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 灰

關燈
”講的是陳後主奢侈淫靡的生活,望仙閣是後主所建的樓閣之一,飾以寶物,極盡奢華,其目的就是為了和妃嫔們放縱淫樂。

    下聯典故出自《漢書&bull武五子傳》:“戾太子據,元狩元年立為皇太子,年七歲矣。

    ……武帝末,衛後寵衰,江充用事。

    充與太子及衛氏有隙,恐上晏駕後為太子所誅,會巫蠱事起,充因此為奸。

    是時,上春秋高,意多所惡,以為左右皆為蠱道祝詛,窮治其事。

    丞相公孫賀父子,陽石、諸邑公主,及皇後弟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。

    ……久之,巫蠱事多不信。

    上知太子惶恐無他意,而車千秋複訟太子冤,上遂擢千秋為丞相,而族滅江充家,焚蘇文于橫橋上,及泉鸠裡加兵刃于太子者,初為北地太守,後族。

    上憐太子無辜,乃作思子宮,為歸來望思之台于湖。

    天下聞而悲之。

    ”漢武帝寵幸衛皇後的時候,立了衛皇後之子劉據為太子。

    後來衛皇後年老色衰,江充當權,和太子關系不好。

    江充就利用巫蠱誣陷太子,太子被冤死。

    後來漢武帝知道太子是無辜的,就建了思子宮、望思台。

    明月一天,是明月滿天的意思,表達情感如月光一般綿綿不絕,無邊無際。

    古人有許多詩句描寫這樣的情景,比如明陳繼儒《小窗幽記&bull集情》的“千疊雲山千疊愁,一天明月一天恨”,清褚人獲《堅瓠五集》卷一的“明月一天涼似水,不堪重省舊時情”等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平仄仄仄平仄,下聯是平仄仄平平仄平。

    十,《廣韻》“是執切”,入聲;閣,《廣韻》“古落切”,入聲;一,《廣韻》“於悉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作者從節奏、格律上考慮,在結構上作了一些調整,句義所表達的是“望仙閣外香風十裡,思子台上明月一天”。

    “香風十裡”對“明月一天”,是主謂結構相對;“十裡”“一天”都是數量結構充當謂語,“一”在這裡用了借對的手法,用數詞的意義來與“十”構成對偶,實際是“滿”“全”的意思。

    “望仙閣”對“思子台”,都是定中結構,其定語“望仙”“思子”都是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對仗工巧。

     ⑧玉橘冰桃,王母幾因求道降;蓮舟藜杖,真人原為讀書來:玉橘,典出《仙傳拾遺》:“(穆王)遂登于舂山,又觞西王母于瑤池之上。

    ……王造昆侖時,飲蜂山石髓,食玉樹之實。

    又登群玉山,西王母所居。

    皆得飛靈沖天之道,而示迹托形者,蓋所以示民有終耳。

    況其飲琬琰之膏,進甜雪之味,素蓮黑棗,碧藕白橘,皆神仙之物,得不延期長生乎?又雲:西王母降穆王之宮,相與升雲而去。

    ”講的是周穆王遇西王母,吃了碧藕白橘而得長生的故事。

    冰桃,典出《漢武帝内傳》,故事講漢武帝好長生不老之術,常常祭祀于名山大川,求仙訪道。

    有一年七月七日,王母駕臨。

    “因呼帝共坐,帝南面,向王母。

    母自設膳,膳精非常。

    ……又命侍女更索桃,須臾,以盤盛桃七枚,大如鴨子,形圓,色青,以呈王母。

    母以四枚與帝,自食三桃。

    桃之甘美,口有盈味。

    帝食辄錄核。

    王母問帝曰:‘何謂?’帝曰:‘欲種之耳。

    ’母曰:‘此桃三千歲一生實耳,中夏地薄,種之不生如何!’帝乃止。

    ”王母賜了四顆仙桃給漢武帝,味道甘美。

    玉橘冰桃,都是形容水果的鮮嫩爽脆。

    兩個故事裡的周穆王和漢武帝很重視求仙訪道,王母就是因為這個才幾次降落凡間,所以上聯說“王母幾因求道降”。

    下聯的典故出自《三輔黃圖》卷六:“劉向于成帝之末,校書天祿閣,專精覃思。

    夜有老人著黃衣,植青藜杖,叩閣而進。

    見向暗中獨坐誦書,老父乃吹杖端,煙然,因以見向,授五行《洪範》之文。

    恐詞說繁廣忘之,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,至曙而去。

    請問姓名,雲:‘我是太乙之精,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,下而觀焉。

    ’乃出懷中竹牒,有天文地圖之書,曰:‘餘略授子焉。

    ’至子歆,從授其術,向亦不悟此人焉。

    ”西漢經學家、目錄學家劉向在校書天祿閣的時候,某晚,有一位身穿黃衣的老人,拄着青藜杖造訪。

    他吹了一下杖頭,杖燃起煙火,于是給劉向傳授了五行《洪範》,還怕他忘記,撕裂衣服和紳帶記錄下來。

    也有一種傳說是說老人是乘蓮舟而來的,故曰“蓮舟藜杖”。

    後人因此典故而借“青藜”指夜讀照明的燈燭,宋王安石《上元戲呈貢父》“不知太乙遊何處,定把青藜獨照公”。

    藜,一種草本植物,其莖直立,可以做拐杖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,平仄仄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平仄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橘,《廣韻》“居聿切”,入聲;讀,《廣韻》“徒谷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玉橘冰桃”對“蓮舟藜杖”,都是名詞性并列結構;“王母幾因求道降”“真人原為讀書來”都是主謂結構,謂語部分“幾因求道降”“原為讀書來”都是狀中結構。

    此聯對仗比較工整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春和夏相對,喜與哀相對。

     文采高妙和才能優異相對。

     風清和月朗相對,辟地和開天相對。

     遊玩于仙宮,沉醉于蓬萊。

     七政和三台相對。

     青龍是壺老之杖所化,白燕是玉人之钗所變。

     陳後主的望仙閣上香風十裡,漢武帝的思子台上明月滿天。

     王母幾次帶着玉橘仙桃降落人間,賜予求仙訪道的人們;太乙真人乘坐着蓮舟來到天祿閣,點燃藜杖為劉向照明。

     其二 朝對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