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形第九
關燈
小
中
大
五:圖謀敵人而被敵人知道的就會失敗,欺騙敵人而被敵人識破的就會失敗,使用間諜而反被敵人利用的就會失敗.乘敵之隙而被敵人發覺的就會失敗,進攻敵人而被敵人襲擊的就會失敗。
這五種失敗,是由于對作戰的順逆時機把握不當,采用的方法不對造成的。
這五種條件中,如果有一種,若是敵方沒有人注意,也許還有勝利的可能,如果敵方有人注意,失敗還有什麼疑問呢? [舊注解]此舉必敗之形有五,言五者斷不可有一,有則決為敵所敗也。
僥幸于敵之無人者,豈良策哉?向背,猶言順逆。
向背之機,謂此五者,。
順其機而行之,原有可勝之理,惟逆其機而露其形,故失于不密而害成耳。
謀人使知,如陳餘不聽左車堅壁清野,間道絕糧之謀,而韓信得以諜知之類。
(1)詐人使識,如王恢覆兵三十萬于馬邑之旁,而匈奴聞詐驚去之類。
(2)間人使反,如秦人用間,趙奢反留壁增壘而善食遣之之類。
(3)乘人使覺,如秦孟明提兵芽萬,千裡乘鄭,緻弦高傳告于穆公,而秦之三大夫皆奔之類。
(4)攻人使襲,如關羽悉力攻樊城,不虞曹操結吳,使呂蒙得暗取荊州之類。
(5) [注釋](1)見第35條“舊注解”注(6)。
(2)漢元光二年(前133年)漢武帝準備反擊匈奴,采納王恢建議,派人假說以馬邑(今山西朔縣)降。
引誘匈奴來攻,另以三十萬人埋伏在馬邑附近。
匈奴單于率領十方騎兵,進到了離馬邑百餘裡的地方,發覺漢軍誘兵之計,驚慌退去。
(見《漢書》卷五十二《韓安國傳》)(3)見第46條“舊注解”注(1)。
(4)周襄王二十五年(前627年),秦派孟明視,西乞術,白乙丙三大夫率兵襲鄭。
在滑(今河南偃師東南)遇到鄭國商人弦高。
弦高假說奉命前來犒勞秦軍。
孟明視等以為鄭國已有準備,就急忙退軍。
(見《左傳》僖公三十二年)(5)東漢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蜀将關羽以全力進攻樊城(今湖北襄樊市北),放松了對吳的防備。
不料曹操聯合孫權,對付關羽。
孫權就派呂蒙暗中襲取了荊州。
關羽兩面受敵,全軍覆沒。
(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六《關羽傳》、卷五十四《呂蒙傳》) 77.故知兵之士,審其虛實,察其向背,以我量敵,以敵量我。
敵得勝之形,我雖無敗之形,難保其不敗也。
敵有敗之形,我雖無勝之形,可冀其能勝也。
況勝在敵而敗在我,敗在敵而勝在我哉!吾兩持度之,勝負可知矣。
[譯文]所以,精通軍事的人,必須研究虛實,考查順逆,從我方衡量敵方,再從敵方衡量我方。
如果敵方有了勝利的征兆,我方雖然沒有失敗的征兆,也難保自己不失敗。
如果敵方有了失敗的征兆,我方雖然沒有勝利的征兆,也可望能勝利。
何況敵方勝券在握,而我方失敗不可避免,或者敵方失敗不可避免,而我方勝券在握呢!我們從以上兩種情況加以比較和判斷,勝敗就可以知道了。
[舊注解]此總承上二節。
言彼我之間,敵得勝形,則我無敗形者,亦難求勝。
敵有敗形,則我無勝形者,亦未必敗。
又何疑于勝敗之形相懸者哉?故度之而即知也。
78.是以因形而推之以制戰。
敵飽我饑,則掠不容緩。
敵衆我寡,則險不容失。
敵強我弱,則謀不可以不急。
敵攻我守,則備不可以不周。
敵佚(1)我勞,則銳不可以不蓄。
敵動我靜,則變不可以不圖。
此不惟知勝之形,而且知制勝之術老也。
[注釋](1)佚,通“逸”。
[譯文]所以,要根據對形勢分析的結果來指導作戰。
敵飽饑,掠奪糧食就不容許稍緩。
敵衆我寡,險要地形就不能放棄。
敵強我弱,就不能不及時謀劃。
敵攻我守,就不能不周密防備。
敵逸我勞,就不能不養精蓄銳。
敵動我靜,就不能不講求變化來對付它。
這不僅要知道勝利的形勢,而且要知道取得勝莉的方法。
[舊注解]此又于戰形之外,推言制勝之術。
蓋非縱掠不足以濟饑,非據險不足以用寡,非急謀不足以摧強,非周備不足以禦攻,非蓄銳不足以恤勞,非圖變不足以制動。
故皆雲不可者,警之之詞也。
79.明乎此者,雖未合戰,而勝之形已在于目中。
不明乎此,而強以戰,徒多殺兵耳。
[譯文]明白以上問題,雖然還沒有和敵交戰,而勝利的形勢就已經一目了然。
不明白以上問題。
勉強與敵作戰,不過增大軍隊的傷亡罷了。
[舊注解]“此”字,指上六事,皆制勝之術。
故明則勝可先知,不明則敗可立待。
有阃外,責者,其圖之哉!
