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紀第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。
靠近高地,要防備敵,人暗中觀察。
在平地作戰,要在戰場上設置障礙。
遇到曲折隘路,要在隘口外布置軍隊。
[舊注解]此言地之利害,将當預圖預防。
沃,膏腴也。
塞,險固也。
非沃塞,則衆難以聚。
襟江河,憑天塹也。
非上流,則敵易于侵。
林麓多無水,故先宜求之。
洲渚每乏樵,故先宜備之。
近草雖可以布疑,然風起則易焚。
依谷雖可以拒衆,然水發則易漂。
洿下者,水之所聚,警戒之,庶含,其灌。
岡阜者,登之可望,虞度之,庶絕其窺。
平易之地,利于戰,不設險,則何以禦敵而自保?迂隘之途,利于守,不外陳,則何以展布而張威?故為将者,于此等諸地,既當圖其利,尤當防其害也。
135.然猶有一定者。
山圍水繞,不敗之規也。
居高視下,可勝之基也。
絕澗峭峰,必危之方也摹卑濕沮(1)淖(2),喪生之域也。
[注釋](1)沮jù(巨),低濕之地。
(2)淖,見第85條原文注(1)。
[譯文]但是,地形的利害還是有一定規律的。
如山圈水繞,是不敗的規則。
居高臨下,是可勝的基礎。
深溪峭壁,必然是危險的地方。
低濕泥濘,是死亡的處所。
[舊注解]此言地之利害有一定,而非人所為者。
136.蓋彼利則我害,我利則彼害,利害相懸,固難與敵。
然彼利而緻之,則其險可奪。
彼害而促之。
則其衆可殲。
我利而守之,則彼不得逞。
我害而反喝之,則彼亦疑而不敢逼也。
[譯文]地形對敵有利,對我就不利;對我有利,對敵就不利。
如果利害懸殊,固然難于抵當,但是,當地形對敵有利而能設法調走他,敵人的險要就可被我奪取。
當地形對敵不利而能迅速進逼他,敵人的軍隊就可被我殲滅。
當地形對我有利而加以守備,敵人的企圖就不能得逞。
當地形對我不利而反虛張聲勢,敵人就會懷疑而不敢向我逼近了。
[舊注解]此又總言以足上意。
夫利害本不相并,值其害者。
固難與利者為敵,而轉移默奪之機,實存乎人。
緻之者,因彼得地利而弓1去之,也,彼去則為我所得。
促之者,因彼在害地而迫促之也,受促則彼必危,若緩之,甯不生計乎。
守之者,我守其利而不動也,不動則彼無由以逞志。
反喝者,我在害地而反虛張聲勢以喝之,則彼疑其或援至或突出,而不敢逼近也。
若不喝而示之危,甯不使敵來攻乎?故惟緻之,斯利可奪;惟喝之,斯害可脫也,然亦為一時适然者言。
究其極,必如趙充國之遠斥侯,(1)衛青之用張骞,(2)庶不陷于害地,而常得其利,勝敵何有哉! [注釋](1)見第13條“舊注解”注(3)。
(2)漢将衛青出擊匈奴,因張骞熟悉匈奴地方水草情況,就要他引導軍隊,從而使軍隊行動順利。
(見《漢書》卷五十五,《衛青霍去病傳》,卷六十一《張骞李廣利傳》) 137.夫得利者,不可怠其心。
失利者,不可挫其氣。
不怠其心,警師是也。
不挫其氣,激衆是也。
警吾師,則敵不得以乘其隙。
激吾衆,則士知必死,而皆畢力以奮争矣。
[譯文]得到有利地形的,不可松懈鬥志,失去有利地形的,不可挫傷士氣。
不松懈鬥志,就是要軍隊保持警惕性。
不挫傷士氣,就是要激勵士卒。
我軍保持高度警惕,敵人就不能乘我之隙。
激勵士卒,士卒就有必死的決心,而都能竭力奮戰了。
[舊注解]此結言地雖有利害,處之皆當有諧警師者,警戒軍中,不可因得地利而怠忽于守,反為敵乘也,必如程不識夜擊刁鬥。
(1)激衆者,激勵軍中,不可因失地利而懼害挫氣,不能圖出也,必如班超激怒從士。
警(2)與激,勝道無餘蘊矣。
