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 元

關燈
③。

     碑堕淚,賦招魂④。

     報怨對懷恩⑤。

     陵埋金吐氣,田種玉生根⑥。

     相府珠簾垂白晝,邊城畫角對黃昏⑦。

     楓葉半山,秋去煙霞堪倚杖;梨花滿地,夜來風雨不開門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君對相,祖對孫:平仄上,“君”“孫”都是平聲,“相”“祖”都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君”“相”都是表地位的名詞;“祖”“孫”則是表輩分的名詞,亦常用來相對。

     ②夕照對朝暾(tūn):朝暾,指初升的太陽,《隋書&bull音樂志下》“扶木上朝暾,嵫山沉暮景”。

    暾,日初出貌,也指代太陽,《楚辭&bull九歌&bull東君》“暾将出兮東方,照吾檻兮扶桑”;也可以表示溫暖、明亮的意思。

    今本“暾”或作“曛”“曦”,皆于韻不合;且“曛”是“黃昏”“傍晚”之義,于義亦不合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夕照”是仄仄,“朝暾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夕,《廣韻》“祥易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③蘭台對桂殿,海島對山村:蘭台,戰國時楚台名,《文選&bull宋玉<風賦>》“楚襄王遊于蘭台之宮,宋玉、景差侍”;也指宮廷藏書處。

    桂殿,對寺觀殿宇的美稱,也指後妃所住的深宮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蘭台”是平平,“桂殿”是仄仄;“海島”是仄仄,“山村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④碑堕淚,賦招魂:碑堕淚,語出《晉書&bull羊祜傳》:“羊祜,字叔子,泰山南城人也。

    世吏二千石,至祜九世,并以清德聞。

    ……襄陽百姓于岘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,歲時飨祭焉。

    望其碑者莫不流涕,杜預因名為堕淚碑。

    ”羊祜是魏晉時期的著名大将、文學家。

    他博學能文,清廉正直,百姓在他平時遊玩休憩的地方建碑立廟,碑名“晉征南大将軍羊公祜之碑”,祭拜的人看到碑無不落淚懷念。

    羊祜的繼任者杜預就把這座碑命名為“堕淚碑”。

    賦招魂,即指《招魂賦》,據說是屈原所作,《史記&bull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太史公曰:餘讀離騷、天問、招魂、哀郢,悲其志。

    适長沙,觀屈原所自沉淵,未嘗不垂涕,想見其為人。

    及見賈生吊之,又怪屈原以彼其材,遊諸侯,何國不容,而自令若是。

    讀《鳥賦》,同死生,輕去就,又爽然自失矣。

    ”平仄上,“碑堕淚”是平仄仄,“賦招魂”是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可理解為複指結構,碑即指“堕淚碑”,賦即謂《招魂賦》;或可理解為主謂結構,碑讓人落淚,賦用來招魂。

    “碑”“賦”是名詞相對,“堕淚”“招魂”是動賓結構相對。

    對仗工穩。

     ⑤報怨對懷恩:平仄上,“報怨”是仄仄,“懷恩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結構都是動賓形式。

     ⑥陵埋金吐氣,田種玉生根:上聯說的是金陵的典故,《三國志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傳》曰:“秣陵,楚武王所置,名為金陵。

    地勢岡阜連石頭,訪問故老,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,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,故掘斷連岡,改名秣陵。

    今處所具存,地有其氣,天之所命,宜為都邑。

    ”金陵本是楚武王所置,山勢連綿。

    而秦始皇東巡的時候經過此地,發現金陵有王者之氣,于是挖斷其相連的山崗,以消除其王氣。

    金陵即現在的南京,三國吳﹑東晉﹑宋﹑齊﹑梁﹑陳六朝皆建都于此,被稱為六朝古都。

    陵,大土山。

    下聯的典故出自晉幹寶《搜神記》:“楊公伯雍,雒陽縣人也,本以儈賣為業,性笃孝,父母亡,葬無終山,遂家焉。

    山高八十裡,上無水,公汲水作義漿于阪頭,行者皆飲之。

    三年,有一人就飲,以一鬥石子與之,使至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,雲:‘玉當生其中。

    ’楊公未娶,又語雲:‘汝後當得好婦。

    ’語畢,不見。

    乃種其石,數歲,時時往視,見玉子生石上,人莫知也。

    有徐氏者,右北平著姓,女甚有行,時人求,多不許;公乃試求徐氏,徐氏笑以為狂,因戲雲:‘得白璧一雙來,當聽為婚。

    ’公至所種玉田中,得白璧五雙,以聘。

    徐氏大驚,遂以女妻公。

    天子聞而異之,拜為大夫。

    乃于種玉處四角作大石柱,各一丈,中央一頃地名曰‘玉田。

    ’”孝子楊伯雍住在父母的墓旁,因為山上無水,他就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