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 肴

關燈
構。

     ⑧萬事從人,有花有酒應自樂;百年皆客,一丘一壑盡吾豪:萬事從人,出自唐劉長卿《睢陽贈李司倉》“一身不家食,萬事從人求”。

    萬事,一切事的意思,唐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别》“世間行樂亦如此,古來萬事東流水”。

    有花有酒,出自唐白居易《寄明州于驸馬使君三絕句》“有花有酒有笙歌,其奈難逢親故何”。

    百年皆客,意謂人生在世,匆匆百年,都是過客,宋蘇轼《九日湖上尋周李二君不見君亦見尋于湖上以詩見寄明日乃次其韻》“人生如朝露,要作百年客”。

    一丘一壑,“丘”是指山陵,“壑”是指溪谷,宋吳潛《秋夜雨》“收繩卷索今番穩,盡一丘一壑足樂”,宋辛棄疾《鹧鸪天(鵝湖歸病起作)》“書咄咄,且休休。

    一丘一壑也風流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,仄平仄仄平仄仄;下聯是仄平平仄,仄平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一,《廣韻》“於悉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上下聯下半句的第二和第四字平仄相同,失對。

    上聯下半句的第四字和第六字都是仄聲,失替;上聯下半句的第二字以仄聲為宜、第四字以平聲為宜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萬事從人”“百年皆客”相對,都是主謂結構;謂語部分“從人”“皆客”兩個詞語不甚相對,“從人”是動賓結構,“皆客”是狀中結構,“皆”的意義比“從”要虛。

    下半句也不甚相對,“有”是動詞,“一”是數詞,“有花有酒應自樂”是連謂結構,“一丘一壑盡吾豪”則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此聯在格律和結構上纰漏雖然不少,但是境界超邁灑脫,亦有可取之處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梅和杏相對,李和桃相對。

     棫樸和旌旗相對。

     酒仙和詩史相對,德澤與恩惠相對。

     陳蕃為徐稺特設一榻,王濬夜夢梁上挂三刀。

     安逸和辛勞相對。

     玉堂之上花燭照耀,金殿之上明月高懸。

     林逋隐居孤山看白鶴從雲上盤旋而下,李白經過蜀道聽見猿猴對着月亮哀号。

     萬事從心所欲,有花有酒相伴,理應樂在其中;人生百年過客,一丘一壑在前,自當盡我豪情。

     其三 台對省,署對曹①。

     分袂對同袍②。

     鳴琴對擊劍,返轍對回舠③。

     良借箸,操捉刀④。

     香茗對醇醪⑤。

     涓泉歸海大,寸壤積山高⑥。

     石室客來煎雀舌,畫堂賓至飲羊羔⑦。

     被谪賈生,湘水凄涼吟《鳥》;遭讒屈子,江潭憔悴著《離騷》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台對省,署對曹:台,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,常指禦史台,《北史&bull元仲景傳》“孝莊時,兼禦史中尉,京師肅然。

    每向台,恒駕赤牛,時人号‘赤牛中尉’”。

    省,王宮禁地,禁中,後為中央官署名,元代以來是行政區域名。

    署,公署,官署。

    曹,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或部門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台”“曹”是平聲,“省”“署”是仄聲。

    平仄上,四個都是名詞。

     ②分袂(mèi)對同袍:分袂,離别,晉幹寶《秦女賣枕記》“(秦女)取金枕一枚,與度(孫道度)為信,乃分袂泣别”;袂,衣袖。

    同袍,共穿同一袍衫,出自《詩經&bull秦風&bull無衣》“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。

    王于興師,修我戈矛,與子同仇”;後來用此泛指朋友、同僚等等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分袂”是平仄,“同袍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都是動賓結構;“同”是共用、同穿的意思,用為動詞,與“分”相對。

     ③鳴琴對擊劍,返轍對回舠(dāo):鳴琴,彈琴,唐高适《登子賤琴堂賦詩》之一“宓子昔為政,鳴琴登此台”。

    擊劍,以劍相擊刺,《漢書&bull司馬相如傳》“少時好讀書,學擊劍”。

    返轍,回車、返行,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&bull滇遊日記二》“餘覺其誤,複返轍而北”;轍,車輪碾過的痕迹。

