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 江
關燈
小
中
大
”是一個後起字,《廣韻》無“擱”,《中華大字典》也說它是“閣”的俗字,“閣”《廣韻》“古落切”,是入聲字。
“意懶”是仄仄,“心降”是平平。
“降”此處讀xiáng,降服的意思,故讀平聲。
語法上,“停針”“擱筆”都是動賓結構,“意懶”“心降”都是主謂結構。
④燈閃閃,月幢幢(chuáng):幢幢,形容影子搖晃。
平仄上,“燈閃閃”是平仄仄,“月幢幢”是仄平平。
語法上,兩句皆是主謂結構,謂語部分是形容性疊語,陳述主語之光影狀态。
⑤攬辔(pèi)對飛艭(shuāng):攬辔,挽住馬缰繩的意思,三國魏曹植《贈白馬王彪》有“欲還絕無蹊,攬辔止踟蹰”的句子。
艭,今本或作“舡”“艎”“艙”,還有作“艘”的。
根據平水韻中“江”韻的情況看,當以“艭”為是。
艭,古代一種船的名稱。
平仄上,“攬辔”是仄仄,“飛艭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兩個短語都是動賓結構。
飛艭,可以理解為定中結構,表示開得很快的船;也可以理解為動賓結構,“飛”是使動用法,意思是把船開得飛快。
此當從後者,以與“攬辔”相對。
⑥柳堤馳駿馬,花苑吠村尨:尨,今有lóng、máng、páng等多個讀音,這裡讀máng,表示多毛狗的意思,《詩經&bull召南&bull野有死麕》有“無使尨也吠”,下聯當化用了此句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“柳堤”“花苑”兩個定中結構表示處所;“馳”“吠”是兩個謂語動詞,“駿馬”“村尨”是“馳”“吠”動作的發出者,充當施事賓語。
施事在動詞之後這種結構在古詩文裡很常見,比如唐王維《山居秋暝》的“竹喧歸浣女,蓮動下漁舟”,唐杜甫《絕句》二首的“泥融飛燕子,沙暖睡鴛鴦”,都是這種類型。
這種結構使得句式新穎别緻,也能達到韻律和諧的效果。
⑦酒暈(yùn)微酡(tuó)瓊杏頰,香塵淺印玉蓮雙:酒暈,指飲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,古詩文中常見,如宋趙師俠《酹江月&bull題趙文炳枕屏》“酒暈紅生臉”,宋毛滂《玉樓春&bull紅梅》“酒暈臉霞春暗度”等等,都是形容喝了酒之後,臉若桃花的容色。
酡,形容人喝醉酒之後臉色發紅的狀态,使動用法,使瓊杏頰酡,與下聯的動詞“印”相應。
瓊,美玉名。
杏頰,常用來形容女子的面頰。
香塵,芳香之塵,因女子之步履而起。
玉蓮,本義指白色的蓮花,此處形容女子潔白的雙腳。
雙,古寫作“雙”,琅環閣本作“”,但與此句意不合,所以仍取今本之“雙”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其中“頰”《廣韻》作“古協切”,入聲字。
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句。
⑧詩寫丹楓,韓女幽懷流禦水;淚彈斑竹,舜妃遺憾積湘江:上聯用的典故和“一東”中“拾翠對題紅”的“題紅”類似,出自劉斧《青瑣高議》。
說的是書生于祐在禦溝中拾得一片落葉,上有“流水何太急,深宮盡日閑。
殷勤謝紅葉,好去到人間”四句題詩。
于祐也取紅葉題詩“曾聞葉上題紅怨,葉上題詩贈阿誰”,置于禦溝上流,流入宮中。
後來于祐娶得宮中遣散出來的宮女韓氏為妻,正是當年題紅葉詩的女子。
丹楓,經霜泛紅的楓葉,唐李商隐《訪秋》有“殷勤報秋意,隻是有丹楓”的句子。
下聯說的是舜的兩位妃子的故事。
據晉張華《博物志》載:“堯之二女,舜之二妃,曰湘夫人。
舜崩,二妃啼,以涕揮竹,竹盡斑。
”南朝任昉《述異記》亦載:“湘水去岸三十裡許,有相思宮、望帝台。
昔舜南巡,而葬于蒼梧之野,堯之二女娥皇、女英,追之不及,相與恸哭,淚下沾竹,竹文上為之斑斑然。
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,後來舜死之後,他們傷心痛哭,眼淚滴在竹子上,形成了淚痕斑斑,後人謂之斑竹。
傳說娥皇、女英是投湘江之水而死,故二女亦叫湘妃,斑竹也叫湘妃竹。
遺憾,琅環本作“遺恨”,皆可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平平,平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仄平平仄,仄平平仄仄平平。
竹,《廣韻》“張六切”,入聲;積,《廣韻》“資昔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由兩個主謂結構組成:“詩寫丹楓”對“淚彈斑竹”,“韓女幽懷流禦水”對“舜妃遺憾積湘江”。
四個句子的賓語“丹楓”“斑竹”“禦水”“湘江”皆表動作的處所。
對仗工整。
【譯文】 容顔和面貌相對,相貌和臉龐相對。
步辇和徒杠相對。
停針和擱筆相對,意懶和心服相對。
燈光閃爍,月影搖晃。
挽住馬缰和飛速行船相對。
駿馬在柳堤上馳騁,村狗在花園裡吠鳴。
飲酒使得面頰生出了淡淡紅暈,如美玉一般;香塵印着女子走過的淺淺足迹,像朵朵蓮花。
把詩句題寫在紅色的楓葉上,韓氏的幽怨情懷随着禦水流到了宮牆之外;讓淚水傾灑在竹上形成斑點,湘妃的喪夫之恨累積成滔滔湘江長流不息。
