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 東
關燈
小
中
大
正相望”。
河,銀河,亦作“河漢”“天河”。
民間傳說中,織女是天帝的孫女,她偷偷下凡到人間,嫁給牛郎為妻,并為他生兒育女。
天帝震怒,将織女抓回天宮。
牛郎帶着孩子在後面追趕,王母娘娘用金钗在兩人之間劃出一條銀河,将二人分開。
喜鵲有感于二人的愛情,用身體搭建成一座鵲橋,讓二人相會。
天帝無奈,允許二人每年七月初七日可以相會一次。
參商,指的是參星和商星,參星在西,商星在東,二星彼此不相見。
出自《左傳&bull昭公元年》:“昔高辛氏有二子,伯曰阏伯,季曰實沈,居于曠林,不相能也,日尋幹戈,以相征讨。
後帝不臧,遷阏伯于商丘,主辰。
商人是因,故辰為商星。
遷實沈于大夏,主參,唐人是因,以服事夏、商。
”這是一個神話傳說,高辛氏有兩個兒子,大的叫阏伯,小的叫實沈,兩個人關系不和睦,老是互相征讨。
天帝就把大兒子遷到了商丘,主祀辰星,就是商星;小兒子遷到了大夏,主祀參星。
後用于比喻兄弟不睦;也用來比喻親友分隔兩地,不得相見,如唐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有“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”的名句。
曜,泛指日月星辰,此與“星”相對,“兩曜”當亦特指兩星,與“二星”對文互訓。
鬥,指北鬥星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,其中“牛”“參”皆為平聲,“二”“兩”皆是仄聲。
古詩對仗,每句的第一字或第三字(還有七言的第五字)平仄或可從寬,古有“一三五不論,二四六分明”的口訣,這樣作詩,不至于被平仄拘束得過于死闆。
此第一、三字平仄相同,不失對。
語法上,上下聯皆由名詞性詞語連綴而成,表示牛郎、織女位于銀河之左右、參商二星身處北鬥之西東的含義,結構上對仗非常工穩。
⑧十月塞邊,飒飒寒霜驚戍旅;三冬江上,漫漫朔雪冷漁翁:十月,夏曆的十月是冬季的第一月,天氣寒冷,邊塞尤其如此。
飒飒,象聲詞,一般形容風的聲音,如《楚辭&bull九歌&bull山鬼》有“風飒飒兮木蕭蕭,思公子兮徒離憂”,此處當為形容冬季寒霜挂于樹枝被風吹動所發出的聲音。
驚,心理動詞的使動用法。
戍旅,指守衛邊境的将士。
三冬,冬季三月,就是冬季的意思。
漫漫,形容遍布廣大的樣子。
朔,北方,古人常用“朔漠”指北方的沙漠,“朔氣”指北方的寒氣,“朔雪”則指北方極寒的大雪。
冷,形容詞的使動用法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仄平,仄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平仄,仄仄仄仄仄平平。
有失律之處。
十,《廣韻》“是執切”,入聲。
按照格律原則,上下聯下半句的第二字都是仄聲,失對;下聯下半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都是仄聲,失替。
語法上,上下聯皆為狀中結構,“十月塞邊”“三冬江上”屬于狀語,表處所;中心語“飒飒寒霜驚戍旅”“漫漫朔雪冷漁翁”是主謂結構:主語“飒飒寒霜”“漫漫朔雪”是定中結構;謂語部分“驚戍旅”“冷漁翁”都是動賓結構;“驚”“冷”本不帶賓語,但因為已經用于使動,故而帶上了“戍旅”“漁翁”兩個賓語,使戍旅驚,使漁翁冷。
此聯結構上對仗十分工整。
【譯文】 天和地相對,雨和風相對。
