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 蒸

關燈
,勾踐被吳國打敗以後,派大夫文種去吳國求和,向吳國稱臣。

    文種跟勾踐說“夫吳太宰嚭貪,可誘以利”,于是勾踐就用美女寶器等賄賂伯嚭,伯嚭就在吳王面前說越國的好話,使得吳王答應了越國談和的請求。

    最後,吳王夫差不但在伯嚭的讒言下殺死了忠臣伍子胥,還最終導緻了吳國的滅亡。

    祖逖,東晉時期的軍事家,《晉書&bull祖逖傳》載,“祖逖字士稚,範陽遒人也。

    世吏二千石,為北州舊姓”。

    祖逖為人輕财好義,又博覽群書,有經世之才,有聞雞起舞的典故:“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,情好綢缪,共被同寝。

    中夜聞荒雞鳴,蹴琨覺曰:‘此非惡聲也。

    ’因起舞。

    逖、琨并有英氣,每語世事,或中宵起坐,相謂曰:‘若四海鼎沸,豪傑并起,吾與足下當相避于中原耳。

    ’”後率部北伐,收複黃河以南大片土地,卻也因此被朝廷忌憚,受到牽制,憂憤而死。

    孫登,《晉書&bull隐逸傳》載:“孫登,字公和,汲郡共人也。

    無家屬,于郡北山為土窟居之,夏則編草為裳,冬則被發自覆。

    好讀《易》,撫一弦琴,見者皆親樂之。

    性無恚怒,人或投諸水中,欲觀其怒,登既出,便大笑。

    時時遊人間,所經家或設衣食者,一無所辭,去皆舍棄。

    ”嵇康曾經跟他一起交遊三年,問他志向,始終不答。

    分别時,嵇康問他是否有什麼話說,孫登跟他說:“子識火乎?火生而有光,而不用其光,果在于用光。

    人生而有才,而不用其才,而果在于用才。

    故用光在乎得薪,所以保其耀;用才在乎識真,所以全其年。

    今子才多識寡,難乎免于今之世矣!子無求乎?”嵇康沒有聽進去他的話,果然死于非命,臨死之前作《幽憤詩》曰:“昔慚柳下,今愧孫登。

    ”平仄上,“侯嬴”是平平,“伯嚭”是仄仄;“祖逖”是仄仄,“孫登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伯,《廣韻》“博陌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指人名詞。

    “侯”“伯”本為表爵位的名詞,“祖”“孫”本為表輩分的名詞,作者利用其構成對仗。

     ④抛白纻(zhù),宴紅绫:抛白纻,就是抛棄一身白纻,丢掉白衣的身份,出自《聊齋志異&bull葉生》,“淮陽葉生者,失其名字。

    文章詞賦,冠絕當時,而所遇不偶,困于名場”,葉生才華很高,可惜時運不濟,總是科場失利。

    丁乘鶴在葉生所在的地方做縣令,對他的才華十分欣賞,時時接濟他。

    後來科考,葉生仍然铩羽而歸,從此一病不起。

    丁公慰問不絕,因為任期已到,他打算帶着葉生一起走,一直等候葉生病愈。

    後來葉生忽然來到,丁公大喜,命自己的兒子拜葉生為師,從此學業大進。

    “生以生平所拟舉業悉錄授讀,闱中七題,并無脫漏,中亞魁。

    公一日謂生曰:‘君出餘緒,遂使孺子成名。

    然黃鐘長棄若何!’生曰:‘是殆有命!借福澤為文章吐氣,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,非戰之罪也,願亦足矣。

    且士得一人知己可無憾,何必抛卻白纻,乃謂之利市哉!’”丁乘鶴很為葉生惋惜,葉生說:人生得一知己可以無憾,不一定非要抛卻白纻成就功名才知足。

    後來葉生返回家中,發現原來自己早已身故,跟随丁乘鶴離去的隻是他的魂魄。

    白纻,白衣,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時所穿衣服。

    宴紅绫,《夜航船&bull選舉部》記載了一個“紅绫餅”的故事:“唐僖宗幸南内興慶池,泛舟,方食餅。

    時進士在曲江,有聞喜宴。

    上命禦府依人數各賜紅绫餅餤。

    所司以金盒進,上命中官馳以賜。

    故徐演詩雲:‘莫欺老缺殘牙齒,曾吃紅绫餅餤來。

    ’”唐僖宗有一次在興慶池遊玩,泛舟吃餅。

    當時中榜的進士們正在曲江亭子舉行聞喜宴,慶祝高中,僖宗就命人賜予他們紅绫餅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抛白纻”是平仄仄,“宴紅绫”是仄平平。

    白,《廣韻》“傍陌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都是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 ⑤勝友對良朋:勝友,就是良友、良朋的意思,唐王勃《滕王閣序》“十旬休暇,勝友如雲;千裡逢迎,高朋滿座”。

    二者是同義詞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勝友”是仄仄,“良朋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⑥争名如逐鹿,謀利似趨蠅:逐鹿,出自《史記&bull淮陰侯列傳》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,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”,這裡的鹿指的是政權。

    趨蠅,追逐蒼蠅般微小的利益,宋蘇轼《滿庭芳》“蝸角虛名,蠅頭微利,算來着甚幹忙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逐,《廣韻》“直六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:“争名”“謀利”為主語,“逐鹿”“趨蠅”為賓語,都是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 ⑦仁傑姨慚周不仕,王陵母識漢方興:上聯說的是唐代名臣狄仁傑的典故。

    《太平廣記&bull婦人&bull盧氏》引《松窗雜錄》載:“狄仁傑之為相也,有盧氏堂姨居于午橋南别墅。

    姨止有一子,而未嘗來都城親戚家。

    仁傑每伏臘晦朔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