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 尤

關燈
法上,“面牆”“膝地”兩個詞語都是動詞性結構;“面”“膝”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,“面”表示面孔朝向某個位置或方向,“膝”表示膝部靠近某個位置。

    “錯智”“良籌”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④孤嶂(zhàng)聳,大江流:此聯出自明唐文鳳《梧岡集》“池口鎮”其一:“城依孤嶂聳,水入大江流。

    ”孤嶂,孤立的高山;嶂,聳立如屏障的山峰,宋範仲淹《漁家傲》“千嶂裡,長煙落日孤城閉”。

    大江,即長江,宋蘇轼《念奴嬌&bull赤壁懷古》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孤嶂聳”是平仄仄,“大江流”是仄平平。

    結構上,二者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 ⑤方澤對圜(yuán)丘:方澤,古代夏至祭地祇的方壇,設于澤中,故稱,出自《周禮&bull春官&bull大司樂》:“夏日至,于澤中之方丘奏之,若樂八變,則地示皆出,可得而禮矣。

    ”圜丘,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,後亦用以祭天地,出自《周禮&bull春官&bull大司樂》“冬日至,于地上之圜丘奏之”,賈公彥疏“案《爾雅》,土之高者曰丘。

    取自然之丘圜者,象天圜也”。

    圜丘,今本或作“園丘”,誤;或作“圓丘”,亦不确。

    因為“圜”既有天的意思,又有圓的意思;而“圜丘”就是祭天的地方,又因古人認為天圓地方,故而“圜丘”本就含有“圓丘”之義;而“圓丘”之“圓”僅有“圓”義,而無“天”義。

    故本書從琅環閣藏本作“圜丘”。

    古代“方澤”“圜丘”經常并提,如唐楊炯《少室山少姨廟碑銘》“圜丘方澤,所以享天神地祇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方澤”是平仄,“圜丘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澤,《廣韻》“場伯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⑥花潭來越唱,柳嶼起吳讴:此聯化自唐王勃《相和歌辭&bull采蓮歸》:“采蓮歸,綠水芙蓉衣,秋風起浪凫雁飛。

    桂棹蘭桡下長浦,羅裙玉腕搖輕橹。

    葉嶼花潭極望平,江讴越吹相思苦。

    ”花潭,旁邊種有許多花卉的池塘,唐儲光羲《同武平一員外遊湖五首時武貶金壇令》“花潭竹嶼傍幽蹊,畫楫浮空入夜溪”。

    越唱,越地的歌曲;越,本是春秋時期的國名,後來指浙江或浙東地區。

    柳嶼,有許多垂柳的小島。

    吳讴,吳地的歌曲;吳,本是春秋時期的國名,後來泛指我國東南(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)一帶。

    讴,歌唱、歌曲。

    越唱和吳讴,都是江南民歌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,主語是處所名詞,其句意實際是越唱來自花潭、吳讴起于柳嶼。

     ⑦莺懶燕忙三月雨,蛩(qióng)摧蟬報一天秋:上聯化用了宋陸遊《幽居》“花過莺初懶,泥新燕正忙”。

    莺、燕在古詩中常常并提,如唐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“幾處早莺争暖樹,誰家新燕啄春泥”,也是描寫春天黃莺與燕子忙碌的狀态。

    下聯也是出自陸遊的詩句,陸遊《聞蛩》有“蟬聲未斷已蛩鳴,徂歲峥嵘得我驚”,《秋思》又有“過雁未驚殘月曉,片雲先借一天秋”。

    蛩,蟋蟀。

    一般來說,蟋蟀會随着氣候逐漸變冷,而離人的居所越來越近,《詩經&bull豳風&bull七月》曰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戶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”。

    如此步步漸近,仿佛在提醒人們,秋天近了,如鼓聲一般有催促之感。

    摧,催、催促,如唐鄭愔《秋閨》“音書秋雁斷,機杼夜蛩催”。

    “報”,今本或作“退”,表義不明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一,《廣韻》“於悉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莺懶燕忙”與“蛩摧蟬報”相對,都是并列結構;“三月雨”與“一天秋”相對,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⑧鐘子聽琴,荒徑入林山寂寂;谪仙捉月,洪濤接岸水悠悠:上聯說的是春秋時楚人鐘子期的故事。

    《列子&bull湯問》曰:“伯牙善鼓琴,鐘子期善聽。

    伯牙鼓琴,志在登高山。

    鐘子期曰:‘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!’志在流水,鐘子期曰:‘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!’伯牙所念,鐘子期必得之。

    伯牙遊于泰山之陰,卒逢暴雨,止于岩下;心悲,乃援琴而鼓之。

    初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,曲每奏,鐘子期辄窮其趣。

    伯牙乃舍琴而歎曰:‘善哉善哉!子之聽夫,志想象猶吾心也。

    吾于何逃聲哉?’”伯牙善于彈琴,而鐘子期每每能聽懂他琴聲中的志趣。

    下聯說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故事。

    據《唐才子傳》記載,“白字太白,山東人。

    母夢長庚星而誕,因以命之”,“天寶初,自蜀至長安”,賀知章将他推薦給玄宗。

    後來因為得罪楊貴妃、高力士等人,故“懇求還山,賜黃金,诏放歸”。

    安祿山叛亂時,李白跟随永王李璘。

    璘又起兵造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