廣闊的陸地和高遠的天空相對。
山花和海樹相對,紅日和蒼天相對。
雷聲隐隐,霧氣迷蒙。
日照之下與天空之中相對。
風高雲散,秋月更顯明亮;雨過天晴,晚霞更覺紅豔。
牛郎星和織女星位居銀河一左一右,兩兩相望;參星和商星處在北鬥星之一西一東,兩不相見。
夏曆十月的邊塞,風吹寒霜飒飒作響,使得戍守邊疆的将士們都驚覺起來;寒冬臘月的江邊,北方大雪漫漫無邊,讓垂竿釣魚的老翁也感到寒冷不已。
其二 江對漢,綠對紅①。
雨伯對雷公②。
煙樓對雪洞,月殿對天宮③。
雲叆叇,日曈矇④。
蠟屐對漁篷⑤。
過天星似箭,吐魄月如弓⑥。
驿旅客逢梅子雨,池亭人挹藕花風⑦。
茅店村前,皓月墜林雞唱韻;闆橋路上,青霜鎖道馬行蹤⑧。
【注釋】 ①江對漢,綠對紅:古代“江”指長江,“漢”指漢水,皆為水名;“綠”“紅”皆是顔色詞,古代詩詞中二者經常相對,如“綠肥紅瘦”等。
平仄上,“江”“紅”皆為平聲,“漢”“綠”皆為仄聲。
語法上,兩組四個詞語都是名詞。
②雨伯對雷公:“雨伯”指司雨之神,亦名“雨師”。
“雷公”指神話中管打雷的神,漢王充《論衡&bull雷虛》對此神的形态進行了描寫,“又圖一人,若力士之容,謂之雷公,使之左手引連鼓,右手推(椎)之,若擊之狀”。
“雨伯/雨師”“雷公”等皆是古代掌管氣象的神,古人常常并提,《楚辭&bull遠遊》“左雨師使徑侍兮,右雷公以為衛”。
平仄上,“雨伯”是仄仄,“雷公”是平平。
伯,《廣韻》“博陌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③煙樓對雪洞,月殿對天宮:煙樓,指聳立于煙雲中的高樓,如唐李峤《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》“石磴平黃陸,煙樓半紫虛”。
雪洞,被雪封住的山洞,也用來比喻華美潔淨的居室。
月殿,指月宮,為嫦娥所
河,銀河,亦作“河漢”“天河”。
民間傳說中,織女是天帝的孫女,她偷偷下凡到人間,嫁給牛郎為妻,并為他生兒育女。
天帝震怒,将織女抓回天宮。
牛郎帶着孩子在後面追趕,王母娘娘用金钗在兩人之間劃出一條銀河,将二人分開。
喜鵲有感于二人的愛情,用身體搭建成一座鵲橋,讓二人相會。
天帝無奈,允許二人每年七月初七日可以相會一次。
參商,指的是參星和商星,參星在西,商星在東,二星彼此不相見。
出自《左傳&bull昭公元年》:“昔高辛氏有二子,伯曰阏伯,季曰實沈,居于曠林,不相能也,日尋幹戈,以相征讨。
後帝不臧,遷阏伯于商丘,主辰。
商人是因,故辰為商星。
遷實沈于大夏,主參,唐人是因,以服事夏、商。
”這是一個神話傳說,高辛氏有兩個兒子,大的叫阏伯,小的叫實沈,兩個人關系不和睦,老是互相征讨。
天帝就把大兒子遷到了商丘,主祀辰星,就是商星;小兒子遷到了大夏,主祀參星。
後用于比喻兄弟不睦;也用來比喻親友分隔兩地,不得相見,如唐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有“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”的名句。
曜,泛指日月星辰,此與“星”相對,“兩曜”當亦特指兩星,與“二星”對文互訓。
鬥,指北鬥星。
平仄上,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仄,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,其中“牛”“參”皆為平聲,“二”“兩”皆是仄聲。
古詩對仗,每句的第一字或第三字(還有七言的第五字)平仄或可從寬,古有“一三五不論,二四六分明”的口訣,這樣作詩,不至于被平仄拘束得過于死闆。
