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 佳
關燈
小
中
大
【題解】
“佳”是“平水韻”中上平聲的第九韻部。
“佳”在《廣韻》中作“古膎切”,平聲,佳韻。
《笠翁對韻》所用到的韻腳字有街、荄、钗、淮、差、排、懷、柴、鞋、涯、埋、皚、齋、諧、槐、乖、牌、篩、楷、崖、階、豺等22個。
《聲律啟蒙》所用到的韻腳字有淮、崖、钗、喈、鞋、諧、齋、挨、差、娃、階、哇、排、街、蝸、懷、柴、埋等18個。
二書共同用到的韻腳字有街、钗、淮、差、排、懷、柴、鞋、埋、齋、諧、崖、階等13個,其中《笠翁對韻》用到但《聲律啟蒙》沒有用到的是荄、涯、皚、槐、乖、牌、篩、楷、豺等9個字,《聲律啟蒙》用到而《笠翁對韻》沒有用的是喈、挨、娃、哇、蝸等5個字。
其中《笠翁對韻》所用到的“皚”屬于“十灰”韻部。
其一 門對戶,陌對街①。
枝葉對根荄②。
鬥雞對揮麈,鳳髻對鸾钗③。
登楚岫,渡秦淮④。
子犯對夫差⑤。
石鼎龍頭縮,銀筝雁翅排⑥。
百年詩禮延餘慶,萬裡風雲入壯懷⑦。
莫辨名倫,死矣野哉悲季路;不由徑窦,生乎愚也有高柴⑧。
【注釋】 ①門對戶,陌對街:門、戶是同義詞,古代雙扇為門,單扇為戶。
陌,田間小路,如晉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“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”。
街,兩邊有房屋的較寬闊的路。
平仄上,“門”“戶”是平和仄,“陌”“街”是仄和平。
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名詞。
②枝葉對根荄(ɡāi):荄,草根。
平仄上,“枝葉”是平仄,“根荄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“枝”“葉”都是樹上的構成部分,“根”“荄”都是根的意思,兩個詞語都是名詞性并列結構。
③鬥雞對揮麈(zhǔ),鳳髻對鸾钗:揮麈,揮動麈尾;麈,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,它的尾巴可以做拂塵。
鳳髻,鳳形的發髻,屬于高髻的一類。
鸾钗,鸾形的钗子。
平仄上,“鬥雞”是仄平,“揮麈”是平仄;“鳳髻”是仄仄,“鸾钗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“鬥雞”“揮麈”是動賓結構,“鬥”在這裡用作使動,故能帶賓語;“鳳髻”“鸾钗”是定中結構。
④登楚岫(xiù),渡秦淮:楚岫,楚地山巒,唐韋迢《早發湘潭寄杜員外院長》“楚岫千峰翠,湘潭一葉黃”。
秦淮,河名,流經南京。
平仄上,“登楚岫”是平仄仄,“渡秦淮”是仄平平。
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動賓結構。
⑤子犯對夫差:子犯,春秋時人,姬姓,狐氏,重耳的舅舅,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,又輔佐他即位稱霸。
夫差,春秋時期吳國最後一代國君,姬姓,一度稱霸,後被越王勾踐滅國。
平仄上,“子犯”是仄仄,“夫差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“子犯”“夫差”都是人物名詞;二者字面上亦都是主謂結構。
⑥石鼎龍頭縮,銀筝雁翅排:石鼎,陶制的烹茶用具。
龍頭,應該是石鼎壁上的龍頭花紋,大概烹茶的時候,水的折射的作用,龍頭看起來像縮回去了一樣。
銀筝雁翅,就是指筝柱,因其斜列如雁行,故稱,元張可久《迎仙客&bull春晚》曲“燕初忙,莺正懶。
簾卷輕寒,玉手調筝雁”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平。
石,《廣韻》“常隻切”,入聲;縮,《廣韻》“所六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謂語句。
謂語部分“龍頭縮”“雁翅排”都是主謂結構,陳述主語“石鼎”“銀筝”。
⑦百年詩禮延餘慶,萬裡風雲入壯懷:上聯化用宋王之道的《哀周然明》:“三薦渠能老一儒,班超投筆好從吾。
功名到手身先死,詩禮傳家道不孤。
千裡新封從馬鬣,百年餘慶萃鹓雛。
西風哀挽桐川上,傥有青刍緻奠無。
”其中“詩禮傳家”的典故出自《論語&bull季氏》:“陳亢問于伯魚曰:‘子亦有異聞乎?’對曰:‘未也。
嘗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
曰:“學《詩》乎?”對曰:“未也。
”“不學《詩》,無以言。
”鯉退而學《詩》。
他日,又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
曰:“學禮乎?”對曰:“未也。
”“不學禮,無以立。
”鯉退而學禮。
聞斯二者。
