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 江

關燈
龍年間的事情,根據《舊唐書&bull張仁願傳》的記載,“(神龍)三年,突厥入寇”,張仁願請求在河北建築三座受降城,“首尾相應,以絕其南寇之路”。

    當時太子少師唐休璟反對這種做法,認為“兩漢已來,皆北守黃河,今于寇境築城,恐勞人費功,終為賊虜所有”。

    張仁願堅持請求,中宗最終同意了他的建議。

    張仁願“留年滿鎮兵以助其功。

    時鹹陽兵二百餘人逃歸,仁願盡擒之,一時斬于城下,軍中股慄,役者盡力,六旬而三城俱就”。

    三城“以拂雲祠為中城,與東、西兩城相去各四百餘裡,皆據津濟,遙相應接,北拓地三百餘裡,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。

    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,朔方無複寇掠,減鎮兵數萬人”。

    不但防止了突厥的入侵,而且大大減少了鎮守軍隊的數量。

    三座受降城的築建使得後突厥汗國的國力大為削弱,最後被唐朝與回纥聯合攻滅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平仄仄平平仄,下聯是平仄平平仄仄平。

    國,《廣韻》“古或切”,入聲;伏,《廣韻》“房六切”,入聲;敵,《廣韻》“徒曆切”,也是入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皆包含兩個動詞性結構,表承接關系:“四收列國”“三築高城”為狀中結構;“群王伏”“衆敵降”為主謂結構,是第一個動詞結構所引發的事件。

     ⑧跨鳳登台,潇灑仙姬秦弄玉;斬蛇當道,英雄天子漢劉邦:上聯跟“一東”中的“鳳翔台上,紫箫吹斷美人風”出自同一個典故,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兒,故謂之“秦弄玉”。

    她随着自己的丈夫蕭史在鳳台上吹箫,後來騎着鳳凰飛走,故謂之“跨鳳登台”。

    下聯用的是漢高祖劉邦未興時斬白蛇的故事。

    《史記&bull高祖本紀》載:“高祖被酒,夜徑澤中,令一人行前。

    行前者還報曰:‘前有大蛇當徑,願還。

    ’高祖醉,曰:‘壯士行,何畏!’乃前,拔劍擊斬蛇。

    蛇遂分為兩,徑開。

    行數裡,醉,因卧。

    後人來至蛇所,有一老妪夜哭。

    人問何哭,妪曰:‘人殺吾子,故哭之。

    ’人曰:‘妪子何為見殺?’妪曰:‘吾子,白帝子也,化為蛇,當道,今為赤帝子斬之,故哭。

    ’人乃以妪為不誠,欲告之,妪因忽不見。

    後人至,高祖覺。

    後人告高祖,高祖乃心獨喜,自負。

    諸從者日益畏之。

    ”漢高祖劉邦在起兵之前,喝醉之後殺了一條擋在路上的蛇。

    一個老婦人哭訴說,這條被殺死的蛇是她兒子,是白帝的兒子,現在被赤帝的兒子給殺了。

    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平平,平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仄平平仄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    語法上,上下聯皆是主謂結構,表判斷:跨鳳登台者,潇灑仙姬秦弄玉也;斬蛇當道者,英雄天子漢劉邦。

    “跨鳳登台”“斬蛇當道”都是兩個動賓結構連用;“潇灑仙姬秦弄玉”和“英雄天子漢劉邦”是兩個複指結構,此“潇灑仙姬”即“秦弄玉”,“英雄天子”即“漢劉邦”。

     【譯文】 奇和偶相對,單和雙相對。

     大海和長江相對。

     金盤和玉杯相對,寶燭和銀盞相對。

     朱紅的欄杆,碧綠的紗窗。

     跳舞的曲子和唱歌的調子相對。

     光武中興馬武功勳卓著,敢于勸谏龍逄忠心可表。

     北宋曹彬收服南唐、後蜀、南漢、北漢四國後,衆王從此甘心降服;唐朝張仁願築造了中、東、西三座受降城之後,敵人不敢再來犯邊。

     潇灑秦弄玉在鳳台上吹箫,最後跨上鳳凰登仙而去;英雄劉邦殺死擋路的白蛇,建立漢朝成為一代天子。

     其二 顔對貌,像對龐①。

     步辇對徒杠②。

     停針對擱筆,意懶對心降③。

     燈閃閃,月幢幢④。

     攬辔對飛艭⑤。

     柳堤馳駿馬,花苑吠村尨⑥。

     酒暈微酡瓊杏頰,香塵淺印玉蓮雙⑦。

     詩寫丹楓,韓女幽懷流禦水;淚彈斑竹,舜妃遺憾積湘江⑧。

     【注釋】 ①顔對貌,像對龐:像,形象、相貌的意思,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第四折“外像兒風流,青春年少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顔”“龐”都是平聲,“貌”“像”都是仄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都是名詞相對。

     ②步辇對徒杠:步辇,是古代一種用人擡的代步工具,類似轎子。

    徒杠,是可供徒步行走的小橋,《孟子&bull離婁下》“歲十一月,徒杠成;十二月,輿梁成,民未病涉也”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步辇”是仄仄,“徒杠”是平平。

    杠,《廣韻》“古雙切”,平聲,非讀如今天“單杠”之“杠”的去聲。

    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
     ③停針對擱筆,意懶對心降:停針,常用來描寫古代女性懷念遠人時的神情動作,比如唐朱绛《春女怨》“欲知無限傷春意,盡在停針不語時”,宋陳師道《菩薩蠻&bull七夕》“想得兩眉颦,停針憶遠人”。

    擱筆,放下筆,古代讀書人常用來表示在更高明的創作面前甘拜下風,比如董其昌《畫禅室随筆》卷三的“太白擱筆于崔颢”,崔颢的《黃鶴樓》寫得太好,李白贊道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題詩在上頭”,為之擱筆。

    意懶,心情怠倦,這個詞經常和“心灰”“心慵”組合在一起,形容意志懈怠、消沉。

    平仄上,“停針”是平平,“擱筆”是仄仄。

    “擱筆”的“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