諜間第五
關燈
小
中
大
[舊題解]諜間者,諜知敵情,而乘間隙以入之也。
欲攻欲守,非知敵情不可。
欲知敵情,非諜間何以得之。
得則勝,失則敗,其機至微。
坎以《諜間》為第五,而繼于《持衡》(1)篇。
[注釋](1)持衡,底本作“攻守”,今據篇題順序改正。
[譯文]諜間,指偵知敵情,而利用間隙進入敵方活動。
要攻要守,都非了解敵情不可。
要了解敵情,不用諜間的手段如何能夠得到呢?得知敵情就能勝利,得不到敵情就要失敗,這種,得失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,因此把《諜間》作為第五,接樁《持衡》之後。
40.凡為将者,握三軍之權,司萬人之命,以與勍敵(1)對,逐于原野,相持而不知其情,是木偶也,相制而不制以術,是猛獸也。
[注釋](1)勍敵qing-(擎—),即勁敵,實力強大的敵人。
[譯文]做将帥的人.掌握三軍的大權,主宰萬人的命運。
同勁敵在戰場交鋒,兩軍對壘而不了解對方的情況,就好象“木偶”,相互争戰而不講求制敵的方法,就好象“猛獸”。
[舊注解]将系國之安危、三軍司命,而與勍敵為對,勝則生存,敗則死亡。
欲圖其勝,必得敵情,而巧以乘之也。
否則,冥然罔行,徒尚其力,甯不自速于敗哉?木偶,有人形而無知識。
猛獸,逞狂跳而乏機智。
故以警愚暴之将。
41.是故伐人以其主,賢于以己伐之也。
謀人以其臣,賢于以己謀之也。
散人之交而合其鬥,賢于以己鬥之也。
[譯文]因此,打擊敵國君主使之自亂其國,比自己直接去打擊它要好些。
謀算敵國臣子使之自亂其政,比自己直接去謀算它要好些,拆散敵人同盟而使之互相攻擊,比自己直接去進攻它們要好些。
[舊注解]此正制以術處。
賢,猶愈也,謂不費己而功自成也。
伐人以主,如陳平以惡草疑項羽而去範增。
(1)謀人以臣,如大夫種以寶貨賂伯嚭而亡吳國。
(2)散交合鬥,如張儀散六國之縱,而使之互相攻擊也。
(3) [注釋](1)見第22條“舊注解”(17)。
(2)見第4條“時注解”注(6)。
(3)周顯王四十一年至周赧王五年(前328至前310年),張儀任秦相,為了破壞各國“合縱”,以“連橫”來遊說六國,使它們相互攻擊,為秦先後滅亡六國創造條件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十《張儀列傳》) 42.譬之虎也者,噬(1)人者也。
劘(2)虎之牙,無不噬矣。
委虎以肉,無不噬矣。
荷戈逐虎,無不噬矣。
彈虎以石,無不噬矣。
故使人劘其牙,而我不自劘。
委人以為肉,而我不自委。
使人荷戈逐之,而我不自逐。
我伏其身以彈虎,使人當其怒。
凡若此者,皆伐人之以其主,謀人之以其臣,散人之交而合其鬥者也。
然非諜何以索其情,非間何以投其術哉? [注釋](1)噬shì互(示),咬,吃。
(2)劘mó(磨),切削,拔除的意思。
[譯文]譬如老虎,是吃人的。
虎口拔牙的人,沒有不被吃掉的,送肉給老虎的人,沒有不被吃掉的。
扛着戈矛追老虎的人,沒有不被吃掉的。
用石頭打老虎的人,沒有不被吃掉的。
所以,應使别人去拔老虎的牙,而我不親自去拔。
使别人送肉給老虎,而我不親自去送。
使别人扛着戈矛追老虎,而我不親自去追,自己隐蔽身體用石頭打老虎,而使别人受其害。
凡是象這樣的,都是打擊敵國君主使之自亂其國,謀算敵國臣子使之自亂其政,拆散敵人同盟而使之互相攻擊的辦法。
然而不偵察怎能獲得敵人的情況,不離間怎能施展我軍的計謀? [舊注解]此以虎喻敵,明上節之意。
身當其虎,必被所傷,使人當之,則可旁觀而取其利。
明用其力,敵必相争,巧以乘之,則可因隙而制其勝。
此乃諜間之功,信不可不用也。
下言用之之妙,勝敗之機。
43.故欲得敵情而間之者,當先采物價之騰平(1),察風俗之好尚,瞷(2)人事之喜怒,觇(3)上下之乖和。
然後因隙間親,因佞間忠,因利間争,因疑間廢,诳其語言,亂其行止,離其腹心,散其交與,間諜之妙也。
[注釋](1)平,底本作“乎”,形近誤,故改。
(2)瞷,jiàn(見)窺視。
(3)觇chān(攙),窺看。
[譯文]要想獲得敵情來離間敵人的,應先搜集敵方物價的漲落,考察敵方風俗的愛好,觀察敵方人心的喜怒,窺視敵方上下關系的好壞。
然後利用嫌怨來離間敵方的親信,利用奸佞來.離間敵方的忠臣,利用利害來離間敵人使他們互相鬥争,利用猜疑來離間敵人使它廢去忠良,并且混淆敵人的言論,‘擾亂敵人的.行動,瓦解敵人的内部,拆散敵人的同盟,這些都是運用間諜的妙法。
[舊注解]此舉間諜之妙。
“采物價”四句,總是欲得敵情。
“然後”八句,正是行間之巧。
雖未盡,餘可類推。
因隙間親,如圖燕惠之隙而間疏樂毅之親。
(1)因佞間忠,如因伯嚭之佞而間害伍員之忠。
(2
