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 麻

關燈
狀中結構:“深宵”“絕塞”,都是定中結構作地點狀語;謂語中心“望冷沙場月”“聽殘野戍笳”是動賓結構,“冷”“殘”在這裡充當補語。

     ⑧滿院松風,魚聲隐隐為僧舍;半窗花月,鶴影依依是道家:此聯以“滿院風”“半窗月”相對,化用唐杜荀鶴《題唐興寺小松》中的“侵僧半窗月,向客滿襟風”。

    滿院松風,庭院中種植松樹,有風時便是滿院松風,典出《晉書&bull陶弘景傳》:“弘景為人員通謙謹,出處冥會,心如明鏡,遇物便了。

    言無煩舛,有亦随覺。

    永元初,更築三層樓,弘景處其上,弟子居其中,賓客至其下。

    與物遂絕,唯一家僮得至其所。

    本便馬善射,晚皆不為,唯聽吹笙而已。

    特愛松風,庭院皆植松,每聞其響,欣然為樂。

    有時獨遊泉石,望見者以為仙人。

    ”魚聲隐隐,寺廟中僧人敲木魚所發出的聲音;今本多作“鐘聲隐隐”。

    隐隐,象聲詞。

    半窗,古代詩文常用“半窗”形容月光照耀,窗棱明暗各半的情景,唐王建《李處士故居》“一院落花無客醉,半窗殘月有莺啼”,宋王之道《惜奴嬌》“花月多情,搖碎半窗清影”。

    鶴影,隐逸詩中常見的意象,如唐齊己《湖西逸人》“老隐洞庭西,漁樵共一溪。

    琴前孤鶴影,石上遠僧題”。

    今本多作“錫影”。

    依依,是隐約的意思,晉陶淵明《歸園田居》之一“暧暧遠人村,依依墟裡煙”。

    “鐘聲”“錫影”亦可對仗,然而“魚聲”與“僧舍”、“鶴影”與“道家”照應更佳,故本書取此說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平仄;下聯是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滿院松風”對“半窗花月”,皆為定中結構,描寫環境;“松風”“花月”也是定中結構,意為吹拂松樹之風,映襯花影之月。

    “魚聲隐隐為僧舍”“鶴影依依是道家”相對,都是主謂結構:其主語“魚聲隐隐”“鶴影依依”也是主謂結構,謂語“為僧舍”“是道家”對其作出判斷。

    此聯對仗工整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清和濁相對,美和好相對。

     鄙陋吝啬和驕傲浮誇相對。

     花蕊和柳葉相對,屋角和檐牙相對。

     張志和的浮宅,博望侯的木筏。

     秋天的果實和春天的花朵相對。

     乾爐烹煮白雪,坤鼎煉制丹砂。

     深夜裡望着沙場上的月色慢慢清冷,邊塞上聽着郊野裡的笳聲逐漸微弱。

     風吹得滿院松樹沙沙,遠處傳來寺廟隐隐的木魚聲;月照得半窗花影搖曳,依稀可以看到鶴飛過的身影。

     其二 雷對電,霧對霞①。

     蟻陣對蜂衙②。

     寄梅對懷橘,釀酒對烹茶③。

     宜男草,益母花④。

     楊柳對蒹葭⑤。

     班姬辭帝辇,蔡琰泣胡笳⑥。

     舞榭歌樓千萬戶,竹籬茅舍兩三家⑦。

     珊枕半床,月明時夢飛塞外;銀筝一曲,花落處人在天涯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雷對電,霧對霞:平仄上,“雷”“霞”是平聲,“電”“霧”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組都是名詞。

     ②蟻陣對蜂衙:蟻陣,螞蟻戰鬥時的陣勢;蜂衙,群蜂早晚聚集,簇擁蜂王,如舊時官吏到上司衙門排班參見。

    蟻陣,琅環閣藏本作“蟻阙”,今本多作“蟻陣”。

    古代詩文中“蟻陣”“蜂衙”并提之例甚多,用于比喻人們追逐名利,有如蟻集蜂擁,不知疲倦。

    比如《秦修然竹塢聽琴》第二折“都為那蝸角虛名,蠅頭微利,蟻陣蜂衙”等等。

    從用典的角度看,以“蟻陣”為佳。

    《聲律啟蒙》下“六麻”亦作“蟻陣對蜂衙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蟻陣”是仄仄,“蜂衙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③寄梅對懷橘,釀酒對烹茶:寄梅,是南朝時陸凱與範晔的典故,《太平禦覽&bull果部》引《荊州記》曰:“陸凱與範晔相善,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晔并贈花詩,曰:‘折花逢驿使,寄與隴頭人。