’陳亢退而喜曰:‘問一得三:聞《詩》,聞禮,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。
’”孔子對兒子孔鯉的教育是讓他學《詩》、學禮,後來孔鯉的兒子子思及其繼承者孟子把儒學發揚光大,正是“詩禮傳家”的體現。
餘慶,指留給子孫後輩的德澤,《周易&bull坤》“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”。
下聯化自唐韓愈的《送石處士赴河陽幕》:“長把種樹書,人雲避世士。
忽騎将軍馬,自号報恩子。
風雲入壯懷,泉石别幽耳。
钜鹿師欲老,常山險猶恃。
豈惟彼相憂?固是吾徒恥。
去去事方急,酒行可以起。
”平仄上,上聯是仄平平仄平平仄,下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結構:主語“百年詩禮”“萬裡風雲”都是定中結構,謂語“延餘慶”“入壯懷”都是動賓結構。
對仗比較工整。
⑧莫辨名倫,死矣野哉悲季路;不由徑窦,生乎愚也有高柴:上聯典故出自《論語&bull子路》:“子路曰:‘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将奚先?’子曰:‘必也,正名乎!’子路曰:‘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’子曰:‘野哉,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蓋阙如也。
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
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
君子于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!’”名倫,名分倫常。
季路就是子路,魯國人,孔子的弟子,小孔子九歲。
子路就是不辨名倫方死在衛國的。
子路在衛國為官時,孔子來到衛國,子路問他如果衛君請他執政,他将首先做什麼。
當時衛國正處于内部紛争之時,衛靈公在位時,寵幸南子;太子蒯聩想除掉南子,結果被衛靈公趕出衛國;衛靈公死後,南子讓蒯聩的兒子辄繼承君位,就是當下的衛出公;而蒯聩則想趁機奪回權利。
這樣,衛出公對于蒯聩來說,是君上,也是兒子。
因此,孔子的回答是“必也,正名乎”。
子路不懂,所以嘲笑孔子“迂腐”,孔子批評他“野哉,由也”。
君臣、父子關系正是古代最為重要的名倫關系,“名不正,則言不
“佳”在《廣韻》中作“古膎切”,平聲,佳韻。
《笠翁對韻》所用到的韻腳字有街、荄、钗、淮、差、排、懷、柴、鞋、涯、埋、皚、齋、諧、槐、乖、牌、篩、楷、崖、階、豺等22個。
《聲律啟蒙》所用到的韻腳字有淮、崖、钗、喈、鞋、諧、齋、挨、差、娃、階、哇、排、街、蝸、懷、柴、埋等18個。
二書共同用到的韻腳字有街、钗、淮、差、排、懷、柴、鞋、埋、齋、諧、崖、階等13個,其中《笠翁對韻》用到但《聲律啟蒙》沒有用到的是荄、涯、皚、槐、乖、牌、篩、楷、豺等9個字,《聲律啟蒙》用到而《笠翁對韻》沒有用的是喈、挨、娃、哇、蝸等5個字。
其中《笠翁對韻》所用到的“皚”屬于“十灰”韻部。
其一 門對戶,陌對街①。
枝葉對根荄②。
鬥雞對揮麈,鳳髻對鸾钗③。
登楚岫,渡秦淮④。
子犯對夫差⑤。
石鼎龍頭縮,銀筝雁翅排⑥。
百年詩禮延餘慶,萬裡風雲入壯懷⑦。
莫辨名倫,死矣野哉悲季路;不由徑窦,生乎愚也有高柴⑧。
【注釋】 ①門對戶,陌對街:門、戶是同義詞,古代雙扇為門,單扇為戶。
陌,田間小路,如晉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“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”。
街,兩邊有房屋的較寬闊的路。
平仄上,“門”“戶”是平和仄,“陌”“街”是仄和平。
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名詞。
②枝葉對根荄(ɡāi):荄,草根。
平仄上,“枝葉”是平仄,“根荄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“枝”“葉”都是樹上的構成部分,“根”“荄”都是根的意思,兩個詞語都是名詞性并列結構。
③鬥雞對揮麈(zhǔ),鳳髻對鸾钗:揮麈,揮動麈尾;麈,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,它的尾巴可以做拂塵。
鳳髻,鳳形的發髻,屬于高髻的一類。
鸾钗,鸾形的钗子。
平仄上,“鬥雞”是仄平,“揮麈”是平仄;“鳳髻”是仄仄,“鸾钗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“鬥雞”“揮麈”是動賓結構,“鬥”在這裡用作使動,故能帶賓語;“鳳髻”“鸾钗”是定中結構。
④登楚岫(xiù),渡秦淮:楚岫,楚地山巒,唐韋迢《早發湘潭寄杜員外院長》“楚岫千峰翠,湘潭一葉黃”。
