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 侵

關燈
成了一塊璧,謂之“和氏璧”。

    《史記&bull魯仲連鄒陽列傳》謂“昔卞和獻寶,楚王刖之”,把和氏稱為“卞和”。

    下聯出自《後漢書&bull楊震傳》,“楊震字伯起,弘農華陰人也。

    ……大将軍鄧骘聞其賢而辟之,舉茂才,四遷荊州刺史、東萊太守”,“當之郡,道經昌邑,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,谒見,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。

    震曰:‘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’密曰:‘暮夜無知者。

    ’震曰:‘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

    何謂無知!’密愧而出”。

    楊震博覽群書,為官清廉。

    他之前所推薦的荊州茂才王密,大晚上懷揣十斤金來谒見楊震,楊震拒收。

    王密說:“晚上無人知道。

    ”楊震說:“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你知,怎麼能說‘無人知道’!”此“天知”“神知”“我知”“你知”即“四知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不太對仗,“卞和”對“楊震”都是指人名詞;“三獻玉”對“四知金”,都是數詞和動賓結構組合。

    不過,上聯的“三”是指動作(獻玉)的次數,下聯的“四”是“知金”的主語;“知”不是楊震發出的動作,“獻”是卞和發出的。

    上聯是主謂結構,下聯不是;“三獻玉”是狀中結構,“四知金”則屬于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可見此聯不對仗。

     ⑦青皇風暖催芳草,白帝城高急暮砧(zhēn):青皇,即青帝,是位于東方的司春之神,又稱蒼帝、木帝,唐黃巢《題菊花》“他年我若為青帝,報與桃花一處開”;古代神話的五大天帝,除了青帝還有位于西方的白帝、主宰南方的赤帝、主宰北方的黑帝、中央的黃帝。

    催芳草,是指春天的暖風刮來,萬物複蘇,花草開始生長。

    宋張耒《偶成》“風送落花填小塹,雨催芳草上空牆”,這裡是寫雨的滋潤使得芳草長勢更加茂盛。

    下聯出自唐杜甫《秋興》詩之一“寒衣處處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”,描寫冬天臨近,人們在忙着趕制禦寒的冬衣,白帝城高,使得傍晚的搗衣聲聽起來更加急迫。

    此時杜甫正寓居四川,而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,百姓流離失所,家園狼煙四起。

    “砧”和“搗衣”的描寫多與遠别家鄉的戰士有關,此詩一“催”一“急”相對,都是動詞用法,寫出了思婦們忙于給遠方戍邊打仗的丈夫制作寒衣的情景,也寫出了杜甫對前線戰況的擔憂。

    白帝城,在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山,東漢初公孫述在此築城,自稱“白帝”,故名;唐李白有《早發白帝城》“朝辭白帝彩雲間,千裡江陵一日還。

    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”。

    砧,搗衣石;搗衣就是洗衣時用木杵在砧上捶擊布匹,是制作寒衣前的一道工序,常常在秋天的傍晚或入夜時候進行,如北周庾信《夜聽搗衣》“秋夜搗衣聲,飛度長門城”,唐李白《子夜吳歌&bull秋歌》“長安一片月,萬戶搗衣聲。

    秋風吹不盡,總是玉關情”。

    此處說“暮砧”,指的就是傍晚之後的搗衣聲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平平仄,下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    白,《廣韻》“傍陌切”,入聲;急,《廣韻》“居立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主語“青皇風暖”“白帝城高”也是主謂結構,謂語“催芳草”“急暮砧”都是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兩句的結構所表達出來的意義是:青皇風暖這種狀況催生了草木的芬芳茂盛,是白帝城的高聳帶來了暮砧急切的感覺。

     ⑧繡虎雕龍,才子窗前揮彩筆;描鸾刺鳳,佳人簾下度金針:繡虎,根據《漢語大詞典》,《類說》卷四引《玉箱雜記》“曹植七步成章,号繡虎”,“繡”謂其詞華隽美,“虎”謂其才氣雄傑,後遂以“繡虎”稱擅長詩文、詞藻華麗者。

    雕龍,根據《漢語大詞典》,也是比喻善于修飾文辭,語出《史記&bull孟子荀卿列傳》:“驺衍之術迂大而闳辯;奭也文具難施;淳于髡久與處,時有得善言。

    故齊人頌曰:‘談天衍,雕龍奭,炙毂過髡。

    ’”裴骃《史記集解》引劉向《别錄》:“驺奭修衍之文,飾若雕镂龍文,故曰‘雕龍’。

    ”彩筆,南朝梁鐘嵘《詩品》卷中載:“初,淹罷宣城郡,遂宿冶亭,夢一美丈夫,自稱郭璞,謂淹曰:‘吾有筆在卿處多年,可以見還。

    ’淹探懷中,得五色筆以授之。

    爾後為詩,不複成語,故世傳‘江淹才盡’。

    ”據說江淹年少時,曾夢人授以五色筆,從此文思大進,後來再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索還此筆,之後就江郎才盡了。

    描鸾刺鳳,形容女子刺繡功夫很高,亦稱“描龍刺鳳”“描龍繡鳳”,《清平山堂話本&bull風月瑞仙亭》“詩詞歌賦,琴棋書畫,描龍刺鳳,女工針指,飲馔酒漿,無所不通”。

    度金針,傳授刺繡的秘法、訣竅,比喻把秘法傳給别人,金元好問《論詩》詩之三“鴛鴦繡了從教看,莫把金針度與人”。

    金針,針的美稱,典出唐馮翊子《桂苑叢談&bull史遺》“(采娘)七夕夜陳香筵祈于織女。

    是夕夢雲輿雨蓋,蔽空駐車,命采娘曰:‘吾織女,祈何福?’曰:‘願丐巧耳。

    ’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