    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。

    ’”後人常用此典,如《全唐詩》中徐铉《送應之道人歸江西》曰“歲暮定知回未得,信來憑為寄梅花”。

    懷橘,說的是三國時吳國陸績的故事,出自《三國志&bull吳書&bull陸績傳》的記載:“陸績字公紀,吳郡吳人也。

    父康,漢末為廬江太守。

    績年六歲,于九江見袁術。

    術出橘,績懷三枚,去,拜辭堕地,術謂曰:‘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?’績跪答曰:‘欲歸遺母。

    ’術大奇之。

    ”陸績見袁術的時候,才六歲。

    袁術給他橘子,他在懷裡揣了三個。

    臨走的時候拜辭,橘子掉到了地上。

    袁術問他為什麼做客還偷藏橘子,他說是帶給母親吃。

    “寄梅”“懷橘”,前者對友人寄托思念,後者對母親表達孝心,情懷類似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寄梅”是仄平,“懷橘”是平仄;“釀酒”是仄仄,“烹茶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橘,《廣韻》“居聿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組詞語都是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 ④宜男草,益母花:宜男草,萱草的别名,古人認為孕婦佩戴萱草則生男。

    清孫枝蔚《房興公新姬》詩之二:“生兒便是宜男草,對客休矜解語花。

    ”益母,草藥名,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曰“益母草之根、莖、花、葉、實,并皆入藥,可同用。

    若治手、足厥陰血分風熱,明目益精,調女人經脈,則單用茺蔚子為良。

    若治腫毒瘡瘍,消水行血,婦人胎産諸病,則宜并用為良。

    蓋其根、莖、花、葉專于行,而子則行中有補故也”,可見古人主要用它來治療婦女産前産後的一些疾病,故曰“益母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宜男草”是平平仄,“益母花”是仄仄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⑤楊柳對蒹葭:楊柳,指楊樹和柳樹,也可以特指楊柳,《詩經&bull小雅&bull采薇》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”。

    此處當指前者。

    蒹葭,荻草與蘆葦,《詩經&bull秦風&bull蒹葭》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楊柳”是平仄,“蒹葭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都是名詞,都是并列結構。

     ⑥班姬辭帝辇,蔡琰(yǎn)泣胡笳:上聯說的是班婕妤的典故,出自《漢書&bull外戚傳》:“孝成班婕妤。

    帝初即位選入後宮。

    始為少使,蛾而大幸,為婕妤,居增成舍,再就館,有男,數月失之。

    成帝遊于後庭,嘗欲與婕妤同辇載,婕妤辭曰:‘觀古圖畫,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,三代末主乃有嬖女,今欲同辇,得無近似之乎?’上善其言而止。

    太後聞之,喜曰:‘古有樊姬,今有班婕妤。

    ’婕妤誦《詩》及《窈窕》《德象》《女師》之篇。

    每進見上疏,依則古禮。

    ”班姬就是班婕妤,她是漢成帝宮中女官,德才兼備,為成帝所寵幸。

    成帝讓她和自己同車出行,她拒絕了,說:“古代的圖畫中,聖賢之君都是名臣在身邊,末代天子才讓寵愛的女人在旁侍奉,如果讓我同車,那不就類似這種情況嗎?”趙飛燕得寵後,班婕妤被冷落。

    下聯說的是蔡琰的典故,蔡琰是蔡邕的女兒,字文姬,也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。

    《後漢書&bull列女傳》記載:“陳留董祀妻者,同郡蔡邕之女也,名琰,字文姬。

    博學有才辯,又妙于音律。

    适河東衛仲道。

    夫亡無子,歸甯于家。

    興平中,天下喪亂,文姬為胡騎所獲,沒于南匈奴左賢王,在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