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 東
關燈
小
中
大
【題解】
“東”是“平水韻”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。
北宋時官修的《廣韻》本有206韻,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,将206韻合并成107韻;後來平水人王文郁又縮減為106韻,這106韻就被稱為“平水韻”,也叫“詩韻”。
每個韻部包含若幹字,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。
《笠翁對韻》所用的韻即“平水韻”中的平聲部分,其中上卷的“一東”“二冬”“三江”“四支”“五微”“六魚”“七虞”“八齊”“九佳”“十灰”“十一真”“十二文”“十三元”“十四寒”“十五删”十五個韻部屬上平聲,下卷的“一先”“二蕭”“三肴”“四豪”“五歌”“六麻”“七陽”“八庚”“九青”“十蒸”“十一尤”“十二侵”“十三覃”“十四鹽”“十五鹹”十五個韻部屬下平聲。
在宋本《廣韻》中,“東”位于上平聲第一韻部,是“一東”的代表字,也叫“韻目”,作“德紅切”,平聲,東韻。
《笠翁對韻》中用的東韻字有風、空、穹、中、紅、東、翁、公、宮、朦(矇/曚)、篷、弓、蹤、嵩、鴻、熊、烘共17個。
《聲律啟蒙》所用的東韻字有風、空、蟲、弓、東、宮、紅、翁、同、童、窮、銅、通、融、虹等15個。
其中兩書所共用的是風、空、東、宮、弓、紅、翁等7個字,而《聲律啟蒙》中的蟲、同、童、窮、銅、通、融、虹等8個字是《笠翁對韻》沒有用到的,《笠翁對韻》中的穹、中、公、朦(矇/曚)、篷、蹤、嵩、鴻、熊、烘等,則是《聲律啟蒙》所未用到的。
另外,《笠翁對韻》中所用到的“蹤”屬于平水韻中的上平“二冬”。
其一 天對地,雨對風①。
大陸對長空②。
山花對海樹,赤日對蒼穹③。
雷隐隐,霧朦朦④。
日下對天中⑤。
風高秋月白,雨霁晚霞紅⑥。
牛女二星河左右,參商兩曜鬥西東⑦。
十月塞邊,飒飒寒霜驚戍旅;三冬江上,漫漫朔雪冷漁翁⑧。
【注釋】 ①天對地,雨對風:“天”“地”經常作為相對的詞語并提,“天圓地方”“天神地祇”“呼天搶地”等等。
“風”“雨”都是跟氣候有關的名詞,皆是自然景象,二詞在漢語裡經常并提,“風雨同舟”“暴風驟雨”“和風細雨”等等。
從格律上看,“天”與“地”、“雨”與“風”平仄相對。
平仄是格律詩(即近體詩)最重要的格律因素。
寫詩時通過聲調的平仄變化可以達到一種音律上高低間雜、緩急交替的節奏美。
古代漢語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:平即平聲,上、去、入則是仄聲。
現代漢語裡有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去聲:陰平、陽平是平聲,上聲、去聲就是仄聲。
古代的入聲已經轉化到平、上、去三聲中去了。
這就是說,現代漢語裡讀為陰平、陽平的字,有些本應該是屬于仄聲的,這是我們今人讀古詩的時候要留心的。
此句中“天”為平聲,“地”是仄聲,“雨”是仄聲,“風”是平聲,故可稱之平仄相對。
語法上,“天”和“地”、“風”和“雨”皆為事物名稱,亦并相類。
古代嚴格的對仗講究主要有:平仄相對,即平仄相反;語法結構相同,如名稱語對名稱語(名詞對名詞),狀态語對狀态語(如形容詞對形容詞,副詞對副詞等),動作語對動作語(動詞對動詞),數目語對數目語(數詞對數詞),短語和句子的結構也必須相同或相類等等。
