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 先

關燈
【題解】 “先”是“平水韻”中下平聲的第一韻部。

     “先”在《廣韻》中作“蘇前切”,平聲,先韻。

     《笠翁對韻》中所用到的韻腳字有年、千、煙、娟、箋、蟬、憐、天、堅、錢、仙、蓮、田、眠、钿、傳、然、弦、綿、邊、先、前、川、鞭、筵、權、泉、鵑等28個,《聲律啟蒙》用到的韻腳字有天、川、田、弦、錢、蓮、圓、煙、先、妍、淵、編、肩、眠、船、乾、年、氈、泉、娟、仙等21個。

    兩書有13個韻腳字相同:年、煙、娟、天、錢、仙、蓮、田、眠、弦、先、川、泉。

    其中《笠翁對韻》用到而《聲律啟蒙》沒有用的韻腳字有千、箋、蟬、憐、堅、钿、傳、然、綿、邊、前、鞭、筵、權、鵑等15個,《聲律啟蒙》用到而《笠翁對韻》沒用到的有圓、妍、淵、編、肩、船、乾、氈等8個。

     其一 寒對暑,日對年①。

     蹴踘對秋千②。

     丹山對碧水,淡雨對輕煙③。

     歌宛轉,貌婵娟④。

     雪賦對雲箋⑤。

     荒蘆栖宿雁,疏柳噪秋蟬⑥。

     洗耳尚逢高士笑,折腰肯受小兒憐⑦。

     郭泰泛舟,折角半垂梅子雨;山濤(簡)騎馬,接?倒着杏花天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寒對暑,日對年:平仄上,“寒”“年”讀平聲,“暑”“日”讀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寒”“暑”是一對反義的形容詞,“日”“年”都是時間名詞。

     ②蹴踘(cùjū)對秋千:蹴踘即蹴鞠,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運動,《後漢書&bull梁冀傳》“性嗜酒,能挽滿、彈棋、格五、六博、蹴鞠、意錢之戲”,李賢注引漢劉向《别錄》“蹴鞠者,傳言黃帝所作,或曰起戰國之時。

    蹋鞠,兵勢也,所以講武以知材也”。

    蹴,踏、踢的意思;踘,古代一種實心皮球,裡面填充柔軟之物。

    秋千,傳統體育遊戲,兩繩下拴橫闆,上懸于木架,人坐或站在闆上,兩手分握兩繩,前後往返擺動。

    相傳春秋時齊桓公自北方山戎傳入,一說本為漢武帝時宮中之戲,作千秋,為祝壽之辭,後倒讀為秋千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蹴踘”是仄仄,“秋千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踘,《廣韻》“居六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者皆可作名詞。

     ③丹山對碧水,淡雨對輕煙:丹山,南方當日之地,南朝梁江淹《水上神女賦》“非丹山之赫曦,聞琴瑟之空音”。

    碧水,綠水,南朝梁簡文帝《采蓮曲》“桂檝蘭桡浮碧水,江花玉面兩相似”。

    淡雨,形容小雨,時有時無,疏疏落落,如《賭棋山莊詞話續編&bull王效成軒霞詞》“明煙淡雨,盡描出,可憐情緒”。

    輕煙,輕淡的煙霧,南朝梁元帝《詠霧》“乍若輕煙散,時如佳氣新”。

    雨淡、煙輕是兩種類似的景象,經常并提,如宋晁元禮《蝶戀花》“潋滟長波迎鹢首。

    雨淡煙輕,過了清明候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丹山”“輕煙”是平平,“碧水”“淡雨”是仄仄。

    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④歌宛轉,貌婵娟:宛轉,形容聲音抑揚動聽,明劉易《吳姬年十五》“當筵歌宛轉,閑坐弄參差”;亦作“婉轉”。

    婵娟,形容姿态、容貌之美好,元張昱《學仙曲》“二八女人貌婵娟,杏花陰裡競秋千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歌宛轉”是平仄仄,“貌婵娟”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 ⑤雪賦對雲箋:《雪賦》是南朝宋文學家謝惠連所作的一篇賦。

    雲箋,有雲狀花紋的紙,宋周邦彥《蕙蘭芳引》“更花管雲箋,猶寫寄情舊曲”;箋,精美的小幅紙張,供題詩、寫信等用;也是文體名,書劄、奏記一類。

    “雲箋”的“箋”本是紙張名,此借“箋”之文體意義,則可與表文體的“賦”相對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雪賦”是仄仄,“雲箋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雪賦”是文章之名,“雲箋”是紙張之名,名詞相對。

    二者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⑥荒蘆栖宿雁,疏柳噪秋蟬:荒蘆,荒蕪衰殘的蘆葦叢,《小三吾亭詞話&bull周星诒勉熹詞》有“聲聲慢雲:‘荒蘆殘雪,衰草平煙,蕭條水驿停船。