秦淮,河名,流經南京。
平仄上,“登楚岫”是平仄仄,“渡秦淮”是仄平平。
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動賓結構。
⑤子犯對夫差:子犯,春秋時人,姬姓,狐氏,重耳的舅舅,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,又輔佐他即位稱霸。
夫差,春秋時期吳國最後一代國君,姬姓,一度稱霸,後被越王勾踐滅國。
平仄上,“子犯”是仄仄,“夫差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“子犯”“夫差”都是人物名詞;二者字面上亦都是主謂結構。
⑥石鼎龍頭縮,銀筝雁翅排:石鼎,陶制的烹茶用具。
龍頭,應該是石鼎壁上的龍頭花紋,大概烹茶的時候,水的折射的作用,龍頭看起來像縮回去了一樣。
銀筝雁翅,就是指筝柱,因其斜列如雁行,故稱,元張可久《迎仙客&bull春晚》曲“燕初忙,莺正懶。
簾卷輕寒,玉手調筝雁”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平。
石,《廣韻》“常隻切”,入聲;縮,《廣韻》“所六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謂語句。
謂語部分“龍頭縮”“雁翅排”都是主謂結構,陳述主語“石鼎”“銀筝”。
⑦百年詩禮延餘慶,萬裡風雲入壯懷:上聯化用宋王之道的《哀周然明》:“三薦渠能老一儒,班超投筆好從吾。
功名到手身先死,詩禮傳家道不孤。
千裡新封從馬鬣,百年餘慶萃鹓雛。
西風哀挽桐川上,傥有青刍緻奠無。
”其中“詩禮傳家”的典故出自《論語&bull季氏》:“陳亢問于伯魚曰:‘子亦有異聞乎?’對曰:‘未也。
嘗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
曰:“學《詩》乎?”對曰:“未也。
”“不學《詩》,無以言。
”鯉退而學《詩》。
他日,又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
曰:“學禮乎?”對曰:“未也。
”“不學禮,無以立。
”鯉退而學禮。
聞斯二者。
’陳亢退而喜曰:‘問一得三:聞《詩》,聞禮,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。
’”孔子對兒子孔鯉的教育是讓他學《詩》、學禮,後來孔鯉的兒子子思及其繼承者孟子把儒學發揚光大,正是“詩禮傳家”的體現。
餘慶,指留給子孫後輩的德澤,《周易&bull坤》“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”。
下聯化自唐韓愈的《送石處士赴河陽幕》:“長把種樹書,人雲避世士。
忽騎将軍馬,自号報恩子。
風雲入壯懷,泉石别幽耳。
钜鹿師欲老,常山險猶恃。
豈惟彼相憂?固是吾徒恥。
去去事方急,酒行可以起。
”平仄上,上聯是仄平平仄平平仄,下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結構:主語“百年詩禮”“萬裡風雲”都是定中結構,謂語“延餘慶”“入壯懷”都是動賓結構。
對仗比較工整。
⑧莫辨名倫,死矣野哉悲季路;不由徑窦,生乎愚也有高柴:上聯典故出自《論語&bull子路》:“子路曰:‘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将奚先?’子曰:‘必也,正名乎!’子路曰:‘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’子曰:‘野哉,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蓋阙如也。
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
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
君子于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!’”名倫,名分倫常。
季路就是子路,魯國人,孔子的弟子,小孔子九歲。
子路就是不辨名倫方死在衛國的。
子路在衛國為官時,孔子來到衛國,子路問他如果衛君請他執政,他将首先做什麼。
當時衛國正處于内部紛争之時,衛靈公在位時,寵幸南子;太子蒯聩想除掉南子,結果被衛靈公趕出衛國;衛靈公死後,南子讓蒯聩的兒子辄繼承君位,就是當下的衛出公;而蒯聩則想趁機奪回權利。
這樣,衛出公對于蒯聩來說,是君上,也是兒子。
因此,孔子的回答是“必也,正名乎”。
子路不懂,所以嘲笑孔子“迂腐”,孔子批評他“野哉,由也”。
君臣、父子關系正是古代最為重要的名倫關系,“名不正,則言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