②大陸對長空:平仄上,“大陸”為仄仄,“長空”為平平,平仄相對。
語法上,二者皆為定中結構。
③山花對海樹,赤日對蒼穹:赤日,指紅日。
蒼穹,指深青色的天空。
平仄上,“山花”為平平,“海樹”為仄仄;“赤日”是仄仄,“蒼穹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④雷隐隐,霧朦朦:隐隐,象聲詞,形容雷聲,如《後漢書&bull天文志上》“須臾有聲,隐隐如雷”;朦朦,形容模糊不清。
平仄上,“雷隐隐”是平仄仄,“霧朦朦”是仄平平。
語法上,二者皆是主謂結構,一飾其聽覺效果,一形其視覺效果,對仗工整。
⑤日下對天中:平仄上,“日下”是仄仄,“天中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“日下”和“天中”都為方位短語,指空間領域。
⑥風高秋月白,雨霁(jì)晚霞紅:上聯化自宋歐陽修《滄浪亭》“風高月白最宜夜,一片瑩淨鋪瓊田”,下聯化用了唐劉禹錫《秋晚新晴夜月如練有懷樂天》的“雨歇晚霞明,風調夜景清”。
秋月白,出自唐崔道融《江夕》“江心秋月白,起柁信潮行”和唐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“東船西舫悄無言,唯見江心秋月白”。
霁,指雨雪停止,天放晴。
平仄上,“風高秋月白”是平平平仄仄,“雨霁晚霞紅”是仄仄仄平平。
白,《廣韻》“傍陌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“風高”與“秋月白”,“雨霁”與“晚霞紅”,兩個結構都是因果關系:因為風高,使得雲霧散去,秋月愈加清晰潔白;因為雨已停歇,剛經過清洗之後的天空變得更加清澈,晚霞也愈顯嫣紅。
⑦牛女二星河左右,參(shēn)商兩曜(yào)鬥(dǒu)西東:牛女,指的是牛郎星與織女星,如唐元稹《新秋》詩中有“殷勤寄牛女,河漢
北宋時官修的《廣韻》本有206韻,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,将206韻合并成107韻;後來平水人王文郁又縮減為106韻,這106韻就被稱為“平水韻”,也叫“詩韻”。
每個韻部包含若幹字,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。
《笠翁對韻》所用的韻即“平水韻”中的平聲部分,其中上卷的“一東”“二冬”“三江”“四支”“五微”“六魚”“七虞”“八齊”“九佳”“十灰”“十一真”“十二文”“十三元”“十四寒”“十五删”十五個韻部屬上平聲,下卷的“一先”“二蕭”“三肴”“四豪”“五歌”“六麻”“七陽”“八庚”“九青”“十蒸”“十一尤”“十二侵”“十三覃”“十四鹽”“十五鹹”十五個韻部屬下平聲。
在宋本《廣韻》中,“東”位于上平聲第一韻部,是“一東”的代表字,也叫“韻目”,作“德紅切”,平聲,東韻。
《笠翁對韻》中用的東韻字有風、空、穹、中、紅、東、翁、公、宮、朦(矇/曚)、篷、弓、蹤、嵩、鴻、熊、烘共17個。
《聲律啟蒙》所用的東韻字有風、空、蟲、弓、東、宮、紅、翁、同、童、窮、銅、通、融、虹等15個。
其中兩書所共用的是風、空、東、宮、弓、紅、翁等7個字,而《聲律啟蒙》中的蟲、同、童、窮、銅、通、融、虹等8個字是《笠翁對韻》沒有用到的,《笠翁對韻》中的穹、中、公、朦(矇/曚)、篷、蹤、嵩、鴻、熊、烘等,則是《聲律啟蒙》所未用到的。
另外,《笠翁對韻》中所用到的“蹤”屬于平水韻中的上平“二冬”。
其一 天對地,雨對風①。
大陸對長空②。
山花對海樹,赤日對蒼穹③。