    回首斜陽,亂鴉秃柳家山。

    敗戍更籌數遍,擁青绫、兀是無眠。

    難消受,是霜嚴夢瘦,月冷人單。

    底事頻番載酒,寄相思、都在斷雁江天。

    如夢浮生,能消幾度陽關。

    聽風阻潮滋味,歎飄零、嘗到今年。

    歸未得,濕江湖、秋淚滿衫。

    ’”宿雁,歸巢栖息的大雁,常栖息于蘆葦之中,如唐駱賓王《晚泊江鎮》“夜烏喧粉堞,宿雁下蘆洲”。

    “宿雁”今本多作“南雁”,琅環閣藏本作“宿雁”。

    在古代詩歌中,“宿雁”大量出現于蘆葦叢中,南雁則多與思鄉、歸飛這一類的意境相合,故而本書從琅環閣藏本取“宿雁”。

    疏柳,入秋以後,柳葉開始凋零,顯得枝葉稀稀拉拉,故稱“疏柳”。

    噪,蟲鳥喧叫,南朝梁王籍《入若耶溪》“蟬噪林逾靜,鳥鳴山更幽”;“噪”或作“叫”,亦可。

    秋蟬,秋天一般蟬不鳴,此當指寒蟬,又稱“寒螀”“寒蜩”,較一般蟬為小,青赤色,其叫聲低微,通常表達悲戚之情,用于離别的感傷。

    宋柳永《雨霖鈴》有“寒蟬凄切,對長亭晚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荒蘆”“疏柳”皆為定中結構,表示事件發生的處所;“栖宿雁”“噪秋蟬”是動賓結構,“栖”“噪”是後面的宿雁、秋蟬發出的動作。

     ⑦洗耳尚逢高士笑,折腰肯受小兒憐:上聯是許由的典故。

    晉皇甫谧《高士傳&bull許由》載:“許由,字武仲,陽城槐裡人也。

    為人據義履方,邪席不坐,邪膳不食。

    ”許由是一個隐士,為人品格高尚,堯想将天下讓給他,他不肯,“遁耕于中嶽颍水之陽,箕山之下,終身無經天下色”。

    “堯又召為九州長,由不欲聞之,洗耳于颍水濱。

    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,見由洗耳,問其故。

    對曰:‘堯欲召我為九州長,惡聞其聲,是故洗耳。

    ’巢父曰:‘子若處高岸深谷,人道不通,誰能見子。

    子故浮遊,欲聞求其名譽,污吾犢口。

    ’牽犢上流飲之。

    ”許由不想做九州長,嫌堯的命令污穢了自己的耳朵,就在颍水之濱清洗自己的耳朵,他的朋友巢父正牽着牛飲水,就嘲笑他洗耳的水污穢了自己的牛的嘴巴,趕緊牽着自己的牛去上遊飲水。

    高士,志行高潔之士,此指巢父。

    下聯是陶淵明的典故。

    《晉書&bull陶潛傳》:“陶潛,字元亮,大司馬侃之曾孫也。

    祖茂,武昌太守。

    潛少懷高尚,博學善屬文,穎脫不羁,任真自得,為鄉鄰之所貴。

    ……以親老家貧,起為州祭酒,不堪吏職,少日自解歸。

    州召主簿,不就,躬耕自資,遂抱羸疾。

    複為鎮軍、建威參軍,謂親朋曰:‘聊欲弦歌,以為三徑之資可乎?’執事者聞之,以為彭澤令。

    在縣,公田悉令種秫谷,曰:‘令吾常醉于酒足矣。

    ’妻子固請種粳,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,五十畝種粳。

    素簡貴,不私事上官。

    郡遣督郵至縣,吏白應束帶見之,潛歎曰:‘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,拳拳事鄉裡小人邪!’義熙二年,解印去縣,乃賦《歸去來》。

    ”陶淵明品格高潔,不願意巴結權貴,曾言“不能為五鬥米折腰”,辭官而去。

    折腰,是彎腰弓背的意思,形容谄媚恭敬之态。

    語義上,兩句有流水對的意味,“尚”“肯”在這裡起到了語義上的連接作用,臨水洗耳尚且遭到高士的嘲笑,又豈能彎腰受小人之憐?後一句實際上不是“肯”,而是“不肯”,是反問句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仄平平仄仄,下聯是仄平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折,《廣韻》“旨熱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句對仗還是比較工整的。

    “洗耳”“折腰”都是動賓結構;“逢高士笑”“受小兒憐”這裡是動賓短語,即“逢高士之笑”“受小兒之憐”的意思。

     ⑧郭泰泛舟,折角半垂梅子雨;山濤(簡)騎馬,接?(lí)倒着杏花天:上聯是郭太的典故,郭太即郭泰,字林宗。

    《後漢書&bull郭太傳》:“身長八尺,容貌魁偉,褒衣博帶,周遊郡國。

    嘗于陳梁間行遇雨,巾一角墊,時人乃故折巾一角,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