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 佳

關燈
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”。

    到最後,子路死的時候,也沒悟到這個問題。

    所以孔子一早就預感到了,到後來衛國果然發生動亂,《史記&bull仲尼弟子列傳》載:“孔子聞衛亂,曰:‘嗟乎,由死矣!’已而果死。

    ”孔子推測子路可能要死在衛國了,事實果然如此。

    “死矣”“野哉”都是孔子對子路的評價。

    下聯的“不由徑窦”,出自《孔子家語》,評價高柴“避難而行,不徑不窦”。

    徑窦,門徑;徑,小路;窦,洞。

    高柴,也是孔子的弟子,字子羔,少孔子三十歲。

    高柴避難逃亡,也不會抄小路、鑽小洞,行為方正,甚至有些迂腐,故而《論語&bull先進》謂之“柴也愚”。

    衛國發生動亂的時候,蒯聩登君位,衛出公出逃,當時子路和高柴都在衛國為官。

    《史記&bull仲尼弟子列傳》載:“方孔悝作亂,子路在外,聞之而馳往。

    遇子羔出衛城門,謂子路曰:‘出公去矣,而門已閉,子可還矣,毋空受其禍。

    ’子路曰:‘食其食者不避其難。

    ’子羔卒去。

    有使者入城,城門開,子路随而入。

    造蒉聩(按,即蒯聩),蒉聩與孔悝登台。

    子路曰:‘君焉用孔悝?請得而殺之。

    ’蒉聩弗聽。

    于是子路欲燔台,蒉聩懼,乃下石乞、壺黡攻子路,擊斷子路之纓。

    子路曰:‘君子死而冠不免。

    ’遂結纓而死。

    ”子路本在城外,可是不願意避難而戰死,高柴本在城内卻出逃而去。

    《史記&bull衛康叔世家》載,“孔子聞衛亂,曰:‘嗟乎!柴也其來乎?由也其死矣。

    ’”孔子聽到衛國動亂,料定高柴大概是會活着回來的,而子路必然是會死在衛國了。

    可見子路與高柴同在衛國做事,同是孔子弟子,在同一個事情上,一死一生,二者的結局存在一定的對立性。

    “生乎愚也”是對高柴的評語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,仄仄仄平平仄仄;下聯是仄平仄仄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莫辨名倫”“不由徑窦”分别屬于子路和高柴的事例,都是狀中結構。

    “死矣”“生乎”相對,“野哉”“愚也”相對,前者皆為動詞帶語氣詞,後者為形容詞帶語氣詞,屬于對子路和高柴的推測與評價。

    “悲季路”“有高柴”都是動賓結構。

    從用典、語義、平仄、語法三個方面來看,這副對子應該算得上難得的佳聯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門和戶相對,田間小路和城市大道相對。

     枝葉與草根相對。

     鬥雞和揮麈相對,鳳髻和鸾钗相對。

     登楚地山巒,渡秦淮河水。

     子犯和夫差相對。

     石鼎煮茶的時候龍頭花紋像縮了回去,銀筝上的筝柱斜行排列像雁飛之陣形。

     詩禮傳承百年之家必有德澤留給後輩,壯麗的萬裡江山都在豪邁的胸懷之中。

     不辨名分倫常,魯莽的子路死于衛國之亂;避難也不苟且,愚笨的高柴自衛安全返回。

     其二 冠對履,襪對鞋①。

     海角對天涯②。

     雞人對虎旅,六市對三街③。

     陳俎豆,戲堆埋④。

     皎皎對皚皚⑤。

     賢相聚東閣,良朋集小齋⑥。

     夢裡山川書越絕,枕邊風月記齊諧⑦。

     三徑蕭疏,彭澤高風怡五柳;六朝華貴,琅琊佳氣毓三槐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冠對履,襪對鞋:冠,帽子的統稱。

    履,鞋子。

    “冠履”常常并稱,《史記&bull儒林列傳》“冠雖敝,必加于首;履雖新,必關于足”。

    王力《古漢語字典》中說“屦、履、鞋”是“同一物”,“時代不同,名稱亦異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冠”“鞋”都是平聲,“履”“襪”都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冠”“履”“襪”“鞋”都是服飾名詞。

     ②海角對天涯:海角,本指突出于海中的狹長形陸地,常形容極遠僻的地方。

    天涯,天邊,也是指極遠的地方,出自《古詩十九首&bull行行重行行》“相去萬餘裡,各在天一涯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海角”是仄仄,“天涯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二者都是處所名詞,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③雞人對虎旅,六市對三街:雞人,根據《漢語大詞典》,指周代的官職名,掌供辦雞牲,凡舉行大典,則報時以警夜;後指宮廷中專管更漏之人。

    虎旅,是虎贲氏與旅贲氏的并稱,兩者均掌王之警衛,後因以“虎旅”為衛士之稱。

    六市、三街,指都市的大街鬧市。

    “三街”琅環閣藏本作“三階”,然“三階”是三層台階的意思,在此與“六市”對仗不工穩,故此取今本之“三街”。

    古代常以“三街六市”泛指各街市,《西遊記》第三回“風起處,驚散了那傲來國君王,三街六市,都慌得關門閉戶,無人敢走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雞人”是平平,“虎旅”是仄仄;“六市”是仄仄,“三街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雞人”對“虎旅”,都是與職務有關的名詞。

    表面上,“雞”“人”是畜與人并列,“虎”“旅”是兩種警衛的并列;實質上,二者并不相同,“雞人”是掌供辦雞牲之人,實為定中結構;“虎旅”是并列結構。

    故而二者并不對仗。

    “六市”“三街”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④陳俎(zǔ)豆,戲堆埋:上聯出自《史記&bull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為兒嬉戲,常陳俎豆,設禮容。

    ”陳,陳列,排列。

    俎豆,俎和豆,古代祭祀、宴飨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,也泛指各種禮器。

    下聯出自《列女傳&bull母儀傳》所載:“鄒孟轲之母也,号孟母。

    其舍近墓。

    孟子之少也,嬉遊為墓間之事,踴躍築埋。

    孟母曰:‘此非吾所以居處子。

    ’乃去,舍市傍。

    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。

    孟母又曰:‘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。

    ’複徙舍學宮之傍。

    其嬉遊乃設俎豆,揖讓進退。

    孟母曰:‘真可以居吾子矣。

    ’遂居。

    及孟子長,學六藝,卒成大儒之名。

    ”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。

    堆埋,埋人壘墓頭。

    孟母一開始帶着兒子住在離墓地比較近的地方,孟子就模仿大人,做埋人壘墳頭的遊戲。

    孟母覺得這不是兒子該學的東西,所以幾經遷移,最終搬到了學宮的旁邊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陳俎豆”是平仄仄,“戲堆埋”是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動賓結構,賓語“俎豆”“堆埋”都是并列結構。

     ⑤皎皎(jiǎo)對皚皚(ái):皎皎,潔白的樣子。

    皚皚,形容雪白的樣子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皎皎”是仄仄,“皚皚”是平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