    回舠,即回舟、歸航的意思;舠,小船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鳴琴”是平平,“擊劍”是仄仄;“返轍”是仄仄,“回舠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擊,《廣韻》“古曆切”,入聲;轍,《廣韻》“直列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鳴琴”“擊劍”是動賓結構;“鳴琴”是使琴鳴,“鳴”用作使動。

    “返轍”“回舠”也是動賓結構,“返”“回”也都是使動用法。

     ④良借箸,操捉刀:上聯說的是秦末漢初政治家張良的典故,出自《史記&bull留侯世家》:“食其未行,張良從外來谒。

    漢王方食,曰:‘子房前!客有為我計桡楚權者。

    ’具以郦生語告,曰:‘于子房何如?’良曰:‘誰為陛下畫此計者?陛下事去矣。

    ’漢王曰:‘何哉?’張良對曰:‘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。

    ’”項羽将劉邦圍困在荥陽的時候,郦食其替劉邦出主意,讓他立六國之後。

    張良否定了這個計策,借用劉邦的筷子來籌算,列出了八條不可立六國之後的理由,“誠用客之謀,陛下事去矣”。

    劉邦飯也不吃了,大罵“豎儒,幾敗而公事”。

    箸,即今之筷子。

    下聯說的是三國時期政治家曹操的故事,出自《世說新語&bull容止》:“魏武将見匈奴使,自以形陋,不足雄遠國,使崔季珪代,帝自捉刀立床頭。

    既畢,令間諜問曰:‘魏王何如?’匈奴使答曰:‘魏王雅望非常;然床頭捉刀人,此乃英雄也。

    ’魏武聞之,追殺此使。

    ”有一次,曹操要接見匈奴使者,他認為自己形貌平庸,不足以威懾别國使者,就派了崔琰假冒他,自己就拿着刀站在旁邊。

    後來,他派人去問使者對魏王有什麼印象。

    使者回答說:“魏王風度高雅,但在旁邊拿刀的那位才是真英雄。

    ”曹操就派人将使者殺死了。

    捉,手持的意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良借箸”是平仄仄,“操捉刀”是平仄平。

    捉,《廣韻》“側角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第二字平仄相同,失對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 ⑤香茗(mínɡ)對醇醪(láo):香茗,香茶,唐白居易《晚起》“融雪煎香茗,調酥煮乳糜”。

    醇醪,美酒,《史記&bull袁盎晁錯列傳》“乃悉以其裝赍置二石醇醪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香茗”是平仄,“醇醪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茗,《廣韻》“莫迥切”,上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⑥涓泉歸海大,寸壤積山高:許多文獻中有與此聯類似的表達,如《荀子&bull勸學》有“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”,秦李斯《谏逐客書》“是以太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衆庶,故能明其德”。

    涓,細小水流,《說文解字&bull水部》“涓,小流也”。

    壤,泥巴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積,《廣韻》有“資昔切”“子智切”兩讀,一入一去,都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結構:主語“涓泉”“寸壤”是定中結構,“涓”“寸”本是名詞,此皆用于形容對象的細小或量少。

    上下聯都濃縮了兩句話,“涓泉歸海而海大”“寸壤積山而山高”。

    “海”是“歸”的賓語,“大”的主語,“山”是“積”的賓語,“高”的主語;前後兩個結構的成分相重合,産生了環環相扣的感覺。

     ⑦石室客來煎雀舌,畫堂賓至飲羊羔:此聯化用明代名臣于謙《于忠肅集&bull雪賦》“绡金帳中飲羊羔而低唱,紅爐火上烹雀舌以馨香”。

    石室,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,漢劉向《真君傳》“赤松子者,神農時雨師……數往昆侖山中,常止西王母石室中,随風雨上下”。

