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紀第十二

關燈
必經的要道,可以阻絕敵軍而便于截擊的地形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如李左車謂井陉之道,車不得方軌,騎不得成列,從間道絕之,則進不得鬥、退不得還之類。

    (1) [注釋](1)見第35條“舊注解”注(6)。

     130.此六者,兵家之善地也。

    得之者勝,失之者敗。

    得失之機,将當先知也,而地之利害不與焉。

     [譯文]這六種地形,都是軍事家用兵作戰的好地形。

    得到它就能勝利,失去它就會失敗。

    得失的關鍵,将帥應當事先了解,而地形的有利和不利還沒有涉及到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承上言,六地雖善,然必得之斯可勝,失之則無所借,甯能免于敗乎?故将當先知其機也。

    利害不與,謂先止論地勢,而或利或:害,未之及也,觀下文自見。

     131.故山陵川澤者,地之所有也。

    廣、隘、夷、險、易、阻者,地之自然之形也。

    趨(1)、避、向、背者,人之用地之利也。

    鑿山、穿陵、引川、涸澤者,變地之形以為之刮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趨,奔赴,搶占的意思。

     [譯文]所以說山地、丘陵、江河、沼澤,都是地面上固有韻。

    寬廣、狹窄、開闊、險峻、平坦、阻塞,都是地面自然的形狀。

    搶占,回避,接近,離開,是人們為了利用地形的有利條傳(而采取的措施)。

    鑿開高山,穿通丘陵,引導河水、弄幹沼澤,是為了改變地形使它對已有利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言地有自然之利,人當變通因之。

     132.故苟得其利,則雖彼強而我弱,彼衆而我寡,輕重之勢,若不可支,足以抗之而取捷也;彼佚(1)而我勞,彼飽而我饑,虛實之勢,若不可變,足以狃(2)之而無損也;彼車而我騎,彼騎而我徒,侵轶(3)之勢,如山如風,足以當之而莫毒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佚,通“逸”。

    (2)狃niǔ(紐),複,循環往複,引申為扭轉的意思。

    (3)轶yí(益),侵轶,侵犯、突擊的意思。

     [譯文]如果得到有利地形,縱然敵強我弱,敵衆我寡,從優劣的形勢上看,好象不能支持,但也完全可以抵抗敵人而取得勝利;縱然敵逸我勞,敵飽我饑,從虛實的形勢上看,好象無法轉變,但也完全可以将形勢扭轉而不會遭到損失;縱然敵用戰法轉變,但也完全可以将形勢扭轉而不會遭到損失;縱然敵用戰車,我用騎兵,或者敵用騎兵,我用步兵,從敵軍侵犯的形勢上,好象山崩風卷一樣,但也完全可以抵當敵人而不會受到危害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言得其地利,則為吾兵之助,故其效如此。

     133.是以知兵之士,按輿圖之紀,采鄉導之言,察去取之實,以為臨敵之用,則地之利害可盡知矣。

     [譯文]所以,懂得用兵的人,要依據地圖的記載,聽取鄉導的叙述,考慮取舍的内容,以備作戰時使用,這樣對地形的利害就可以完全了解了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承上言。

    得地利,則我軍雖不如敵,亦能勝而不敗。

    故知兵之士,每究心于地,而利害自悉知也。

     134.故建城邑者,擇沃塞。

    襟江河者,占上流。

    處林麓者,求水泉。

    屯洲渚(1)者,備樵采(2)。

    近草楚(3)者,防火攻。

    依谷口者,忌水激。

    居洿(4)下者,警決灌。

    傍岡阜者,虞竊窺。

    戰平易者,設險于其間。

    值迂隘者,陳兵于其外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渚zhǔ(主),小洲。

    (2)樵采,打柴,,指柴草。

    (3)楚,叢生的小樹。

    (4)洿wū(烏),同“污”,低凹之地;亦指池塘。

     [譯文]所以,修建城邑,要選擇肥沃而險要的地方。

    控制江河,要占據上流的地區。

    處在森林山腳,要尋找水源。

    ,駐軍沙洲上面,要準備柴草。

    靠近草木,要防備火攻。

    靠近谷曰,要注意山水沖激。

    駐在窪地,要警惕決堤灌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