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 元
關燈
小
中
大
八十裡的高山上下來打水,免費給路人喝。
有一個人喝了他的水,給了他一鬥石頭,讓他種在田裡,居然長出玉來,他還用這玉作為聘禮娶到了媳婦。
這種玉之地便叫作“玉田”。
平仄上,“陵埋金吐氣”是平平平仄仄,“田種玉生根”是平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“陵埋金”和“田種玉”相對,都是主謂結構;“吐氣”和“生根”相對,都是動賓結構。
後一個結構的主語即承上一個結構的賓語而省略,“陵埋金,(金)吐氣”,“田種玉,(玉)生根”。
有一種聯珠的修辭效果,宛如兩環相扣,非常巧妙。
⑦相府珠簾垂白晝,邊城畫角對黃昏:上聯典出《宋書&bull顧觊之傳》:“顧觊之,字偉仁,吳郡吳人也。
……複為東遷、山陰令。
山陰民戶三萬,海内劇邑,前後官長,晝夜不得休,事猶不舉。
觊之理繁以約,縣用無事,晝日垂簾,門階閑寂。
自宋世為山陰,務簡而績修,莫能尚也。
”南朝宋顧觊之擔任山陰縣令時,其縣事務繁多,他就“理繁以約”,制定出了一套簡單易行的規則,從而顯得繁冗之政事極少,大白天相府的珠簾也靜靜低垂着,達到了“晝日垂簾”的效果。
邊城,指靠近國界的城市。
畫角,據《漢語大詞典》,這是一種傳自西羌的古管樂器,形如竹筒,本細末大,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,因表面有彩繪,故稱“畫角”;發聲哀厲高亢,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,振士氣,肅軍容。
“畫角”這個意象經常和黃昏、夜晚聯系在一起,如宋周邦彥《滿庭芳&bull花撲鞭梢》“凝眸處,黃昏畫角,天遠路岐長”等等。
對黃昏,琅環閣藏本作“動黃昏”,今本多作“對黃昏”,皆無不可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白,《廣韻》“傍陌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結構。
主語“相府珠簾”“邊城畫角”都是定中結構。
“垂白晝”和“對黃昏”嚴格來說不甚相對:“白晝”不是“垂”的對象,而是“垂”的時間補語,即“相府珠簾垂于白晝”;“對黃昏”中“黃昏”是“對”的對象,動賓短語,畫角對着黃昏而吹響。
⑧楓葉半山,秋去煙霞堪倚杖;梨花滿地,夜來風雨不開門:煙霞,本指煙霧和雲霞,明張居正《潇湘道中》“我前擁煙霞,我後映松竹”;也指山水、山林,南朝梁蕭統《錦帶書十二月啟&bull夾鐘二月》“敬想足下,優遊泉石,放曠煙霞”。
上聯是形容秋天之後,半山楓葉,此景值得倚杖觀賞。
下聯的“梨花滿地”出自唐劉方平《春怨》“寂寞空庭春欲晚,梨花滿地不開門”。
“夜來風雨不開門”則化用“雨打梨花深閉門”。
宋吳聿《觀林詩話》說“半山酷愛唐樂府‘雨打梨花深閉門’之句”,可見此句出現較早。
而曆代文人都愛将此句用到自己的詩文中,比如《西廂記》“風袅篆煙不卷簾,雨打梨花深閉門”等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仄平,平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仄仄,仄平平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“楓葉半山”“梨花滿地”是主謂結構相對,描寫環境;謂語“半山”“滿地”陳述“楓葉”“梨花”二者之多。
“秋去煙霞堪倚仗”“夜來風雨不開門”都是狀中結構,“秋去”“夜來”作時間狀語。
“煙霞堪倚杖”“風雨不開門”兩個結構不太對仗:前者是話題主語句,意謂煙霞之景可堪欣賞;後者是狀中結構,“風雨”與“不開門”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,意謂因風雨而不開門。
古人在字面形式上的追求有時會超過對語義邏輯的重視,因為“煙霞”與“風雨”、“堪倚杖”和“不開門”單從字面形式上看還是一一對應的。
這是我們閱讀古代的韻文時要注意的。
【譯文】 君和相相對,祖和孫相對。
夕照和朝陽相對。
蘭台和桂殿相對,海島和山村相對。
堕淚碑,招魂賦。
報怨和懷恩相對。
楚王在金陵埋金,其地顯出王者之氣;楊伯雍田中種石,此石生根長出美玉。
本該忙碌的相府,大白天珠簾也是靜靜低垂;面對邊城的黃昏,畫角聲勾起士兵淡淡鄉愁。
秋天到了,楓葉宛若煙霞染紅了半山,此景足可倚杖欣賞;夜晚來臨,梨花被無情風雨打落滿地,此情堪傷不願開門。
