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機第八
關燈
小
中
大
)。
(5)周敬王二十六年(前494年),越王勾踐在會稽戰敗後,暗中卧薪嘗膽,生聚教訓。
準備複仇。
但表面上卻對吳王恭順,殷勤納貢,使他日益驕淫,放松戒備,終于在前473年滅了吳國。
(見《史記》卷四十一《越王勾踐世家》)(6)周定王十二年(前595年),楚将子反圍攻宋國都城商丘(今河南商丘縣南),宋國情勢危急,就派大臣華元乘夜潛入楚軍,一直跑到子反的床前,威逼他說:“現在城中情況雖很緊急。
但是我們甯願全國毀滅,決不作城下之盟,你們如能退兵三十裡,我們就聽從楚國的命令。
”子反害怕就被迫同宋媾和了。
(見《左傳》宣公十五年)(7)漢更始二年(24年),劉秀率兵北攻燕趙,令寇恂留守河内(今河南武陟縣西)。
第二年春,朱鲔(wěi偉)派蘇茂率兵進攻溫縣(今河南溫縣西)。
寇恂一面防守,一面令各縣發兵來援。
第二天,當兩軍交戰時,各縣援兵趕到,寇恂就命士兵在城上大呼“劉公兵到”,蘇茂軍信以為真,發生動搖。
寇恂乘機出擊,火破蘇茂。
(見《後漢書》卷十六《寇恂傳》) 70.故敵之實,我虛之;我之實,敵不可得而虛也。
敵之虛,我乘之;我之虛,敵不可得而乘也。
我實其實,将以從(1)敵也。
我虛其虛,将以疑敵也。
我實其虛,将以違敵也。
我虛其實,将以緻敵也。
虛實之機,變生于敵,淵微之妙,鬼神莫知,然後能狃敵(2)而成功。
[注釋](1)從,底本無此字,疑奪,今據本條“舊注解”“将從敵與之戰也”句增補。
(2)狃niǔ(紐),習以為常。
狃敵,麻痹敵人的意思。
[譯文]所以敵人充實,我可使他空虛:我軍充實,敵人無法使我空虛。
敵人空虛,我可乘機擊敵:我軍空虛,敵人無法乘機擊我。
我軍充實而顯示充實,為的是打擊敵人;我軍空虛而顯示空虛,為的是使敵人懷疑。
我軍本來空虛而顯示充實;為的是使敵人發生錯覺;我軍本來充實而顯示空虛,為的是調動敵人前來。
運用虛實的關鍵,在于根據敵人的情況而變化,深奧精微的妙處,鬼神也無法明了,然後才能麻痹敵人而取得成功。
[舊注解]此因上十事,而又以虛實總言機之莫測也。
能虛敵之實,而乘敵之虛,我不為敵所虛所乘,則本立矣。
由是實而即示實,将從敵與之戰也。
虛而即示虛,将疑敵使不進也。
本虛而實之,将乖違敵之心志也。
本實而虛之,将引緻之自來也。
變化幾微,隐而難測,故敵惟溺于近小之利,我可成其遠大之功也。
71.夫敵兵強而驟進者,氣之暴也。
師老而逮退者,罷(1)之極也。
舍而不我逼者,慮有巧也。
去而不我追者,懼有謀也。
分兵以戰,中軍潛突而敵不悟者,迷于害也。
合戰少卻,左右掩擊而敵不虞者,汩(2)于利也。
累挫之敵,不煩頓旅,示之以旌而可遁者,餘威之所震也。
故傷弓之鳥,可以虛下,決蹯(3)之獸,可以驚奔。
[注釋](1)罷pí(皮),通“疲”(2)汩gǔ(古),沉淪。
(3)蹯fán(煩),獸的足掌。
決蹯,見《戰國策&bull趙策》,大意是:有人設置捉虎的繩套,套着了一隻老虎的腳。
老虎急了,掙斷腳跑了。
[譯文]敵軍強大而急促前進,是因為氣勢兇猛。
敵軍長期作戰而突然退卻,是因為疲憊不堪。
敵軍紮營而不敢逼近,是顧慮我有巧計。
敵軍遠離而不敢緊追,是懼怕我有計謀。
分兵作戰,以主力秘密進行突擊,而敵人不能覺察,是它迷惑于眼前的危險。
與敵交戰,我軍稍向後退,從左右兩側襲擊敵人,而敵人沒有防備,是它沉溺于眼前的利益。
多次被打敗的敵人,不必整頓部隊,隻須顯示旗幟就可把它吓跑。
這是被我軍餘威所震駭的緣故。
所以說驚弓之鳥,可以空拉弓弦把它吓落,“決蹯”之獸可以用聲音把它吓跑。
[舊注解]此言不惟藏己之機,猶當知敵之機。
兵強驟進,如項羽聞沛公先入關,大怒飨士,期旦日破之,是其暴也。
(1)師老遽退,如高歡攻孝寬于玉壁,苦戰六旬,而困,乘夜以遁去,是其罷也
