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衡第四
關燈
小
中
大
了互相策應的态勢,這就是守城的災害。
[舊注解]此言攻守之災。
兵頓堅城則難破,卒暴風雨則易疲,欲掠無得則食匮,先登不入則傷多,非攻之災害而何?兵不稱城,難于分布;糧不稱兵,難于久持;救援不達,力益不支;掎角失勢,孤而無助,非守之災害而何?若此者,皆因不能持衡,而強于攻守故也。
掎角,牽其足而罥(1)其首也。
《左傳》曰‘“晉人角之,諸戎掎之”(2)是也。
[注釋](1)罥juàn(倦)。
纏繞,牽挂。
(2)這句話見《左傳》襄公十四年。
33.是以善用兵者,違其災而乘其利。
用之以攻則守無術,用之以守則攻無策。
此之謂持衡也。
[譯文]所以。
善于用兵的人,避開不利的條件,利用有利的條件。
這樣來進攻。
防禦的就無法應付;這樣來防禦,進攻的就無計可施。
這就叫做“持衡”。
[舊注解]此承上二節言,惟善兵者能之。
違,去也。
乘,因機取利,無失也。
守無術,則攻必勝,烏有攻之災。
攻無策,則守必固,烏有守之災。
此乃明于持攻守之衡者。
下詳言之。
34.是故善攻者,噪以動之。
善守者,靜以待之。
善攻者,屢出擾之而使亂,多方誤之而使虛。
善守者,主氣蓄之而使銳,客氣盡之而使衰。
[譯文]因此善于進攻的,虛張聲勢以調動敵人。
善于防禦的,冷靜沉着以應付敵人。
善于進攻的,不斷驚擾敵人使它發生混亂,多方造成敵人錯覺使它産生空隙,善于防禦的,培養自己的士氣使它飽滿,瓦解敵人的士氣使它衰竭。
[舊注解]]自此至末,俱錯論攻守之善。
所以圖攻守之變處。
乃總是持衡為要。
噪動,揚其威也,如耿弁之陰脅巨裡。
(1)靜待,密其機也,如孔明之卻灑開門。
(2)擾之誤之,朔敵莫測而所備多,如伍員之三之盡肄楚師。
(3)蓄之盡之,則已有餘而人不足,如曹刿之三鼓後戰。
(4) [注釋](1)東漢建武五年(29年),漢将耿弇(yǎn掩)率軍進攻費邑。
當時費邑守曆下(今山東濟南市西),其弟費改守巨裡(今山東濟南市東)。
耿弁為了調動敵人,假裝準備攻器材,揚言三天後攻巨裡。
費邑得知,率兵來援,耿弇乘他在運動中加以襲擊,殺死費邑。
(見《後漢書》卷十九《耿弁傳》(2)東漢建興六年(228年),諸葛亮率軍攻魏,派魏延等各軍東進,親率萬人守陽平(今陝西勉縣西)。
魏将司馬懿率兵二十萬直逼城下。
諸葛亮故作鎮靜,令守軍偃旗息鼓,大開四門。
灑水掃地。
司馬懿疑有伏兵,領兵北去。
(見《三圍志》卷三十五《諸葛亮傳》裴注引郭沖三事)(3)周敬王八年(前512年),吳王阖闾準備攻楚,伍員建議把軍隊分作三部分。
輪番出動,疲勞楚軍,等它極度疲憊後,再全力發動進攻。
吳王采用了這個建議,終于大破楚軍。
(見《左傳》昭公三十年)(4)周莊王十三年(前684年),齊魯長勺之戰。
魯莊公采用曹刿的建議,采用“敵疲我打”的方針,待齊軍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,彼竭我盈”的時候,乘機發動進攻,大敗齊軍。
(見《左傳》莊公十年) 35.善攻者,破其所恃則勢孤,執其所愛則計失,解其腹心則體潰,告以兵威則膽裂,示以俘囚則氣奪。
俟其既困,然後舉兵以從之,而敵之城可拔也。
善守者,塞其險阻以遏之,清其原野以待之,絕其糧道以饑之,劫其營壘以撓之,搗其巢穴以牽之。
伺其既歸,然後出以襲之,而敵之帥可擒也。
[譯文]善于進攻的,粉碎敵人所依靠的援軍,就會使它态勢孤立;捕獲敵人的親信,就會使它無計可施;分化敵人的心腹,氣就會使它整個潰崩;宣揚我軍的威力,就會使敵人膽戰心驚;顯示得到的戰俘,就會使敵人士氣沮喪。
等到敵人已經陷入困境,然後發動進攻,這樣,敵人的城池也就可攻破了。
善于防守的入,閉塞險阻以遏止敵人,堅壁清野以對付敵人,斷敵糧道以饑餓敵人,襲敵營壘以擾亂敵人,攻敵巢穴以牽制敵人。
等待敵人撤兵,然後出兵襲擊,這樣,敵人的将帥就可擒獲了。