有一個人喝了他的水,給了他一鬥石頭,讓他種在田裡,居然長出玉來,他還用這玉作為聘禮娶到了媳婦。
這種玉之地便叫作“玉田”。
平仄上,“陵埋金吐氣”是平平平仄仄,“田種玉生根”是平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“陵埋金”和“田種玉”相對,都是主謂結構;“吐氣”和“生根”相對,都是動賓結構。
後一個結構的主語即承上一個結構的賓語而省略,“陵埋金,(金)吐氣”,“田種玉,(玉)生根”。
有一種聯珠的修辭效果,宛如兩環相扣,非常巧妙。
⑦相府珠簾垂白晝,邊城畫角對黃昏:上聯典出《宋書&bull顧觊之傳》:“顧觊之,字偉仁,吳郡吳人也。
……複為東遷、山陰令。
山陰民戶三萬,海内劇邑,前後官長,晝夜不得休,事猶不舉。
觊之理繁以約,縣用無事,晝日垂簾,門階閑寂。
自宋世為山陰,務簡而績修,莫能尚也。
”南朝宋顧觊之擔任山陰縣令時,其縣事務繁多,他就“理繁以約”,制定出了一套簡單易行的規則,從而顯得繁冗之政事極少,大白天相府的珠簾也靜靜低垂着,達到了“晝日垂簾”的效果。
邊城,指靠近國界的城市。
畫角,據《漢語大詞典》,這是一種傳自西羌的古管樂器,形如竹筒,本細末大,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,因表面有彩繪,故稱“畫角”;發聲哀厲高亢,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,振士氣,肅軍容。
“畫角”這個意象經常和黃昏、夜晚聯系在一起,如宋周邦彥《滿庭芳&bull花撲鞭梢》“凝眸處,黃昏畫角,天遠路岐長”等等。
對黃昏,琅環閣藏本作“動黃昏”,今本多作“對黃昏”,皆無不可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白,《廣韻》“傍陌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結構。
主語“相府珠簾”“邊城畫角”都是定中結構。
“垂白晝”和“對黃昏”嚴格來說不甚相對:“白晝”不是“垂”的對象,而是“垂”的時間補語,即“相府珠簾垂于白晝”;“對黃昏”中“黃昏”是“對”的對象,動賓短語,畫角對着黃昏而吹響。
⑧楓葉半山,秋去煙霞堪倚杖;梨花滿地,夜來風雨不開門:煙霞,本指煙霧和雲霞,明張居正《潇湘道中》“我前擁煙霞,我後映松竹”;也指山水、山林,南朝梁蕭統《錦帶書十二月啟&bull夾鐘二月》“敬想足下,優遊泉石,放曠煙霞”。
上聯是形容秋天之後,半山楓葉,此景值得倚杖觀賞。
下聯的“梨花滿地”出自唐劉方平《春怨》“寂寞空庭春欲晚,梨花滿地不開門”。
“夜來風雨不開門”則化用“雨打梨花深閉門”。
宋吳聿《觀林詩話》說“半山酷愛唐樂府‘雨打梨花深閉門’之句”,可見此句出現較早。
而曆代文人都愛将此句用到自己的詩文中,比如《西廂記》“風袅篆煙不卷簾,雨打梨花深閉門”等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仄平,平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仄仄,仄平平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“楓葉半山”“梨花滿地”是主謂結構相對,描寫環境;謂語“半山”“滿地”陳述“楓葉”“梨花”二者之多。
“秋去煙霞堪倚仗”“夜來風雨不開門”都是狀中結構,“秋去”“夜來”作時間狀語。
“煙霞堪倚杖”“風雨不開門”兩個結構不太對仗:前者是話題主語句,意謂煙霞之景可堪欣賞;後者是狀中結構,“風雨”與“不開門”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,意謂因風雨而不開門。
古人在字面形式上的追求有時會超過對語義邏輯的重視,因為“煙霞”與“風雨”、“堪倚杖”和“不開門”單從字面形式上看還是一一對應的。
這是我們閱讀古代的韻文時要注意的。
【譯文】 君和相相對,祖和孫相對。
夕照和朝陽相對。
蘭台和桂殿相對,海島和山村相對。
堕淚碑,招魂賦。
報怨和懷恩相對。
楚王在金陵埋金,其地顯出王者之氣;楊伯雍田中種石,此石生根長出美玉。
本該忙碌的相府,大白天珠簾也是靜靜低垂;面對邊城的黃昏,畫角聲勾起士兵淡淡鄉愁。
秋天到了,楓葉宛若煙霞染紅了半山,此景足可倚杖欣賞;夜晚來臨,梨花被無情風雨打落滿地,此情堪傷不願開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