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衡第四
關燈
小
中
大
[舊題解]持衡者,持攻守而校其優劣,如衡之低昂無差也。
古去“鑒空衡平”(1),篇取此義。
蓋權雖當達,而不能悉其利害,妄于攻,怯于守,則未有不敗者。
必察形審機行之,而終于心氣斯可。
故以《持衡》繼《達權》為第四。
[注釋](1)鑒空衡平,見王充《論衡&bull自紀篇》,原文為“如衡之平,如鑒之開”,意思是象鏡子那樣如實反映物體的形狀,象秤那樣準确地稱出物體的輕重。
[譯文]持衡,是把進攻和防禦的優劣加以比較,象用秤稱物一樣使它沒有高低偏差。
古人說“鑒空衡平”,本篇取名就是這個意思。
因為用兵雖然應當通權達變,要是不能完全了解攻妨的利害,盲目地進攻,消極地防禦,就沒有不失敗的。
因此,必須察明情況、衡量時機來采取行動,最後着眼到軍心士氣才行。
所以将《持衡》放在《達權》的後面列為第四篇。
31.凡以守待敵者佚(1),以攻待敵者勞,勞佚之相乘(2),而利歸于守也。
攻則力合而難敵,守則勢分而難救,分合之相乘,而利歸于攻也。
守之順者攻之逆,攻之易者守之難,攻守之相乘,而勝負之機不定也。
故欲低昂之,不可不如持衡然。
[注釋](1)佚,通“逸”。
(2)乘,計算。
相乘,互相比較的意思。
[譯文]凡是以防禦對待敵人的就安逸,以進攻對待敵人的就疲勞,從勞逸相互比較來看,防禦是有利的。
進攻就能集中兵力而使敵人難于抗拒,防禦就會兵力分散而難予互相救援,從分合相互比較來看,進攻是有利的。
防禦方面順利的,進攻方面就不順利,進攻方面容易的,防禦方面就有困難,從攻守相互比較來看,勝負的機會是不肯定的。
所以要想正确地運用攻守,不可不象用秤稱物一樣地權衡輕重。
[舊注解]通篇皆是析攻守之義,此則先言攻守之利也。
以勞佚言,守佚而攻勞,故守得其利。
如韋孝寬鎮玉壁,因高歡之攻,乃曰:“攻者自勞,守者自佚。
”卒使歡計窮力屈而逃。
(1)以分合言,攻合而守分,故攻得其利。
如耿弇讨張步,步遣費邑軍曆下,又分屯祝阿、秦山、鐘城數十營以待,弇并衆悉力攻之,卒緻步損将失城而遁。
(2)以順逆難易言,守順攻逆,則逆必敗,攻易守難,則難必亡。
如劉锜順昌之守,是順也,而兀朮輕忽逆攻之,安能破其城。
(3)孟達上庸之守,是難也,而司馬懿八道易攻之,安能堅其守。
(4)故攻守之勝負,其機又莫定也,欲其定,非如持衡,惡乎能哉? [注釋](1)西魏大統十二年(546年),東魏高歡率兵進攻西魏的玉壁(今山西稷山西南),久攻未下,就派人前往勸降。
守将韋孝寬說:“我城池嚴固,兵食有餘。
攻者自勞,守者常逸。
……孝寬關西男子,必不為降将軍也。
”高歡苦攻五十多天,傷亡約七萬人,計窮力竭,乘夜退走。
(見《周書》卷三十一《韋孝寬傳》)(2)見第23條“舊注解”注(4)。
(3)宋紹興十年(1140年),宋将劉锜以不足兩萬的兵力,防守順昌(今安徽阜陽),先後打敗金兵先頭部隊的三次進攻,士氣高漲。
金兵統帥金兀朮親率十幾萬大軍增援。
劉锜利用城堅糧足,以逸待勞,并采用敵疲我打,聲東擊西的戰法,把金兵打敗。
(見《宋史》卷三六六《劉锜傳》)(4)魏太和六年(227年),魏上庸(今湖北竹山西南)守将孟達正在計議叛魏,司馬懿乘他疑慮不定時,出其不意,迅速進軍,直抵上庸。
孟達倉卒防守,司馬懿分多路進攻。
孟達部将開城投降,盂達被殺。
(見《晉書》卷一《宣帝紀》) 32.衡之不持,頓兵堅城之下,暴(1)卒風雨之中,野掠之不獲,而先登之不入,此攻之災也。
兵不稱其城,糧不稱其兵,救援之不達,而掎角之失勢,此守之災也。
[注釋](1)暴pù(鋪),暴露的意思。
[譯文]不能權衡利害,把軍隊屯駐在堅城之下,将士兵暴露在風雨之中,從饒野搶不到糧食,即使士兵争先登城也攻不進去,這就是進攻的災害。