欲攻欲守,非知敵情不可。
欲知敵情,非諜間何以得之。
得則勝,失則敗,其機至微。
坎以《諜間》為第五,而繼于《持衡》(1)篇。
[注釋](1)持衡,底本作“攻守”,今據篇題順序改正。
[譯文]諜間,指偵知敵情,而利用間隙進入敵方活動。
要攻要守,都非了解敵情不可。
要了解敵情,不用諜間的手段如何能夠得到呢?得知敵情就能勝利,得不到敵情就要失敗,這種,得失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,因此把《諜間》作為第五,接樁《持衡》之後。
40.凡為将者,握三軍之權,司萬人之命,以與勍敵(1)對,逐于原野,相持而不知其情,是木偶也,相制而不制以術,是猛獸也。
[注釋](1)勍敵qing-(擎—),即勁敵,實力強大的敵人。
[譯文]做将帥的人.掌握三軍的大權,主宰萬人的命運。
同勁敵在戰場交鋒,兩軍對壘而不了解對方的情況,就好象“木偶”,相互争戰而不講求制敵的方法,就好象“猛獸”。
[舊注解]将系國之安危、三軍司命,而與勍敵為對,勝則生存,敗則死亡。
欲圖其勝,必得敵情,而巧以乘之也。
否則,冥然罔行,徒尚其力,甯不自速于敗哉?木偶,有人形而無知識。
猛獸,逞狂跳而乏機智。
故以警愚暴之将。
41.是故伐人以其主,賢于以己伐之也。
謀人以其臣,賢于以己謀之也。
散人之交而合其鬥,賢于以己鬥之也。
[譯文]因此,打擊敵國君主使之自亂其國,比自己直接去打擊它要好些。
謀算敵國臣子使之自亂其政,比自己直接去謀算它要好些,拆散敵人同盟而使之互相攻擊,比自己直接去進攻它們要好些。
[舊注解]此正制以術處。
賢,猶愈也,謂不費己而功自成也。
伐人以主,如陳平以惡草疑項羽而去範增。
(1)謀人以臣,如大夫種以寶貨賂伯嚭而亡吳國。
(2)散交合鬥,如張儀散六國之縱,而使之互相攻擊也。
(3) [注釋](1)見第22條“舊注解”(17)。
(2)見第4條“時注解”注(6)。
(3)周顯王四十一年至周赧王五年(前328至前310年),張儀任秦相,為了破壞各國“合縱”,以“連橫”來遊說六國,使它們相互攻擊,為秦先後滅亡六國創造條件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十《張儀列傳》) 42.譬之虎也者,噬(1)人者也。
劘(2)虎之牙,無不噬矣。
委虎以肉,無不噬矣。
荷戈逐虎,無不噬矣。
彈虎以石,無不噬矣。
故使人劘其牙,而我不自劘。
委人以為肉,而我不自委。
使人荷戈逐之,而我不自逐。
我伏其身以彈虎,使人當其怒。
凡若此者,皆伐人之以其主,謀人之以其臣,散人之交而合其鬥者也。
然非諜何以索其情,非間何以投其術哉? [注釋](1)噬shì互(示),咬,吃。
(2)劘mó(磨),切削,拔除的意思。
[譯文]譬如老虎,是吃人的。
虎口拔牙的人,沒有不被吃掉的,送肉給老虎的人,沒有不被吃掉的。
扛着戈矛追老虎的人,沒有不被吃掉的。
用石頭打老虎的人,沒有不被吃掉的。
所以,應使别人去拔老虎的牙,而我不親自去拔。
使别人送肉給老虎,而我不親自去送。
使别人扛着戈矛追老虎,而我不親自去追,自己隐蔽身體用石頭打老虎,而使别人受其害。
凡是象這樣的,都是打擊敵國君主使之自亂其國,謀算敵國臣子使之自亂其政,拆散敵人同盟而使之互相攻擊的辦法。
然而不偵察怎能獲得敵人的情況,不離間怎能施展我軍的計謀? [舊注解]此以虎喻敵,明上節之意。
身當其虎,必被所傷,使人當之,則可旁觀而取其利。
明用其力,敵必相争,巧以乘之,則可因隙而制其勝。
此乃諜間之功,信不可不用也。
下言用之之妙,勝敗之機。
43.故欲得敵情而間之者,當先采物價之騰平(1),察風俗之好尚,瞷(2)人事之喜怒,觇(3)上下之乖和。
然後因隙間親,因佞間忠,因利間争,因疑間廢,诳其語言,亂其行止,離其腹心,散其交與,間諜之妙也。
[注釋](1)平,底本作“乎”,形近誤,故改。
(2)瞷,jiàn(見)窺視。
(3)觇chān(攙),窺看。
[譯文]要想獲得敵情來離間敵人的,應先搜集敵方物價的漲落,考察敵方風俗的愛好,觀察敵方人心的喜怒,窺視敵方上下關系的好壞。
然後利用嫌怨來離間敵方的親信,利用奸佞來.離間敵方的忠臣,利用利害來離間敵人使他們互相鬥争,利用猜疑來離間敵人使它廢去忠良,并且混淆敵人的言論,‘擾亂敵人的.行動,瓦解敵人的内部,拆散敵人的同盟,這些都是運用間諜的妙法。
[舊注解]此舉間諜之妙。
“采物價”四句,總是欲得敵情。
“然後”八句,正是行間之巧。
雖未盡,餘可類推。
因隙間親,如圖燕惠之隙而間疏樂毅之親。
(1)因佞間忠,如因伯嚭之佞而間害伍員之忠。
(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