此第一、三字平仄相同,不失對。
語法上,上下聯皆由名詞性詞語連綴而成,表示牛郎、織女位于銀河之左右、參商二星身處北鬥之西東的含義,結構上對仗非常工穩。
⑧十月塞邊,飒飒寒霜驚戍旅;三冬江上,漫漫朔雪冷漁翁:十月,夏曆的十月是冬季的第一月,天氣寒冷,邊塞尤其如此。
飒飒,象聲詞,一般形容風的聲音,如《楚辭&bull九歌&bull山鬼》有“風飒飒兮木蕭蕭,思公子兮徒離憂”,此處當為形容冬季寒霜挂于樹枝被風吹動所發出的聲音。
驚,心理動詞的使動用法。
戍旅,指守衛邊境的将士。
三冬,冬季三月,就是冬季的意思。
漫漫,形容遍布廣大的樣子。
朔,北方,古人常用“朔漠”指北方的沙漠,“朔氣”指北方的寒氣,“朔雪”則指北方極寒的大雪。
冷,形容詞的使動用法。
平仄上,上聯是仄仄仄平,仄仄平平平仄仄;下聯是平平平仄,仄仄仄仄仄平平。
有失律之處。
十,《廣韻》“是執切”,入聲。
按照格律原則,上下聯下半句的第二字都是仄聲,失對;下聯下半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都是仄聲,失替。
語法上,上下聯皆為狀中結構,“十月塞邊”“三冬江上”屬于狀語,表處所;中心語“飒飒寒霜驚戍旅”“漫漫朔雪冷漁翁”是主謂結構:主語“飒飒寒霜”“漫漫朔雪”是定中結構;謂語部分“驚戍旅”“冷漁翁”都是動賓結構;“驚”“冷”本不帶賓語,但因為已經用于使動,故而帶上了“戍旅”“漁翁”兩個賓語,使戍旅驚,使漁翁冷。
此聯結構上對仗十分工整。
【譯文】 天和地相對,雨和風相對。
廣闊的陸地和高遠的天空相對。
山花和海樹相對,紅日和蒼天相對。
雷聲隐隐,霧氣迷蒙。
日照之下與天空之中相對。
風高雲散,秋月更顯明亮;雨過天晴,晚霞更覺紅豔。
牛郎星和織女星位居銀河一左一右,兩兩相望;參星和商星處在北鬥星之一西一東,兩不相見。
夏曆十月的邊塞,風吹寒霜飒飒作響,使得戍守邊疆的将士們都驚覺起來;寒冬臘月的江邊,北方大雪漫漫無邊,讓垂竿釣魚的老翁也感到寒冷不已。
其二 江對漢,綠對紅①。
雨伯對雷公②。
煙樓對雪洞,月殿對天宮③。
雲叆叇,日曈矇④。
蠟屐對漁篷⑤。
過天星似箭,吐魄月如弓⑥。
驿旅客逢梅子雨,池亭人挹藕花風⑦。
茅店村前,皓月墜林雞唱韻;闆橋路上,青霜鎖道馬行蹤⑧。
【注釋】 ①江對漢,綠對紅:古代“江”指長江,“漢”指漢水,皆為水名;“綠”“紅”皆是顔色詞,古代詩詞中二者經常相對,如“綠肥紅瘦”等。
平仄上,“江”“紅”皆為平聲,“漢”“綠”皆為仄聲。
語法上,兩組四個詞語都是名詞。
②雨伯對雷公:“雨伯”指司雨之神,亦名“雨師”。
“雷公”指神話中管打雷的神,漢王充《論衡&bull雷虛》對此神的形态進行了描寫,“又圖一人,若力士之容,謂之雷公,使之左手引連鼓,右手推(椎)之,若擊之狀”。
“雨伯/雨師”“雷公”等皆是古代掌管氣象的神,古人常常并提,《楚辭&bull遠遊》“左雨師使徑侍兮,右雷公以為衛”。
平仄上,“雨伯”是仄仄,“雷公”是平平。
伯,《廣韻》“博陌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③煙樓對雪洞,月殿對天宮:煙樓,指聳立于煙雲中的高樓,如唐李峤《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》“石磴平黃陸,煙樓半紫虛”。
雪洞,被雪封住的山洞,也用來比喻華美潔淨的居室。
月殿,指月宮,為嫦娥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