兵力與防守的城池不相适應,糧食與部隊需要不相适應,救援部隊不能到達,喪失
古去“鑒空衡平”(1),篇取此義。
蓋權雖當達,而不能悉其利害,妄于攻,怯于守,則未有不敗者。
必察形審機行之,而終于心氣斯可。
故以《持衡》繼《達權》為第四。
[注釋](1)鑒空衡平,見王充《論衡&bull自紀篇》,原文為“如衡之平,如鑒之開”,意思是象鏡子那樣如實反映物體的形狀,象秤那樣準确地稱出物體的輕重。
[譯文]持衡,是把進攻和防禦的優劣加以比較,象用秤稱物一樣使它沒有高低偏差。
古人說“鑒空衡平”,本篇取名就是這個意思。
因為用兵雖然應當通權達變,要是不能完全了解攻妨的利害,盲目地進攻,消極地防禦,就沒有不失敗的。
因此,必須察明情況、衡量時機來采取行動,最後着眼到軍心士氣才行。
所以将《持衡》放在《達權》的後面列為第四篇。
31.凡以守待敵者佚(1),以攻待敵者勞,勞佚之相乘(2),而利歸于守也。
攻則力合而難敵,守則勢分而難救,分合之相乘,而利歸于攻也。
守之順者攻之逆,攻之易者守之難,攻守之相乘,而勝負之機不定也。
故欲低昂之,不可不如持衡然。
[注釋](1)佚,通“逸”。
(2)乘,計算。
相乘,互相比較的意思。
[譯文]凡是以防禦對待敵人的就安逸,以進攻對待敵人的就疲勞,從勞逸相互比較來看,防禦是有利的。
進攻就能集中兵力而使敵人難于抗拒,防禦就會兵力分散而難予互相救援,從分合相互比較來看,進攻是有利的。
防禦方面順利的,進攻方面就不順利,進攻方面容易的,防禦方面就有困難,從攻守相互比較來看,勝負的機會是不肯定的。
所以要想正确地運用攻守,不可不象用秤稱物一樣地權衡輕重。
[舊注解]通篇皆是析攻守之義,此則先言攻守之利也。
以勞佚言,守佚而攻勞,故守得其利。
如韋孝寬鎮玉壁,因高歡之攻,乃曰:“攻者自勞,守者自佚。
”卒使歡計窮力屈而逃。
(1)以分合言,攻合而守分,故攻得其利。
如耿弇讨張步,步遣費邑軍曆下,又分屯祝阿、秦山、鐘城數十營以待,弇并衆悉力攻之,卒緻步損将失城而遁。
(2)以順逆難易言,守順攻逆,則逆必敗,攻易守難,則難必亡。
如劉锜順昌之守,是順也,而兀朮輕忽逆攻之,安能破其城。
(3)孟達上庸之守,是難也,而司馬懿八道易攻之,安能堅其守。
(4)故攻守之勝負,其機又莫定也,欲其定,非如持衡,惡乎能哉? [注釋](1)西魏大統十二年(546年),東魏高歡率兵進攻西魏的玉壁(今山西稷山西南),久攻未下,就派人前往勸降。
守将韋孝寬說:“我城池嚴固,兵食有餘。
攻者自勞,守者常逸。
……孝寬關西男子,必不為降将軍也。
”高歡苦攻五十多天,傷亡約七萬人,計窮力竭,乘夜退走。
(見《周書》卷三十一《韋孝寬傳》)(2)見第23條“舊注解”注(4)。
(3)宋紹興十年(1140年),宋将劉锜以不足兩萬的兵力,防守順昌(今安徽阜陽),先後打敗金兵先頭部隊的三次進攻,士氣高漲。
金兵統帥金兀朮親率十幾萬大軍增援。
劉锜利用城堅糧足,以逸待勞,并采用敵疲我打,聲東擊西的戰法,把金兵打敗。
(見《宋史》卷三六六《劉锜傳》)(4)魏太和六年(227年),魏上庸(今湖北竹山西南)守将孟達正在計議叛魏,司馬懿乘他疑慮不定時,出其不意,迅速進軍,直抵上庸。
孟達倉卒防守,司馬懿分多路進攻。
孟達部将開城投降,盂達被殺。
(見《晉書》卷一《宣帝紀》) 32.衡之不持,頓兵堅城之下,暴(1)卒風雨之中,野掠之不獲,而先登之不入,此攻之災也。
兵不稱其城,糧不稱其兵,救援之不達,而掎角之失勢,此守之災也。
[注釋](1)暴pù(鋪),暴露的意思。
[譯文]不能權衡利害,把軍隊屯駐在堅城之下,将士兵暴露在風雨之中,從饒野搶不到糧食,即使士兵争先登城也攻不進去,這就是進攻的災害。
兵力與防守的城池不相适應,糧食與部隊需要不相适應,救援部隊不能到達,喪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