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機第八

關燈


    (2)舍而不逼,如先主平地立營,而遜不敢犯,是揣之有巧也。

    (3)去而不追,如孔明退師祁山,而懿不敢追,是疑其有謀也。

    (4)分兵潛突,如越之伐吳,先鳴鼓分兵,既以中軍潛涉,吳乃不悟而分應,是昧于攻其無備之害也。

    (5)少卻掩擊,如唐之建成,先義師少卻,既而太宗橫擊,老生不虞而被擒,是溺于乘隙輕進之利也。

    (6)示以旌而可遁,如金兵驚見順昌旗幟,(7)曹成驚聞嶽家軍來,(8)若非震于劉锜、武穆之餘威,何悉遁如此。

    “傷弓之鳥”四句,乃古語,引之以證餘威意。

    此皆敵之機,我亦不可不知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見第24條“舊注解”注(6)。

    (2)見第31條‘舊注解“注(1)。

    (3)見第16條“舊注解”注(1)。

    (4)(蜀漢建興九年(231年),諸葛亮圍祁山(今甘肅禮縣東北)。

    并親率主力迎擊魏将司馬懿于上邽(今甘肅天水西南)。

    司馬懿憑險固守,拒不出戰。

    諸葛亮又退回祁山。

    司馬懿見蜀軍退走,隻在後面尾追。

    (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五《諾葛亮傳》裴注引《漢晉春秋》)(按:“懿不敢追”的事,史料無記載。

    )(5)周敬王四十二年(前478年),吳越笠澤(水名,今江蘇蘇州南,自太湖東至海,南與吳淞江平行)之戰。

    雙方夾水而陣。

    勾踐使左右兩軍各距中軍五裡,利用暗夜,渡到江心,金鼓齊鳴,進行佯攻。

    夫差也分兩路迎擊。

    勾踐乘機率中軍,秘密渡江,從中央突擊,大破吳軍。

    (見《國語&bull吳語第十九》)(6)隋義甯元年(617年),李淵率軍攻霍邑(今山西霍縣),隋将宋老生開城出戰。

    李建成軍隊稍向後退,宋老生立即進擊。

    李世民突然率軍沖擊隋軍側背,擒獲了宋老生。

    (見《舊唐書》卷二《太宗本紀上》)(7)宋紹興十年(1140年),宋将劉锜在順昌(今安徽阜陽縣)大敗金軍後,金軍震恐。

    第二年二月,劉锜又與其他各路宋軍,柱石梁河(今安徽巢縣的濡須水)再度大敗金軍,乘勝追擊。

    金軍望見劉鑄的軍旗,都說“這是順昌軍的旗幟”,就不敢抵抗,繼續退走。

    (見《宋史》卷三六六《劉锜傳》)(8)曹成,底本作“李成”,顯誤,今根據《宋史》卷三六五《嶽飛傳》改正。

    宋紹興二年,宋将嶽飛率兵進攻曹成于道(今湖南道縣一帶),賀(今廣西賀縣一帶)二州。

    由于嶽飛的軍隊素有威名,曹戍聽說嶽家軍來了,就分道退走。

    (見《宋史》卷三六五《嶽飛傳》) 72.其藏機誤敵之妙,使之履危蹈險而不覺,誠如投于水火中。

    故敵欲戰而不能勝也,欲守而不能固也,欲分而不能散也,欲合而不能集也,欲進而不能前也,欲退而不能去也,欲動而不能奮也,欲靜而不能安也,欲伸而不能張也,欲縮而不能斂(1)也。

    以我較之,無分于主客,有機存焉。

    則彼雖衆,亦何慮其不敵哉? [注釋](1)斂,聚,靠攏的意思。

     [譯文]這種隐藏機巧贻誤敵人的奧妙,能使敵人陷于危隐境地而不覺察,就象把敵人放在水火裡一樣。

    所以敵人要想出戰而不能取勝,要想防守而不能鞏固,要想分散而不能散開,要想會合而不能集中,要想推進而不能向前,要想退卻而不能離開,要想行動而不能振作,要想停止而不能安定,要想伸張而不能展開。

    要想收縮而不能靠攏。

    從我方考慮,不論進攻防禦,都存在着機巧。

    那麼敵人雖多,又哪怕不能戰勝它呢? [舊注解]此直關首節,言敵中我機,故行皆窒礙,雖衆亦無益也。

     73.是以善用兵者,天時不能為之撓,地形不能為之阻,惟能因機而制變,擇利以行權,則電霧風雪為之資,險易廣狹為之用。

     [譯文]所以,善于用兵的人,天時不能阻撓他,地形不能妨礙他,隻要能順應時機,掌握變化,選擇有利條件奪取主動權,那麼電、霧、風、雪各種天候都可為他所借助,險、易、廣,狹各種地形都可為他所利用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見兵之有機,乃人之所設。

    将既能盡人事,則天時地利不能撓阻,而反為吾人事之助矣。

    機,誠兵家要矣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