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五 删

關燈
平仄上,“忠肝”是平平,“義膽”是仄仄;“霧鬓”是仄仄,“雲鬟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④埋筆冢(zhǒnɡ),爛柯山:“埋筆冢”用了懷素的典故,唐李肇《唐國史補》卷中載:“長沙僧懷素好草書,自言得草聖三昧,棄筆堆積,埋于山下,号曰‘筆冢’。

    ”書法家懷素喜歡草書,他練字的筆後來埋在山下,就叫“筆冢”。

    冢,墳墓。

    爛柯山,南朝梁任昉《述異記》卷上載:“信安郡石室山,晉時王質伐木至,見童子數人棋而歌,質因聽之。

    童子以一物與質,如棗核,質含之,不覺饑。

    俄頃,童子謂曰:‘何不去?’質起,視斧柯爛盡,既歸,無複時人。

    ”王質去石室山上砍柴,看見幾個童子在下棋,他就在旁邊聽他們唱歌看他們下棋。

    童子給了他一個棗核一般的東西,含在嘴裡,不怕餓。

    下完棋他再看時,斧頭的柄都爛了,回到家裡,也不再是當年和他同一個時代的人了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埋筆冢”是平仄仄,“爛柯山”是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短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定語是“埋筆”“爛柯”,皆為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“爛”為使動用法。

     ⑤月貌對天顔:月貌,形容女子姣美的面容,古人常說“花容月貌”。

    天顔,一般指天子的容貌或面子,唐杜甫《紫宸殿退朝口号》“晝漏希聞高閣報,天顔有喜近臣知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月貌”是仄仄,“天顔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⑥龍潛終得躍,鳥倦亦知還:龍潛終得躍,語出《周易&bull乾》:“初九,潛龍勿用。

    九二,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。

    九三,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,厲無咎。

    九四,或躍在淵,無咎。

    九五,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

    上九,亢龍有悔。

    用九,見群龍無首,吉。

    ”意思是人才終于得以有用武之地。

    鳥倦亦知還,語出晉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“雲無心以出岫,鳥倦飛而知還”。

    上聯表達的是入世的雄心壯志,下聯表現的是出世的隐逸情懷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龍潛終得躍”是平平平仄仄,“鳥倦亦知還”是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得,《廣韻》“多則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龍潛”“鳥倦”是主謂結構;“終得躍”“亦知還”由狀中結構組成,承上省略了主語“龍”“鳥”。

     ⑦隴樹飛來鹦鹉綠,湘筠(yún)密處鹧鸪斑:鹦鹉又稱“隴鳥”“隴禽”“隴客”,多産于隴西,故稱。

    唐李商隐《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仆射相公》“隴鳥悲丹嘴,湘蘭怨紫莖”,漢祢衡有《鹦鹉賦》“惟西域之靈鳥兮,挺自然之奇姿”“綠衣翠衿”。

    湘筠,指湘妃竹;筠,竹的青皮,也泛指竹子。

    鹧鸪,鳥名,胸前有白圓斑點,如珍珠,即鹧鸪斑,或叫“鹧斑”;此處鹧鸪斑是比喻湘妃竹上的斑點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當都為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“飛來”與“密處”不對仗。

    因為“飛來”是動補短語,由行為動詞“飛”和趨向動詞“來”組合而成;“密處”是定中短語,表示密集之處。

    “鹦鹉綠”“鹧鸪斑”兩個詞語在形式上是可以對仗的,不過,“鹦鹉綠”其實是綠鹦鹉的倒裝,“綠”并不是中心語;“鹧鸪斑”是定中結構,“斑”是中心語。

    故而,從語法上看,此聯問題甚多。

     ⑧秋露橫江,蘇子月明遊赤壁;凍雲迷嶺,韓公雪擁過藍關:上聯典出宋蘇轼《前赤壁賦》: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。

    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

    舉酒屬客,誦明月之詩,歌窈窕之章。

    少焉,月出于東山之上,徘徊于鬥牛之間。

    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。

    縱一葦之所如,淩萬頃之茫然。

    ”蘇子,指蘇轼,古人用“子”表示對男子的美稱。

    下聯典出唐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貶潮州路八千。

    欲為聖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殘年!雲橫秦嶺家何在?雪擁藍關馬不前。

    知汝遠來應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邊。

    ”韓公,指韓愈,古人也用“公”表示尊稱;韓愈谥号“文”,人稱“韓文公”。

    雪擁,指大雪圍繞、圍裹。

    藍關,即藍田關;藍田,在陝西渭河平原南緣、秦嶺北麓、渭河支流灞河上遊。

    這兩句都是描述被貶文人的遭遇與心境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平平,平仄仄平平仄仄;下聯是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擁,《廣韻》“於隴切”,上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秋露橫江”與“凍雲迷嶺”,是整句的環境描寫,為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“蘇子月明遊赤壁”與“韓公雪擁過藍關”都是主謂結構,“月明”“雪擁”兩個主謂結構充當狀語。

    此聯巧用典故,語義、語法、平仄對仗皆比較工穩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驕和傲相對,吝和悭相對。

     讨伐逆賊和平定蠻夷相對。

     忠肝和義膽相對,濃密的秀發和高聳的發髻相對。

     埋下用過的毛筆的土堆,爛掉斧頭木柄的石室山。

     美麗的容貌和天子的容顔相對。

     龍潛伏在水底終有一天會騰飛,鳥飛倦了也知道怎樣返回鳥巢。

     隴山樹上飛來綠色的鹦鹉,竹林深處有許多鹧鸪之斑。

     秋露橫于江面,蘇轼月夜中駕着船遊玩于赤壁之下;凍雲低垂山嶺,韓愈被貶時騎着馬被大雪困在藍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