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 尤

關燈
自《漢書&bull五行志》:“劉歆以為,虙羲氏繼天而王,受《河圖》,則而畫之,八卦是也;禹治洪水,賜《洛書》,法而陳之,《洪範》是也。

    ”上聯是有關伏羲氏的典故,《周易&bull系辭》曰“天垂象,見吉兇,聖人象之;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”。

    龍馬,傳說龍頭馬身的神獸,《尚書&bull顧命》“天球,河圖,在東序”,孔安國傳曰“伏犧王天下,龍馬出河。

    遂則其文,以畫八卦,謂之河圖”。

    河,在古代特指黃河。

    羲聖,即虙羲氏、伏犧,就是伏羲氏,又作宓羲、宓戲等,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。

    下聯說的是大禹的典故,禹是古代部落聯盟的領袖,也是古代的聖王之一。

    曾奉命治水,後舜傳位于他,建立了夏代。

    《尚書&bull洪範》:“惟十有三祀,王訪于箕子。

    王乃言曰:‘嗚呼!箕子,惟天陰骘下民,相協厥居,我不知其彜倫攸叙。

    ’箕子乃言曰:‘我聞在昔,鲧陻洪水,汩陳其五行。

    帝乃震怒,不畀洪範九疇,彜倫攸。

    鲧則殛死,禹乃嗣興,天乃錫禹洪範九疇,彜倫攸叙。

    初一曰五行,次二曰敬用五事,次三曰農用八政,次四曰協用五紀,次五曰建用皇極,次六曰乂用三德,次七曰明用稽疑,次八曰念用庶征,次九曰向用五福、威用六極。

    ’”孔安國傳曰:“天與禹,洛出書,神龜負文而出,列于背,有數至于九。

    禹遂因而第之,以成九類。

    ”箕子所說就是“洪範九疇”的由來,是上天賜予大禹的所謂治國安民的法則;“初一曰……六極”就是“洪範九疇”的綱目,漢儒将之視為《洛書》的本文,據說是神龜從洛水中背負而出。

    洪範九疇,九類大法則;範,法則;疇,類。

    洛,洛水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平平,平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仄仄,仄平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出,《廣韻》“赤律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龍馬遊河”對“神龜出洛”,都是主謂結構;“羲聖因圖而畫卦”對“禹王取法以明疇”,也是主謂結構,其中“明”是形容詞用于使動,與“畫”相對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榮和辱相對,喜和憂相對。

     缱绻和綢缪相對。

     吳國的美女和越國的佳人相對,野馬和沙鷗相對。

     茶能解渴,酒可消愁。

     眼白比較多的眼睛和用青巾裹頭的軍隊相對。

     司馬遷撰寫《史記》,孔仲尼編定《春秋》。

     商朝的伊尹曾經在莘野舉耜耕田,周朝的姜尚過去在磻溪垂鈎釣魚。

     龍馬遊于黃河,伏羲氏根據《河圖》畫出了八卦;神龜出于洛水,夏禹王根據《洛書》制定了法則。

     其二 冠對履,舄對裘①。

     院小對庭幽②。

     面牆對膝地,錯智對良籌③。

     孤嶂聳,大江流④。

     方澤對圜丘⑤。

     花潭來越唱,柳嶼起吳讴⑥。

     莺懶燕忙三月雨,蛩摧蟬報一天秋⑦。

     鐘子聽琴,荒徑入林山寂寂;谪仙捉月,洪濤接岸水悠悠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冠對履,舄(xì)對裘:冠,古代貴族所戴的禮帽,後來泛指所有的帽子。

    履,鞋子。

    舄,古代一種以木為複底的鞋,也可泛指鞋子。

    裘,皮毛大衣,《詩經&bull豳風&bull七月》“一之日于貉,取彼狐貍,為公子裘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冠”“裘”是平聲,“履”“舄”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名詞。

     ②院小對庭幽:平仄上,“院小”是仄仄,“庭幽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都是主謂結構,都是形容詞充當謂語。

     ③面牆對膝地,錯智對良籌:面牆,面孔對着牆壁,《尚書&bull周官》“不學牆面,莅事惟煩”,孔安國傳“人而不學,其猶正牆面而立,臨政事必煩”,孔穎達疏“人而不學,如面向牆無所睹見,以此臨事,則惟煩亂不能治理”。

    後來就用“面牆”比喻不學而識見淺薄,也指靜心修養。

    膝地,兩膝着地,唐黃滔《丈六金身碑》“檀信及門而膝地,童耋遍城而掌膠”。

    錯智,指晁錯的聰明,典出《史記&bull袁盎晁錯列傳》:“晁錯者,颍川人也。

    學申商刑名于轵張恢先所,與雒陽宋孟及劉禮同師。

    以文學為太常掌故。

    ”漢孝文帝的時候,曾師從伏生學習《尚書》,回來後“因上便宜事,以《書》稱說。

    诏以為太子舍人、門大夫、家令。

    以其辯得幸太子,太子家号曰‘智囊’”。

    良籌,指張良的籌策,據《史記&bull留侯世家》載,張良曾經從黃石老人那裡得到太公兵法之書,後跟随劉邦打天下,“漢六年正月,封功臣”,張良并沒有軍功,劉邦說:“運籌策帷帳中,決勝千裡外,子房功也。

    ”子房,是張良的字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面牆”是仄平,“膝地”是仄仄;“錯智”是仄仄,“良籌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膝,《廣韻》“息七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