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 微

關燈


    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,指言蓋降。

    蓋放諸船,同時發火。

    時風盛猛,悉延燒岸上營落。

    頃之,煙炎張天,人馬燒溺死者甚衆,軍遂敗退,還保南郡。

    ”赤壁之戰的形勢是曹操兵力衆多,孫劉聯軍兵力寡少。

    故而黃蓋假意投降,帶着幾十艘快艇,裡面裝着灌滿膏油的柴火,沖到曹營之中。

    這時曹操軍士皆在觀望等待黃蓋投降,黃蓋命同時點起火來,登時把曹營燒了一個赤焰張天。

    曹操在赤壁大敗,孫劉聯軍得以獲勝,黃蓋功勞甚大。

    白登危,出自《史記&bull韓信盧绾列傳》:“七年冬……匈奴常敗走,漢乘勝追北,聞冒頓居代(上)谷,高皇帝居晉陽,使人視冒頓,還報曰‘可擊’。

    上遂至平城。

    上出白登,匈奴騎圍上,上乃使人厚遺阏氏。

    阏氏乃說冒頓曰:‘今得漢地,猶不能居;且兩主不相戹。

    ’居七日,胡騎稍引去。

    時天大霧,漢使人往來,胡不覺。

    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:‘胡者全兵,請令強弩傅兩矢外向,徐行出圍。

    ’入平城,漢救兵亦到,胡騎遂解去。

    漢亦罷兵歸。

    ”西漢初年,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。

    後來,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,向冒頓單于的阏氏行賄,才得脫險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平平仄仄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捷,《廣韻》“疾葉切”,入聲;白,《廣韻》“傍陌切”,也是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句子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 ⑧太白書堂,瀑泉垂地三千丈;孔明祀廟,老柏參天四十圍:太白書堂,在香爐峰下,相傳李白為避安史之亂曾在此讀書;太白,唐代詩人李白之字。

    瀑泉垂地三千丈,典出唐李白《望廬山瀑布》“日照香爐生紫煙,遙看瀑布挂前川。

    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”。

    孔明祀廟,指武侯祠,紀念諸葛亮的祠堂;孔明,三國名臣諸葛亮的字。

    老柏參天四十圍,典出唐杜甫《古柏行》“孔明廟前有老柏,柯如青銅根如石。

    霜皮溜雨四十圍,黛色參天二千尺”。

    圍,是古代常用的量詞,計量圓周的單位,古人把用兩手拇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或兩臂合攏的長度叫作“圍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為仄仄平平,仄平平仄平平仄;下聯為仄平仄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    白,《廣韻》“傍陌切”,入聲;十,《廣韻》“是執切”,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句都是主謂結構。

    “太白書堂”“孔明祀廟”相對,都是定中結構,表處所。

    “瀑泉垂地三千丈”“老柏參天四十圍”相對,都是主謂結構;“三千丈”“四十圍”是數量短語,陳述主語“瀑泉垂地”“老柏參天”的數量值。

    這副對聯存在瑕疵:“三千丈”是陳述“瀑泉垂地”之距離、高度;“四十圍”則是陳述老柏的樹幹的粗細,并不是“老柏參天”的高度。

    所以杜甫的原文是“霜皮溜雨四十圍,黛色參天二千尺”,“四十圍”與“二千尺”相對,“二千尺”才是陳述“參天”的高度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賢和聖相對,是和非相對。

     領悟深奧之理和參透微妙之處相對。

     魚書和雁字相對,茅屋和柴門相對。

     雄雞報曉,野雞朝飛。

     紅花凋謝與綠葉繁茂相對。

     舉起酒杯邀請明月共飲,騎着馬兒踏過落花歸來。

     黃蓋火燒連營的計策能成就赤壁大捷,陳平賄賂阏氏的奇謀能解決白登之圍。

     太白書堂,瀑布飛流直下有三千丈那麼高;武侯祠堂,古柏高聳入雲有四十圍那麼粗。

     其二 戈對甲,幄對帏①。

     蕩蕩對巍巍②。

     嚴灘對邵圃,靖菊對夷薇③。

     占鴻漸,蔔鳳飛④。

     虎榜對龍旂⑤。

     心中羅錦繡,口内吐珠玑⑥。

     寬宏豁達高皇量,叱咤喑啞霸王威⑦。

     滅項興劉,狡兔盡時走狗死;連吳抗魏,貔貅屯處卧龍歸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戈對甲,幄(wò)對帏:戈,古代的一種長柄進攻兵器;甲,铠甲,是古代的防禦兵器。

    幄,篷帳;帏,帳子、幔幕。

    “幄”“帏”語義相類,經常連用,比如“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裡之外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戈”“帏”是平聲,“甲”“幄”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組都是名詞。

     ②蕩蕩對巍巍:蕩蕩,廣大的樣子,《論語&bull泰伯》“蕩蕩乎民無能名焉”,何晏《集解》引包鹹曰“蕩蕩,廣遠之稱”。

    巍巍,高大的樣子,《論語&bull泰伯》“巍巍乎!舜、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與焉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蕩蕩”是仄聲,“巍巍”是平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“蕩蕩”與“巍巍”都是形容詞重疊語。

     ③嚴灘對邵圃,靖菊對夷薇:嚴灘,就是嚴陵濑,相傳為東漢嚴光隐居垂釣處,《後漢書&bull嚴光傳》載:“嚴光字子陵,一名遵,會稽餘姚人也。

    少有高名,與光武同遊學。

    及光武即位,乃變名姓,隐身不見。

    帝思其賢,乃令以物色訪之。

    後齊國上言:‘有一男子,披羊裘釣澤中。

    ’帝疑其光,乃備安車玄,遣使聘之。

    三反而後至。

    ……除為谏議大夫,不屈,乃耕于富春山,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濑焉。

    ”嚴陵年輕時候和漢光武帝劉秀一同遊學。

    劉秀做了皇帝之後,嚴陵隐居起來,被光武帝找了出來,他不肯做官,隐居在富春山。

    後人稱他居遊之地為嚴陵山、嚴陵濑、嚴陵釣台等。

    唐劉長卿《京口懷洛陽舊居兼寄廣陵二三知己》有“嚴陵七裡灘,攜手同所适”,故又有“嚴灘”之稱。

    邵圃,出自《史記&bull蕭相國世家》:“漢十一年,陳豨反,高祖自将,至邯鄲。

    ……上已聞淮陰侯誅,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,益封五千戶,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。

    諸君皆賀,召平獨吊。

    召平者,故秦東陵侯。

    秦破,為布衣,貧,種瓜于長安城東,瓜美,故世俗謂之‘東陵瓜’,從召平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