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略第十一

關燈
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火可以撲滅,也可以煽旺。

    水可以阻塞,也可以導流。

    水、火可以用來幫助進攻,而不能專靠它來進攻;可以用來進攻敵人,也要考慮敵人用來反攻我軍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火可煽起,水可壅至,故能濟吾之攻;亦可撲滅,可導流,則不當專恃以攻也。

    慮人之反攻者,蓋風候無常,彼我之地勢相似也,如劉元進攻王世充,因風縱火,俄而風回,反被燒死。

    (1)智伯約韓、魏決水灌晉陽,既而趙殺守堤吏,反受灌以亡。

    (2)故當慮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隋大業九年(613年),農民起義軍領袖劉元進與隋将王世充激戰後,王軍退守延陵栅(今江蘇鎮江),劉軍乘風縱火,不料風向突然轉變,大火反向劉軍撲來,王軍乘機反擊,劉軍大敗。

    劉元進戰死。

    (見《隋書》卷七十《劉元進傳》)(2)見第19條“舊注解”(1)。

     110.天下之物,猶有入火不爽者,入水則沉;入水不溺者,入火則化。

    欲制其用者,亦不可不利導之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世上的物品,還有放在火裡不燃燒的,放在水裡就沉沒;放在水裡不沉沒的,放在火裡就燒化。

    要想發揮物品的效用,就不可不根據它們的特點來加以利用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言物之利于水火不同,因勢而用者,方得其利,故亦附于水火之末。

     111.向月窺林者暗,背月窺林者明,此光影之相乘也。

    故備夜戰者,以火燭敵,常使我隐而敵見(1)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見,同“現”。

     [譯文]逆着月光觀察森林就看不清楚,順着月光觀察森林就看得清楚,這是光線和陰影相互作用的關系。

    所以準備夜戰的,用火光使敵軍暴露,總要使我軍隐蔽而使敵軍顯露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以火燭敵,即《虎韬&bull必出章》雲:“設雲火遠候,必依草木丘墓險阻”意。

    蓋我隐而伏,則敵莫測,敵形外見,我可擊之也。

     112.順風雨飛則翼張,逆風而行則肩竦(1),此順逆之相反也。

    故驚塵突煙,借施之,雖百萬之衆可奔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竦sǒng(慫),通“聳”。

     [譯文]順風飛行,兩翼就張開,逆風行走,兩肩就聳起,這是順逆相反的關系。

    所以對于陡然揚起的塵土,突然生起的煙霧,隻要能夠善于利用,敵軍縱有百萬之衆,也能使它敗走. [舊注解]此與上禦火攻當斷上風意互相發。

    蓋驚塵突煙,人之所苦。

    順風固可以迷敵,而我值逆風亦當知防也。

     113.甓(1)口藏聲,室隙傳響,此聲聞之相通也。

    故谷中語如附耳,山頭語如對面。

    而山谷之應聲,亦可資之以助兵威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甓pí(辟),瓴甓,一種近似甕的容器。

     [譯文]“瓴甓”口内能攏聚聲音,房屋縫隙能傳播音響,這是聲音與聽覺相通的關系。

    所以在山谷之中講話就象貼近耳朵一樣,在山頭之間講話就象在對面一樣。

    因而山谷的回聲,也是可以用來壯大兵威的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即山谷之應聲,可助兵威,則軍中之钲鼓當多設,亦可推矣。

     114.?(1)見(2)谶(3)旱,鵲呼多晴,鸠鳴則雨,鸢(4)朝戾(5)則風,半體之魚雖死,懸其波可以知海潮之信者。

    此氣之相感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?tiáo(條),即??(yóng庸),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名。

    (2)見,同“現。

    (3)谶:見第21條原文注(1)。

    (4)鸢yuān(冤),老鷹。

    (5)戾lì(利),到達。

     [譯文]??出現預示幹旱,喜鵲呼噪多半晴天,斑鸠在黃昏嗚叫就要下雨,老鷹在早上飛到空中就要起風,側身的魚雖死,但觀察它随波漂浮的情況,可以預知漲潮的時間。

    這是氣候感應的關系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言天之旱晴風雨,地之海潮消長,不但考于陰陽等書,可以預蔔,物類亦有先知也。

    ?,??,狀如黃蛇,魚翼,出入有光,見(1)則大旱,出《山海經》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見,同“現”。

     115.滋石引針,汞汁镕錫,鼋(1)脂得火則銷鐵,柏膏遇焰則爍(2)石,桦木燃燈遇風不滅,樟腦爇(3)火近衣不焚者,此性之自然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鼋yuán(元),大鼈。

    (2)爍shuò(朔),通“铄”。

    (3)爇ruò(弱)。

    點燃。

     [譯文]磁石吸針,水銀熔錫,燃燒鼋脂就能銷毀鐵塊,燃燒柏膏就能燒壞石頭,燃燒的桦木遇着風也不會熄滅,衣服靠近燃燒着的樟腦也不會燃燒,這是物質性能的自然現象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汞汁,即今之水銀。

    樟腦,一雲韶腦。

     116.火晶(1)向日則燃艾,鍛石(2)入井則起雷,火焚雞羽而風飙生,鐵入蛟潭而雷雨至,此形之相擊,而理亦相通者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火晶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