[舊注解]破所恃,如建德擒而世充
[舊注解]此言攻守之災。
兵頓堅城則難破,卒暴風雨則易疲,欲掠無得則食匮,先登不入則傷多,非攻之災害而何?兵不稱城,難于分布;糧不稱兵,難于久持;救援不達,力益不支;掎角失勢,孤而無助,非守之災害而何?若此者,皆因不能持衡,而強于攻守故也。
掎角,牽其足而罥(1)其首也。
《左傳》曰‘“晉人角之,諸戎掎之”(2)是也。
[注釋](1)罥juàn(倦)。
纏繞,牽挂。
(2)這句話見《左傳》襄公十四年。
33.是以善用兵者,違其災而乘其利。
用之以攻則守無術,用之以守則攻無策。
此之謂持衡也。
[譯文]所以。
善于用兵的人,避開不利的條件,利用有利的條件。
這樣來進攻。
防禦的就無法應付;這樣來防禦,進攻的就無計可施。
這就叫做“持衡”。
[舊注解]此承上二節言,惟善兵者能之。
違,去也。
乘,因機取利,無失也。
守無術,則攻必勝,烏有攻之災。
攻無策,則守必固,烏有守之災。
此乃明于持攻守之衡者。
下詳言之。
34.是故善攻者,噪以動之。
善守者,靜以待之。
善攻者,屢出擾之而使亂,多方誤之而使虛。
善守者,主氣蓄之而使銳,客氣盡之而使衰。
[譯文]因此善于進攻的,虛張聲勢以調動敵人。
善于防禦的,冷靜沉着以應付敵人。
善于進攻的,不斷驚擾敵人使它發生混亂,多方造成敵人錯覺使它産生空隙,善于防禦的,培養自己的士氣使它飽滿,瓦解敵人的士氣使它衰竭。
[舊注解]]自此至末,俱錯論攻守之善。
所以圖攻守之變處。
乃總是持衡為要。
噪動,揚其威也,如耿弁之陰脅巨裡。
(1)靜待,密其機也,如孔明之卻灑開門。
(2)擾之誤之,朔敵莫測而所備多,如伍員之三之盡肄楚師。
(3)蓄之盡之,則已有餘而人不足,如曹刿之三鼓後戰。
(4) [注釋](1)東漢建武五年(29年),漢将耿弇(yǎn掩)率軍進攻費邑。
當時費邑守曆下(今山東濟南市西),其弟費改守巨裡(今山東濟南市東)。
耿弁為了調動敵人,假裝準備攻器材,揚言三天後攻巨裡。
費邑得知,率兵來援,耿弇乘他在運動中加以襲擊,殺死費邑。
(見《後漢書》卷十九《耿弁傳》(2)東漢建興六年(228年),諸葛亮率軍攻魏,派魏延等各軍東進,親率萬人守陽平(今陝西勉縣西)。
魏将司馬懿率兵二十萬直逼城下。
諸葛亮故作鎮靜,令守軍偃旗息鼓,大開四門。
灑水掃地。
司馬懿疑有伏兵,領兵北去。
(見《三圍志》卷三十五《諸葛亮傳》裴注引郭沖三事)(3)周敬王八年(前512年),吳王阖闾準備攻楚,伍員建議把軍隊分作三部分。
輪番出動,疲勞楚軍,等它極度疲憊後,再全力發動進攻。
吳王采用了這個建議,終于大破楚軍。
(見《左傳》昭公三十年)(4)周莊王十三年(前684年),齊魯長勺之戰。
魯莊公采用曹刿的建議,采用“敵疲我打”的方針,待齊軍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,彼竭我盈”的時候,乘機發動進攻,大敗齊軍。
(見《左傳》莊公十年) 35.善攻者,破其所恃則勢孤,執其所愛則計失,解其腹心則體潰,告以兵威則膽裂,示以俘囚則氣奪。
俟其既困,然後舉兵以從之,而敵之城可拔也。
善守者,塞其險阻以遏之,清其原野以待之,絕其糧道以饑之,劫其營壘以撓之,搗其巢穴以牽之。
伺其既歸,然後出以襲之,而敵之帥可擒也。
[譯文]善于進攻的,粉碎敵人所依靠的援軍,就會使它态勢孤立;捕獲敵人的親信,就會使它無計可施;分化敵人的心腹,氣就會使它整個潰崩;宣揚我軍的威力,就會使敵人膽戰心驚;顯示得到的戰俘,就會使敵人士氣沮喪。
等到敵人已經陷入困境,然後發動進攻,這樣,敵人的城池也就可攻破了。
善于防守的入,閉塞險阻以遏止敵人,堅壁清野以對付敵人,斷敵糧道以饑餓敵人,襲敵營壘以擾亂敵人,攻敵巢穴以牽制敵人。
等待敵人撤兵,然後出兵襲擊,這樣,敵人的将帥就可擒獲了。
[舊注解]破所恃,如建德擒而世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