[注釋](1)見第22條“舊注解”注(1)。
(2)見第27條“舊注解”注(1)。
靠近高地,要防備敵,人暗中觀察。
在平地作戰,要在戰場上設置障礙。
遇到曲折隘路,要在隘口外布置軍隊。
[舊注解]此言地之利害,将當預圖預防。
沃,膏腴也。
塞,險固也。
非沃塞,則衆難以聚。
襟江河,憑天塹也。
非上流,則敵易于侵。
林麓多無水,故先宜求之。
洲渚每乏樵,故先宜備之。
近草雖可以布疑,然風起則易焚。
依谷雖可以拒衆,然水發則易漂。
洿下者,水之所聚,警戒之,庶含,其灌。
岡阜者,登之可望,虞度之,庶絕其窺。
平易之地,利于戰,不設險,則何以禦敵而自保?迂隘之途,利于守,不外陳,則何以展布而張威?故為将者,于此等諸地,既當圖其利,尤當防其害也。
135.然猶有一定者。
山圍水繞,不敗之規也。
居高視下,可勝之基也。
絕澗峭峰,必危之方也摹卑濕沮(1)淖(2),喪生之域也。
[注釋](1)沮jù(巨),低濕之地。
(2)淖,見第85條原文注(1)。
[譯文]但是,地形的利害還是有一定規律的。
如山圈水繞,是不敗的規則。
居高臨下,是可勝的基礎。
深溪峭壁,必然是危險的地方。
低濕泥濘,是死亡的處所。
[舊注解]此言地之利害有一定,而非人所為者。
136.蓋彼利則我害,我利則彼害,利害相懸,固難與敵。
然彼利而緻之,則其險可奪。
彼害而促之。
則其衆可殲。
我利而守之,則彼不得逞。
我害而反喝之,則彼亦疑而不敢逼也。
[譯文]地形對敵有利,對我就不利;對我有利,對敵就不利。
如果利害懸殊,固然難于抵當,但是,當地形對敵有利而能設法調走他,敵人的險要就可被我奪取。
當地形對敵不利而能迅速進逼他,敵人的軍隊就可被我殲滅。
當地形對我有利而加以守備,敵人的企圖就不能得逞。
當地形對我不利而反虛張聲勢,敵人就會懷疑而不敢向我逼近了。
[舊注解]此又總言以足上意。
夫利害本不相并,值其害者。
固難與利者為敵,而轉移默奪之機,實存乎人。
緻之者,因彼得地利而弓1去之,也,彼去則為我所得。
促之者,因彼在害地而迫促之也,受促則彼必危,若緩之,甯不生計乎。
守之者,我守其利而不動也,不動則彼無由以逞志。
反喝者,我在害地而反虛張聲勢以喝之,則彼疑其或援至或突出,而不敢逼近也。
若不喝而示之危,甯不使敵來攻乎?故惟緻之,斯利可奪;惟喝之,斯害可脫也,然亦為一時适然者言。
究其極,必如趙充國之遠斥侯,(1)衛青之用張骞,(2)庶不陷于害地,而常得其利,勝敵何有哉! [注釋](1)見第13條“舊注解”注(3)。
(2)漢将衛青出擊匈奴,因張骞熟悉匈奴地方水草情況,就要他引導軍隊,從而使軍隊行動順利。
(見《漢書》卷五十五,《衛青霍去病傳》,卷六十一《張骞李廣利傳》) 137.夫得利者,不可怠其心。
失利者,不可挫其氣。
不怠其心,警師是也。
不挫其氣,激衆是也。
警吾師,則敵不得以乘其隙。
激吾衆,則士知必死,而皆畢力以奮争矣。
[譯文]得到有利地形的,不可松懈鬥志,失去有利地形的,不可挫傷士氣。
不松懈鬥志,就是要軍隊保持警惕性。
不挫傷士氣,就是要激勵士卒。
我軍保持高度警惕,敵人就不能乘我之隙。
激勵士卒,士卒就有必死的決心,而都能竭力奮戰了。
[舊注解]此結言地雖有利害,處之皆當有諧警師者,警戒軍中,不可因得地利而怠忽于守,反為敵乘也,必如程不識夜擊刁鬥。
(1)激衆者,激勵軍中,不可因失地利而懼害挫氣,不能圖出也,必如班超激怒從士。
警(2)與激,勝道無餘蘊矣。
[注釋](1)見第22條“舊注解”注(1)。
(2)見第27條“舊注解”注(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