“神儀妩媚,舉止詳妍”。

    觀瞻,外觀、體統,常言所謂“有礙觀瞻”;觀、瞻,皆為“看”義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舉止”是仄仄,“觀瞻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既可以充當動詞,也可以充當名詞,都是并列結構。

     ③四知對三語,義正對辭嚴:四知,說的是東漢楊震的典故,出自《後漢書&bull楊震傳》。

    楊震為人清廉,他所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做了昌邑令,懷藏十斤金子要送給他。

    楊震不收,王密說晚上無人知曉,楊震回答說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你知,怎麼說沒人知道?”此即“四知”由來。

    三語,說的是阮修的典故,出自《世說新語&bull文學》:“阮宣子有令聞。

    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:‘老莊與聖教同異?’對曰:‘将無同?’太尉善其言,辟之為掾。

    世謂‘三語掾’。

    衛玠嘲之曰:‘一言可辟,何假于三!’宣子曰:‘苟是天下人望,亦可無言而辟,複何假于一!’遂相與為友。

    ”阮修名聲很高,他喜歡《老子》《周易》。

    王衍問他,“老莊和儒家學說是相同還是不同?”阮修回說“将無同”,意思是大概相同吧。

    王衍很欣賞他,就任用他做了僚屬,人稱“三語掾”。

    三語,就是三個字的話。

    義正,道義正大;辭嚴,用詞嚴厲。

    二者經常并提,今有成語“義正辭嚴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四知”是仄平,“三語”是平仄;“義正”是仄仄,“辭嚴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四知”“三語”看起來形式相同。

    但從典故上說,“四知”是主謂結構,四者知道(送金之事);“三語”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“義正”“辭嚴”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 ④勤雪案,課風檐:上聯說的是晉孫康的典故。

    根據《漢語大詞典》,《文選&bull任昉<為蕭揚州作薦士表>》“乃集螢映雪”,李善注引《孫氏世錄》“孫康家貧,常映雪讀書”。

    雪案,本指映雪讀書時的幾案,後泛指書桌,宋劉克莊《贈陳起》“雨檐兀坐忘春去,雪案清談至夜分”。

    課,考察、考核。

    風檐,本指風中的屋檐,後指科舉時代的考試場所,清顧炎武《日知錄&bull拟題》“即以所記之文,抄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