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 覃
關燈
小
中
大
,唐顧非熊《陳情上鄭主司》“茅屋山岚入,柴門海浪連”。
平仄上,“海色”是仄仄,“山岚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⑥鸾聲何哕哕(huì),虎視正眈眈:上聯出自《詩經&bull小雅&bull庭燎》“夜如何其?夜未艾。
庭燎晢晢。
君子至止,鸾聲哕哕”。
鸾聲,鸾鈴鳴聲。
何,副詞,多麼,表示感歎。
哕哕,有節奏的鈴聲。
下聯出自《周易&bull頤》“虎視眈眈,其欲逐逐”。
眈眈,威視貌,今有成語“虎視眈眈”,形容像猛虎一樣兇狠地注視着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仄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。
⑦儀封疆吏知尼父(fǔ),函谷關人識老聃:上聯出自《論語&bull八佾》:“儀封人請見。
曰:‘君子之至于斯也,吾未嘗不得見也。
’從者見之。
出曰:‘二三子,何患于喪乎?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将以夫子為木铎。
’”儀邑的封疆官吏見到了孔子,他說:“天下無道很久了,上天将讓夫子做木铎。
”儀封人的意思是天下無道,上天想要讓孔子宣揚大道于天下,所以才讓孔子周遊列國的。
封,邊境的意思。
疆吏,邊境上的官員。
尼父,指孔子,孔子名丘,字仲尼;父,古代對男子的美稱,後多作“甫”。
下聯出自《史記&bull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老子修道德,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。
居周久之,見周之衰,乃遂去。
至關,關令尹喜曰:‘子将隐矣,強為我著書。
’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,莫知其所終。
”老子出函谷關的時候,守關的官員看他要隐居了,請求他著書立言。
于是老子就寫下了五千餘言的《道德經》,之後不知所終。
關人,古代守關的官吏。
老聃,指老子,姓李,名耳,字聃,故稱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平平仄,下聯是平仄平平仄仄平。
識,《廣韻》“賞職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。
⑧江相歸池,止水自盟真是止;吳公作宰,貪泉雖飲亦何貪:上聯說的是宋代江萬裡的典故。
《宋史&bull江萬裡傳》載,“江萬裡,字子遠,都昌人”,“少神隽,有鋒穎,連舉于鄉。
入太學,有文聲”。
曾任宰相,性情剛正不阿,被罷相。
“明年,大元兵渡江,萬裡隐草野間,為遊騎所執,大诟,欲自戕,既而脫歸。
先是,萬裡聞襄樊失守,鑿池芝山後圃,扁其亭曰‘止水’,人莫谕其意,及聞警,執門人陳偉器手,曰:‘大勢不可支,餘雖不在位,當與國為存亡。
’”元軍攻占襄樊時,他開鑿了一個水池,名“止水”,決心與國家共存亡。
“及饒州城破,軍士執萬頃,索金銀不得,支解之。
萬裡竟赴止水死。
左右及子鎬相繼投沼中,積屍如疊。
翼日,萬裡屍獨浮出水上,從者草斂之。
萬裡無子,以蜀人王子為後,即鎬也。
事聞,贈太傅、益國公,後加贈太師,谥文忠。
”饒州被攻破之後,江萬裡就投止水殉國了。
下聯說的是晉朝吳隐之的故事。
《晉書&bull吳隐之傳》載,“吳隐之,字處默,濮陽鄄城人,魏侍中質六世孫也。
隐之美姿容,善談論,博涉文史,以儒雅标名。
弱冠而介立,有清操,雖日晏歠菽,不飨非其粟,儋石無儲,不取非其道”。
吳隐之後來擔任了廣州刺史。
“朝廷欲革嶺南之弊,隆安中,以隐之為龍骧将軍、廣州刺史、假節,領平越中郎将。
未至州二十裡,地名石門,有水曰貪泉,飲者懷無厭之欲。
隐之既至,語其親人曰:‘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
越嶺喪清,吾知之矣。
’乃至泉所,酌而飲之,因賦詩曰:‘古人雲此水,一歃懷千金。
試使夷齊飲,終當不易心。
’及在州,清操逾厲,常食不過菜及幹魚而已,帷帳器服皆付外庫,時人頗謂其矯,然亦終始不易。
”廣州附近有貪泉,人們都說喝了貪泉的水就會産生無盡的貪欲。
吳隐之就到泉邊舀來喝了,最終他的廉潔情操也毫無改變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平平,仄仄仄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仄仄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“江相歸池”和“吳公作宰”相對,都是主謂結構。
“止水自盟真是止”“貪泉雖飲亦何貪”兩句對仗不甚工整。
“止水自盟真是止”是主謂結構,“止水自盟”為主語,是指江萬裡在止水前自己盟誓的事情;謂語是對這個事件的判斷。
“貪泉雖飲亦何貪”則是一個表轉折關系的複句,包含“貪泉雖飲”和“亦何貪”兩個分句。
【譯文】 聞和見相對,解和谙相對。
三橘和雙柑相對。
幼童和老人相對,賢淑的女子和奇特的男兒相對。
殷七七秋天讓杜鵑開了花,蔣诩在家中開了三條小徑。
大海的顔色和山中的霧氣相對。
車鈴聲哕哕地響着,老虎威嚴地注視着。
儀地邊境的官吏明白孔子的天命所在,函谷關守關的人懂得留下老子的著述。
江萬裡在止水之前發誓要與國家共存亡,後來真的投水殉國;吳隐之雖然在廣州做刺史時喝了貪泉水,終究毫無貪婪之意。