(5)周敬王二十六年(前494年),越王勾踐在會稽戰敗後,暗中卧薪嘗膽,生聚教訓。
準備複仇。
但表面上卻對吳王恭順,殷勤納貢,使他日益驕淫,放松戒備,終于在前473年滅了吳國。
(見《史記》卷四十一《越王勾踐世家》)(6)周定王十二年(前595年),楚将子反圍攻宋國都城商丘(今河南商丘縣南),宋國情勢危急,就派大臣華元乘夜潛入楚軍,一直跑到子反的床前,威逼他說:“現在城中情況雖很緊急。
但是我們甯願全國毀滅,決不作城下之盟,你們如能退兵三十裡,我們就聽從楚國的命令。
”子反害怕就被迫同宋媾和了。
(見《左傳》宣公十五年)(7)漢更始二年(24年),劉秀率兵北攻燕趙,令寇恂留守河内(今河南武陟縣西)。
第二年春,朱鲔(wěi偉)派蘇茂率兵進攻溫縣(今河南溫縣西)。
寇恂一面防守,一面令各縣發兵來援。
第二天,當兩軍交戰時,各縣援兵趕到,寇恂就命士兵在城上大呼“劉公兵到”,蘇茂軍信以為真,發生動搖。
寇恂乘機出擊,火破蘇茂。
(見《後漢書》卷十六《寇恂傳》) 70.故敵之實,我虛之;我之實,敵不可得而虛也。
敵之虛,我乘之;我之虛,敵不可得而乘也。
我實其實,将以從(1)敵也。
我虛其虛,将以疑敵也。
我實其虛,将以違敵也。
我虛其實,将以緻敵也。
虛實之機,變生于敵,淵微之妙,鬼神莫知,然後能狃敵(2)而成功。
[注釋](1)從,底本無此字,疑奪,今據本條“舊注解”“将從敵與之戰也”句增補。
(2)狃niǔ(紐),習以為常。
狃敵,麻痹敵人的意思。
[譯文]所以敵人充實,我可使他空虛:我軍充實,敵人無法使我空虛。
敵人空虛,我可乘機擊敵:我軍空虛,敵人無法乘機擊我。
我軍充實而顯示充實,為的是打擊敵人;我軍空虛而顯示空虛,為的是使敵人懷疑。
我軍本來空虛而顯示充實;為的是使敵人發生錯覺;我軍本來充實而顯示空虛,為的是調動敵人前來。
運用虛實的關鍵,在于根據敵人的情況而變化,深奧精微的妙處,鬼神也無法明了,然後才能麻痹敵人而取得成功。
[舊注解]此因上十事,而又以虛實總言機之莫測也。
能虛敵之實,而乘敵之虛,我不為敵所虛所乘,則本立矣。
由是實而即示實,将從敵與之戰也。
虛而即示虛,将疑敵使不進也。
本虛而實之,将乖違敵之心志也。
本實而虛之,将引緻之自來也。
變化幾微,隐而難測,故敵惟溺于近小之利,我可成其遠大之功也。
71.夫敵兵強而驟進者,氣之暴也。
師老而逮退者,罷(1)之極也。
舍而不我逼者,慮有巧也。
去而不我追者,懼有謀也。
分兵以戰,中軍潛突而敵不悟者,迷于害也。
合戰少卻,左右掩擊而敵不虞者,汩(2)于利也。
累挫之敵,不煩頓旅,示之以旌而可遁者,餘威之所震也。
故傷弓之鳥,可以虛下,決蹯(3)之獸,可以驚奔。
[注釋](1)罷pí(皮),通“疲”(2)汩gǔ(古),沉淪。
(3)蹯fán(煩),獸的足掌。
決蹯,見《戰國策&bull趙策》,大意是:有人設置捉虎的繩套,套着了一隻老虎的腳。
老虎急了,掙斷腳跑了。
[譯文]敵軍強大而急促前進,是因為氣勢兇猛。
敵軍長期作戰而突然退卻,是因為疲憊不堪。
敵軍紮營而不敢逼近,是顧慮我有巧計。
敵軍遠離而不敢緊追,是懼怕我有計謀。
分兵作戰,以主力秘密進行突擊,而敵人不能覺察,是它迷惑于眼前的危險。
與敵交戰,我軍稍向後退,從左右兩側襲擊敵人,而敵人沒有防備,是它沉溺于眼前的利益。
多次被打敗的敵人,不必整頓部隊,隻須顯示旗幟就可把它吓跑。
這是被我軍餘威所震駭的緣故。
所以說驚弓之鳥,可以空拉弓弦把它吓落,“決蹯”之獸可以用聲音把它吓跑。
[舊注解]此言不惟藏己之機,猶當知敵之機。
兵強驟進,如項羽聞沛公先入關,大怒飨士,期旦日破之,是其暴也。
(1)師老遽退,如高歡攻孝寬于玉壁,苦戰六旬,而困,乘夜以遁去,是其罷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