這五種失敗,是由于對作戰的順逆時機把握不當,采用的方法不對造成的。
這五種條件中,如果有一種,若是敵方沒有人注意,也許還有勝利的可能,如果敵方有人注意,失敗還有什麼疑問呢? [舊注解]此舉必敗之形有五,言五者斷不可有一,有則決為敵所敗也。
僥幸于敵之無人者,豈良策哉?向背,猶言順逆。
向背之機,謂此五者,。
順其機而行之,原有可勝之理,惟逆其機而露其形,故失于不密而害成耳。
謀人使知,如陳餘不聽左車堅壁清野,間道絕糧之謀,而韓信得以諜知之類。
(1)詐人使識,如王恢覆兵三十萬于馬邑之旁,而匈奴聞詐驚去之類。
(2)間人使反,如秦人用間,趙奢反留壁增壘而善食遣之之類。
(3)乘人使覺,如秦孟明提兵芽萬,千裡乘鄭,緻弦高傳告于穆公,而秦之三大夫皆奔之類。
(4)攻人使襲,如關羽悉力攻樊城,不虞曹操結吳,使呂蒙得暗取荊州之類。
(5) [注釋](1)見第35條“舊注解”注(6)。
(2)漢元光二年(前133年)漢武帝準備反擊匈奴,采納王恢建議,派人假說以馬邑(今山西朔縣)降。
引誘匈奴來攻,另以三十萬人埋伏在馬邑附近。
匈奴單于率領十方騎兵,進到了離馬邑百餘裡的地方,發覺漢軍誘兵之計,驚慌退去。
(見《漢書》卷五十二《韓安國傳》)(3)見第46條“舊注解”注(1)。
(4)周襄王二十五年(前627年),秦派孟明視,西乞術,白乙丙三大夫率兵襲鄭。
在滑(今河南偃師東南)遇到鄭國商人弦高。
弦高假說奉命前來犒勞秦軍。
孟明視等以為鄭國已有準備,就急忙退軍。
(見《左傳》僖公三十二年)(5)東漢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蜀将關羽以全力進攻樊城(今湖北襄樊市北),放松了對吳的防備。
不料曹操聯合孫權,對付關羽。
孫權就派呂蒙暗中襲取了荊州。
關羽兩面受敵,全軍覆沒。
(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六《關羽傳》、卷五十四《呂蒙傳》) 77.故知兵之士,審其虛實,察其向背,以我量敵,以敵量我。
敵得勝之形,我雖無敗之形,難保其不敗也。
敵有敗之形,我雖無勝之形,可冀其能勝也。
況勝在敵而敗在我,敗在敵而勝在我哉!吾兩持度之,勝負可知矣。
[譯文]所以,精通軍事的人,必須研究虛實,考查順逆,從我方衡量敵方,再從敵方衡量我方。
如果敵方有了勝利的征兆,我方雖然沒有失敗的征兆,也難保自己不失敗。
如果敵方有了失敗的征兆,我方雖然沒有勝利的征兆,也可望能勝利。
何況敵方勝券在握,而我方失敗不可避免,或者敵方失敗不可避免,而我方勝券在握呢!我們從以上兩種情況加以比較和判斷,勝敗就可以知道了。
[舊注解]此總承上二節。
言彼我之間,敵得勝形,則我無敗形者,亦難求勝。
敵有敗形,則我無勝形者,亦未必敗。
又何疑于勝敗之形相懸者哉?故度之而即知也。
78.是以因形而推之以制戰。
敵飽我饑,則掠不容緩。
敵衆我寡,則險不容失。
敵強我弱,則謀不可以不急。
敵攻我守,則備不可以不周。
敵佚(1)我勞,則銳不可以不蓄。
敵動我靜,則變不可以不圖。
此不惟知勝之形,而且知制勝之術老也。
[注釋](1)佚,通“逸”。
[譯文]所以,要根據對形勢分析的結果來指導作戰。
敵飽饑,掠奪糧食就不容許稍緩。
敵衆我寡,險要地形就不能放棄。
敵強我弱,就不能不及時謀劃。
敵攻我守,就不能不周密防備。
敵逸我勞,就不能不養精蓄銳。
敵動我靜,就不能不講求變化來對付它。
這不僅要知道勝利的形勢,而且要知道取得勝莉的方法。
[舊注解]此又于戰形之外,推言制勝之術。
蓋非縱掠不足以濟饑,非據險不足以用寡,非急謀不足以摧強,非周備不足以禦攻,非蓄銳不足以恤勞,非圖變不足以制動。
故皆雲不可者,警之之詞也。
79.明乎此者,雖未合戰,而勝之形已在于目中。
不明乎此,而強以戰,徒多殺兵耳。
[譯文]明白以上問題,雖然還沒有和敵交戰,而勝利的形勢就已經一目了然。
不明白以上問題。
勉強與敵作戰,不過增大軍隊的傷亡罷了。
[舊注解]“此”字,指上六事,皆制勝之術。
故明則勝可先知,不明則敗可立待。
有阃外,責者,其圖之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