平仄上,“海色”是仄仄,“山岚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⑥鸾聲何哕哕(huì),虎視正眈眈:上聯出自《詩經&bull小雅&bull庭燎》“夜如何其?夜未艾。
庭燎晢晢。
君子至止,鸾聲哕哕”。
鸾聲,鸾鈴鳴聲。
何,副詞,多麼,表示感歎。
哕哕,有節奏的鈴聲。
下聯出自《周易&bull頤》“虎視眈眈,其欲逐逐”。
眈眈,威視貌,今有成語“虎視眈眈”,形容像猛虎一樣兇狠地注視着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仄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。
⑦儀封疆吏知尼父(fǔ),函谷關人識老聃:上聯出自《論語&bull八佾》:“儀封人請見。
曰:‘君子之至于斯也,吾未嘗不得見也。
’從者見之。
出曰:‘二三子,何患于喪乎?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将以夫子為木铎。
’”儀邑的封疆官吏見到了孔子,他說:“天下無道很久了,上天将讓夫子做木铎。
”儀封人的意思是天下無道,上天想要讓孔子宣揚大道于天下,所以才讓孔子周遊列國的。
封,邊境的意思。
疆吏,邊境上的官員。
尼父,指孔子,孔子名丘,字仲尼;父,古代對男子的美稱,後多作“甫”。
下聯出自《史記&bull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老子修道德,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。
居周久之,見周之衰,乃遂去。
至關,關令尹喜曰:‘子将隐矣,強為我著書。
’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,莫知其所終。
”老子出函谷關的時候,守關的官員看他要隐居了,請求他著書立言。
于是老子就寫下了五千餘言的《道德經》,之後不知所終。
關人,古代守關的官吏。
老聃,指老子,姓李,名耳,字聃,故稱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平平仄,下聯是平仄平平仄仄平。
識,《廣韻》“賞職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。
⑧江相歸池,止水自盟真是止;吳公作宰,貪泉雖飲亦何貪:上聯說的是宋代江萬裡的典故。
《宋史&bull江萬裡傳》載,“江萬裡,字子遠,都昌人”,“少神隽,有鋒穎,連舉于鄉。
入太學,有文聲”。
曾任宰相,性情剛正不阿,被罷相。
“明年,大元兵渡江,萬裡隐草野間,為遊騎所執,大诟,欲自戕,既而脫歸。
先是,萬裡聞襄樊失守,鑿池芝山後圃,扁其亭曰‘止水’,人莫谕其意,及聞警,執門人陳偉器手,曰:‘大勢不可支,餘雖不在位,當與國為存亡。
’”元軍攻占襄樊時,他開鑿了一個水池,名“止水”,決心與國家共存亡。
“及饒州城破,軍士執萬頃,索金銀不得,支解之。
萬裡竟赴止水死。
左右及子鎬相繼投沼中,積屍如疊。
翼日,萬裡屍獨浮出水上,從者草斂之。
萬裡無子,以蜀人王子為後,即鎬也。
事聞,贈太傅、益國公,後加贈太師,谥文忠。
”饒州被攻破之後,江萬裡就投止水殉國了。
下聯說的是晉朝吳隐之的故事。
《晉書&bull吳隐之傳》載,“吳隐之,字處默,濮陽鄄城人,魏侍中質六世孫也。
隐之美姿容,善談論,博涉文史,以儒雅标名。
弱冠而介立,有清操,雖日晏歠菽,不飨非其粟,儋石無儲,不取非其道”。
吳隐之後來擔任了廣州刺史。
“朝廷欲革嶺南之弊,隆安中,以隐之為龍骧将軍、廣州刺史、假節,領平越中郎将。
未至州二十裡,地名石門,有水曰貪泉,飲者懷無厭之欲。
隐之既至,語其親人曰:‘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
越嶺喪清,吾知之矣。
’乃至泉所,酌而飲之,因賦詩曰:‘古人雲此水,一歃懷千金。
試使夷齊飲,終當不易心。
’及在州,清操逾厲,常食不過菜及幹魚而已,帷帳器服皆付外庫,時人頗謂其矯,然亦終始不易。
”廣州附近有貪泉,人們都說喝了貪泉的水就會産生無盡的貪欲。
吳隐之就到泉邊舀來喝了,最終他的廉潔情操也毫無改變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平平,仄仄仄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仄仄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“江相歸池”和“吳公作宰”相對,都是主謂結構。
“止水自盟真是止”“貪泉雖飲亦何貪”兩句對仗不甚工整。
“止水自盟真是止”是主謂結構,“止水自盟”為主語,是指江萬裡在止水前自己盟誓的事情;謂語是對這個事件的判斷。
“貪泉雖飲亦何貪”則是一個表轉折關系的複句,包含“貪泉雖飲”和“亦何貪”兩個分句。
【譯文】 聞和見相對,解和谙相對。
三橘和雙柑相對。
幼童和老人相對,賢淑的女子和奇特的男兒相對。
殷七七秋天讓杜鵑開了花,蔣诩在家中開了三條小徑。
大海的顔色和山中的霧氣相對。
車鈴聲哕哕地響着,老虎威嚴地注視着。
儀地邊境的官吏明白孔子的天命所在,函谷關守關的人懂得留下老子的著述。
江萬裡在止水之前發誓要與國家共存亡,後來真的投水殉國;吳隐之雖然在廣州做刺史時喝了貪泉水,終究毫無貪婪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