“意懶”是仄仄,“心降”是平平。
“降”此處讀xiáng,降服的意思,故讀平聲。
語法上,“停針”“擱筆”都是動賓結構,“意懶”“心降”都是主謂結構。
④燈閃閃,月幢幢(chuáng):幢幢,形容影子搖晃。
平仄上,“燈閃閃”是平仄仄,“月幢幢”是仄平平。
語法上,兩句皆是主謂結構,謂語部分是形容性疊語,陳述主語之光影狀态。
⑤攬辔(pèi)對飛艭(shuāng):攬辔,挽住馬缰繩的意思,三國魏曹植《贈白馬王彪》有“欲還絕無蹊,攬辔止踟蹰”的句子。
艭,今本或作“舡”“艎”“艙”,還有作“艘”的。
根據平水韻中“江”韻的情況看,當以“艭”為是。
艭,古代一種船的名稱。
平仄上,“攬辔”是仄仄,“飛艭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兩個短語都是動賓結構。
飛艭,可以理解為定中結構,表示開得很快的船;也可以理解為動賓結構,“飛”是使動用法,意思是把船開得飛快。
此當從後者,以與“攬辔”相對。
⑥柳堤馳駿馬,花苑吠村尨:尨,今有lóng、máng、páng等多個讀音,這裡讀máng,表示多毛狗的意思,《詩經&bull召南&bull野有死麕》有“無使尨也吠”,下聯當化用了此句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仄仄平平。
語法上,“柳堤”“花苑”兩個定中結構表示處所;“馳”“吠”是兩個謂語動詞,“駿馬”“村尨”是“馳”“吠”動作的發出者,充當施事賓語。
施事在動詞之後這種結構在古詩文裡很常見,比如唐王維《山居秋暝》的“竹喧歸浣女,蓮動下漁舟”,唐杜甫《絕句》二首的“泥融飛燕子,沙暖睡鴛鴦”,都是這種類型。
這種結構使得句式新穎别緻,也能達到韻律和諧的效果。
⑦酒暈(yùn)微酡(tuó)瓊杏頰,香塵淺印玉蓮雙:酒暈,指飲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,古詩文中常見,如宋趙師俠《酹江月&bull題趙文炳枕屏》“酒暈紅生臉”,宋毛滂《玉樓春&bull紅梅》“酒暈臉霞春暗度”等等,都是形容喝了酒之後,臉若桃花的容色。
酡,形容人喝醉酒之後臉色發紅的狀态,使動用法,使瓊杏頰酡,與下聯的動詞“印”相應。
瓊,美玉名。
杏頰,常用來形容女子的面頰。
香塵,芳香之塵,因女子之步履而起。
玉蓮,本義指白色的蓮花,此處形容女子潔白的雙腳。
雙,古寫作“雙”,琅環閣本作“”,但與此句意不合,所以仍取今本之“雙”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其中“頰”《廣韻》作“古協切”,入聲字。
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主謂句。
⑧詩寫丹楓,韓女幽懷流禦水;淚彈斑竹,舜妃遺憾積湘江:上聯用的典故和“一東”中“拾翠對題紅”的“題紅”類似,出自劉斧《青瑣高議》。
說的是書生于祐在禦溝中拾得一片落葉,上有“流水何太急,深宮盡日閑。
殷勤謝紅葉,好去到人間”四句題詩。
于祐也取紅葉題詩“曾聞葉上題紅怨,葉上題詩贈阿誰”,置于禦溝上流,流入宮中。
後來于祐娶得宮中遣散出來的宮女韓氏為妻,正是當年題紅葉詩的女子。
丹楓,經霜泛紅的楓葉,唐李商隐《訪秋》有“殷勤報秋意,隻是有丹楓”的句子。
下聯說的是舜的兩位妃子的故事。
據晉張華《博物志》載:“堯之二女,舜之二妃,曰湘夫人。
舜崩,二妃啼,以涕揮竹,竹盡斑。
”南朝任昉《述異記》亦載:“湘水去岸三十裡許,有相思宮、望帝台。
昔舜南巡,而葬于蒼梧之野,堯之二女娥皇、女英,追之不及,相與恸哭,淚下沾竹,竹文上為之斑斑然。
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,後來舜死之後,他們傷心痛哭,眼淚滴在竹子上,形成了淚痕斑斑,後人謂之斑竹。
傳說娥皇、女英是投湘江之水而死,故二女亦叫湘妃,斑竹也叫湘妃竹。
遺憾,琅環本作“遺恨”,皆可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平平,平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仄平平仄,仄平平仄仄平平。
竹,《廣韻》“張六切”,入聲;積,《廣韻》“資昔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上下聯都是由兩個主謂結構組成:“詩寫丹楓”對“淚彈斑竹”,“韓女幽懷流禦水”對“舜妃遺憾積湘江”。
四個句子的賓語“丹楓”“斑竹”“禦水”“湘江”皆表動作的處所。
對仗工整。
【譯文】 容顔和面貌相對,相貌和臉龐相對。
步辇和徒杠相對。
停針和擱筆相對,意懶和心服相對。
燈光閃爍,月影搖晃。
挽住馬缰和飛速行船相對。
駿馬在柳堤上馳騁,村狗在花園裡吠鳴。
飲酒使得面頰生出了淡淡紅暈,如美玉一般;香塵印着女子走過的淺淺足迹,像朵朵蓮花。
把詩句題寫在紅色的楓葉上,韓氏的幽怨情懷随着禦水流到了宮牆之外;讓淚水傾灑在竹上形成斑點,湘妃的喪夫之恨累積成滔滔湘江長流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