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術第十

關燈
[譯文]火可以發動機關,水可以運轉軸輪,物體可以變遷,人員可以時出時沒,這些都是用來愚弄敵人,使他無法推測的方法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是隐伏以誤敵之心。

     89.故兵可為妖,可為怪,可為神靈,可為鬼魅(1)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魅mèi(媚),怪物。

     [譯文]軍隊可以裝成妖魔,可以裝成妖怪,可以裝成神仙,可以裝成鬼怪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又總言大意以起下。

     90.是以狐鳥告祥,鬼災告異,神甲晝見(1),魔兵夜出,所以駭其耳目,亂其心志,使之奔走惶惑,而不能與我戰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見,同“現”。

     [譯文]因此,假借狐狸和鳥雀來預告吉兇,假托鬼怪和災異來預告變亂,假裝神将在白天顯現。

    假裝妖兵在夜間出來。

    這些都是用來震駭敵人的耳目。

    擾亂敵人的心志,使它東奔西走,惶惑不安,而不能和我作戰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是上節所言妖怪鬼魅,乃皆人之假作也。

     91.甚至風可以祭而得,雨可以禱而求,雲霧雷電可以術而緻。

    千變萬化無窮者,莫非所以佐吾之勝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甚至風可以用祭祀得來,雨可以用祈禱求到,雲霧雷電可以用法術招來(這些都是荒誕、迷信的東西——譯者),這些千變萬化,無窮無盡的方法,沒有不是用來幫助我軍取得勝利的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是上所雲神靈之事,乃術之使然也。

    “千變萬化”二句,恐前所列未盡,故複總言以該(1)其餘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該,包括的意思。

     92.若夫幻妄之術,亦世之不能無者。

    敵或借之以為用,而我猶不可以不知,故諜之所告,心當預明。

     [譯文]至于虛假不實的幻術,也是世上不能沒有的。

    敵人可能借助它來進行作戰,而我們更不能不知道,因此對于偵察得到的這類情況,心裡應該預先明白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又舉敵每用幻術惑我,不知之明,則必驚懼無措。

    故将亦宜悉諸于平日,然後倉卒應之無難也。

     93.彼百步之外,數裡之内,忽焉而有營屯之壯麗,兵馬之浩瀼(1),近聽不聞镳(2)甲之聲,遠聽不聞钲鼓(3)之震者,幻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瀼ràng(讓),山問流水。

    浩瀼,形容人馬,很多的意思。

    (2)镳biāo(标),馬具,與銜合用,銜在口内,镳在口旁。

    (3)钲zhēng(征):钲鼓,古代軍中,用的兩種樂器。

     [譯文]在百步之外,或在數裡之内,忽然出現壯麗的營壘和很多的兵馬,但在近處聽不到镳甲的聲音,在遠處聽不見金鼓的響聲,這是幻覺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是有形無聲之幻,俗雲金遁(1)似之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據道家說,仙人有五遁,即金遁、木遁、水遁、土遁、火遁。

    金遁,即從金屬中遁走的意思。

    這都是迷信的東西。

     94.堡壘之上,鳥爵(1)不飛,甲兵之覆,衆且駭竄,突然而有猛獸毒蛇,入我營陣,能狂奔踉跳,不能搏擊吞噬者,幻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爵,通“雀”。

     [譯文]敵人營壘上面,鳥雀不飛開,軍隊被打敗了,士卒驚駭逃走,突然有猛獸毒蛇,竄入我營陣,能狂奔亂跳,不能搏鬥傷人的,這是幻術。

    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是有形無傷之幻。

     95.山陵川原,自有定位。

    忽焉高山峻嶺,塞阻路歧,巨浪洪濤,望洋無際,林木森布,火焰四張,土人所不及知,鄉導所不能辨者,幻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山地、丘陵、江河,平原,本來都有固定的位置。

    忽然高山峻嶺阻塞岔路,狂波巨浪一望無邊,森林密布,火焰四起,當地人也不知道,鄉導也無法辨明,這是幻覺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是山水樹火忽見之幻,俗雲水土木火遁似之。

     96.至駕蘆為雲,剪紙為馬,抛石揚沙,驅雷走電,乘草龍以入陣,飛寶劍以擊人者,幻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至于駕蘆為雲.剪紙為馬,抛石揚沙,驅使雷電,乘着草龍沖入敵陣,飛擲寶劍擊殺敵人,這是幻術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奇而又奇之幻,可見之實用者,最當防之。

     97.夫方術之術,實理也。

    幻妄之術,妖邪也。

    禦方術者以機權,破幻妄者以剛正,則我有以勝敵,而敵無以勝我矣。

     [譯文]方術的辦法是真實的道理,虛妄的辦法是妖邪的東西。

    抵禦方術靠權謀機變,破除幻術靠剛直正大。

    這樣我軍就有辦法戰勝敵人,而敵人卻沒有辦法戰勝我軍了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通結上所列者而言。

    方術幻術,在我能之,固可以佐勝,若敵以之愚我誤我,則用機權以禦方術,用剛正以破幻術,此不易之理也。

    機權者,謂随機而用權以應之。

    剛正者,謂出我之剛直正大以鎮之。

    見其不能為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