    雀舌,茶名,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,宋沈括《夢溪筆談&bull雜志一》“茶芽,古人謂之‘雀舌’‘麥顆’,言其至嫩也”。

    畫堂,泛指華麗的堂舍,南朝梁簡文帝《餞廬陵内史王修應令》“回池瀉飛棟,濃雲垂畫堂”。

    羊羔,本指小羊,此指酒名,元宋伯仁《酒小史》“汾州乾和酒,山西羊羔酒。

    ”飲羊羔,琅環閣藏本作“奉羊羔”,本書從典故上考慮,取“飲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仄平平仄仄,下聯是仄平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石,《廣韻》“常隻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石室”“畫堂”都是處所名詞充當狀語;中心語“客來煎雀舌”“賓至飲羊羔”是主謂結構;其謂語成分“來煎雀舌”“至飲羊羔”都是連謂結構,表示兩個連續的動作行為。

     ⑧被谪(zhé)賈生,湘水凄涼吟《(fú)鳥》;遭讒屈子,江潭憔悴著《離騷》:上聯說的是西漢著名政論家、文學家賈誼的典故。

    賈誼少有才名,文帝時任博士,後被貶谪為長沙王太傅,世稱“賈長沙”“賈太傅”。

    被召回長安後,擔任梁懷王太傅。

    梁王墜馬而死,賈誼内疚抑郁而亡。

    谪,指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職或流放,漢賈誼《吊屈原賦》序“誼為長沙王太傅,既以谪去,意不自得”。

    湘水,指湘江,長江的支流,流經長沙。

    《鳥》,指賈誼谪居長沙時所創作的《鳥賦》。

    下聯說的是戰國時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。

    屈原曾得楚懷王信任,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後被讒毀,先後被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。

    楚國郢都被秦攻破後,屈原自沉汨羅江而亡。

    讒,說陷害、毀謗的話。

    江潭憔悴,典出《楚辭&bull漁父》:“屈原既放,遊于江潭,行吟澤畔,顔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

    ”江潭,就是江邊的意思。

    憔悴,形容身體容貌黃瘦、瘦損。

    《離騷》,是屈原所創作的抒情長詩,記叙了他自己高貴的身世、遭受排擠的悲劇命運,抒發了自己對楚國命運的滿腔憂憤。

    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把屈原、賈誼列入同一傳記,寫了《屈原賈生列傳》,故後世把二人并稱為“屈賈”,傳中提到兩人創作《離騷》和《鳥賦》的過程:“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,讒谄之蔽明也,邪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,故憂愁幽思而作《離騷》”,“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,有鸮飛入賈生舍,止于坐隅。

    楚人命鸮曰‘服’。

    賈生既以适居長沙,長沙卑濕,自以為壽不得長,傷悼之,乃為賦以自廣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仄平,平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仄仄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谪,《集韻》“陟革切”,入聲;,《廣韻》“房六切”,入聲;屈,《廣韻》“區勿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“被谪賈生”“遭讒屈子”為主語,其定語“被谪”“遭讒”都是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謂語部分“湘水凄涼吟《鳥》”“江潭憔悴著《離騷》”是狀中結構;狀語“湘水”“江潭”表處所,“凄涼”“憔悴”也是狀語,形容狀态;動賓結構“吟《鳥》”“著《離騷》”充當謂語中心語。

    此聯用典、意境、結構各方面的對仗都比較工穩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台和省相對,署和曹相對。

     分道揚镳和共穿袍衫相對。

     彈琴和擊劍相對,回車和返航相對。

     張良借用劉邦的筷子來籌算,曹操假裝衛士拿着刀站一旁。

     香茶和醇酒相對。

     一滴滴的涓涓細流終能成就海之廣大,一寸寸的細小土壤最終堆成山之巍峨。

     石室來了賓客宜烹煮雀舌這樣的好茶,畫堂有了客人要共飲羊羔這樣的好酒。

     被貶谪到長沙的賈誼,凄涼地在湘水邊吟誦《鳥賦》;遭讒毀被流放的屈原,憔悴地在江潭邊撰寫《離騷》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