雷隐隐,霧朦朦④。
日下對天中⑤。
風高秋月白,雨霁晚霞紅⑥。
牛女二星河左右,參商兩曜鬥西東⑦。
十月塞邊,飒飒寒霜驚戍旅;三冬江上,漫漫朔雪冷漁翁⑧。
【注釋】 ①天對地,雨對風:“天”“地”經常作為相對的詞語并提,“天圓地方”“天神地祇”“呼天搶地”等等。
“風”“雨”都是跟氣候有關的名詞,皆是自然景象,二詞在漢語裡經常并提,“風雨同舟”“暴風驟雨”“和風細雨”等等。
從格律上看,“天”與“地”、“雨”與“風”平仄相對。
平仄是格律詩(即近體詩)最重要的格律因素。
寫詩時通過聲調的平仄變化可以達到一種音律上高低間雜、緩急交替的節奏美。
古代漢語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:平即平聲,上、去、入則是仄聲。
現代漢語裡有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去聲:陰平、陽平是平聲,上聲、去聲就是仄聲。
古代的入聲已經轉化到平、上、去三聲中去了。
這就是說,現代漢語裡讀為陰平、陽平的字,有些本應該是屬于仄聲的,這是我們今人讀古詩的時候要留心的。
此句中“天”為平聲,“地”是仄聲,“雨”是仄聲,“風”是平聲,故可稱之平仄相對。
語法上,“天”和“地”、“風”和“雨”皆為事物名稱,亦并相類。
古代嚴格的對仗講究主要有:平仄相對,即平仄相反;語法結構相同,如名稱語對名稱語(名詞對名詞),狀态語對狀态語(如形容詞對形容詞,副詞對副詞等),動作語對動作語(動詞對動詞),數目語對數目語(數詞對數詞),短語和句子的結構也必須相同或相類等等。
②大陸對長空:平仄上,“大陸”為仄仄,“長空”為平平,平仄相對。
語法上,二者皆為定中結構。
③山花對海樹,赤日對蒼穹:赤日,指紅日。
蒼穹,指深青色的天空。
平仄上,“山花”為平平,“海樹”為仄仄;“赤日”是仄仄,“蒼穹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四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。
④雷隐隐,霧朦朦:隐隐,象聲詞,形容雷聲,如《後漢書&bull天文志上》“須臾有聲,隐隐如雷”;朦朦,形容模糊不清。
平仄上,“雷隐隐”是平仄仄,“霧朦朦”是仄平平。
語法上,二者皆是主謂結構,一飾其聽覺效果,一形其視覺效果,對仗工整。
⑤日下對天中:平仄上,“日下”是仄仄,“天中”是平平。
語法上,“日下”和“天中”都為方位短語,指空間領域。
⑥風高秋月白,雨霁(jì)晚霞紅:上聯化自宋歐陽修《滄浪亭》“風高月白最宜夜,一片瑩淨鋪瓊田”,下聯化用了唐劉禹錫《秋晚新晴夜月如練有懷樂天》的“雨歇晚霞明,風調夜景清”。
秋月白,出自唐崔道融《江夕》“江心秋月白,起柁信潮行”和唐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“東船西舫悄無言,唯見江心秋月白”。
霁,指雨雪停止,天放晴。
平仄上,“風高秋月白”是平平平仄仄,“雨霁晚霞紅”是仄仄仄平平。
白,《廣韻》“傍陌切”,入聲。
語法上,“風高”與“秋月白”,“雨霁”與“晚霞紅”,兩個結構都是因果關系:因為風高,使得雲霧散去,秋月愈加清晰潔白;因為雨已停歇,剛經過清洗之後的天空變得更加清澈,晚霞也愈顯嫣紅。
⑦牛女二星河左右,參(shēn)商兩曜(yào)鬥(dǒu)西東:牛女,指的是牛郎星與織女星,如唐元稹《新秋》詩中有“殷勤寄牛女,河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