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權第三

關燈
派來使者,就漸漸對他疏遠了.于是,班超激怒他帶來的三十六人說,如果鄯善投了匈奴,把我們捕送給他,那我們的骨肉隻有喂豺狼了!大家表示:“一切聽指揮。

    ”班超當夜就率領他們襲殺了匈奴使者,把頭送給鄯善王,從而争取了鄯善與東漢的和好。

    (見《後漢書》卷四十七《班超傳》)(2)魏太和六年(231年),諸葛亮率軍攻祁山(今甘肅禮縣東北)。

    魏将司馬懿堅守不出。

    賈栩、魏平幾次請求出戰,司馬懿都不允許。

    因此,賈、魏兩人對司馬懿說:“公畏蜀如虎。

    奈天下笑何?”(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五,《諸葛亮傳》裴注引《漢晉春秋》)(3)魏青龍二年(234年),諸葛亮進軍到郳(今陝西周至西北),駐軍于渭水之南。

    司馬懿對部下說:“亮如勇者,當出武功(今陝西興平西南武功山)依山而東。

    若西上五丈原,則諸軍無事矣。

    ”後來,諸葛亮果然駐軍五丈原。

    司馬懿仍堅壁拒守。

    (見《晉書》卷一《宣帝紀》)(4)周赧王三十六年(前279年),燕軍圍攻齊地即墨。

    齊将田單率軍堅守,他為了安定人心,令城中人在飯前把食物擺在庭院裡祭祖先,食物引來許多鳥。

    田單乘祝宣稱:“必定有神仙下來作我的軍師。

    ”接着,他又把一個士卒扮作“神師”,假借他來指揮軍隊。

    (見《史記》卷八十二《田單列傳》)(5)淮陽王更始二年(24年),蕭王劉秀擊破并強迫收編銅馬農民起義軍後,為了欺騙和攏絡他們,當即把他們的首領封為列侯,并輕裝到銅馬營中各處巡視,終于騙得了銅馬的信任。

    (見《後漢書》卷一《光武帝紀》) 28.可使敵兵知吾之仁,而不可使吾兵知敵之仁。

    可使吾兵知敵之暴,而不可使敵兵知吾之暴。

    使吾兵知敵之仁者,散吾之衆也。

    使敵兵知吾之暴者,堅吾之敵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可使敵軍知道我軍的仁慈,而不能讓我軍知道敵人的仁慈。

    可使我軍知道敵人的殘暴,而不能讓敵軍知道我軍的殘暴。

    使我軍知道敵人的仁慈,就會使自己的軍隊潰散,使敵軍知道我軍的殘暴,就會使敵人更加堅強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吾兵知敵之仁,則無鬥心而潰散。

    敵兵知吾之暴,則效死命而益堅,故皆不可使。

    惟可使吾兵知吾之仁,必捐生以除暴。

    使敵兵知敵之暴,必憤怨而歸仁。

    仁暴異,而興亡基于此矣,安可不知權哉。

    仁,如漢高之約法三章。

    (1)暴,如項羽之所過殘滅。

    (2)散衆,則如陳平諸人鹹歸漢,而八千子弟無一還也。

    (3)堅敵,則如天下諸侯共滅楚,而各戰其地以自效也。

    (4) [注釋](1)漢高帝元年(前206年),劉邦率軍進入鹹陽,秦王子嬰投降。

    劉邦為了收攬人心,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:“殺人者死,傷入及盜抵罪。

    ”并宣布廢除秦朝的一些,嚴刑酷法,因而赢得了關中人民的擁護和支持。

    (見《史記》卷八《高祖本紀》)(2)項羽在钜鹿之戰擊破秦軍主力後,曾坑殺俘虜二十萬人。

    入關後,又屠鹹陽(今陝西鹹陽),燒秦宮室,搶掠寶貨、婦女,引起了關中人民的極大憤恨。

    所以韓信曾評論項羽說:“項王所過充不殘滅者,天下多怨,百姓不親附,特劫于威強耳。

    ”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。

    卷九十二《淮陰侯列傳》)(3)楚漢戰争中,劉邦善于收攬人心,團結部屬。

    相反,項羽卻軍紀敗壞,大失民望,猜疑部屬,因而他的許多将領和謀士,如韓信、英布、陳平等,都轉而投降了劉邦。

    最後,在垓下(今安徽靈壁東南)一戰,全軍覆沒,就連他從江東帶出來的八千子弟兵,也都散亡,落得隻身逃到烏江自殺。

    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、卷九十二《淮陰侯列傳》,卷九十《黥布列傳》、卷二十六《陳丞相世家》)(4)楚漢戰争中,項羽崇尚武力,多方樹敵。

    劉邦采用張良的建議,把關東之地分封給彭越、英布、韓信等人,借以拉攏他們。

    于是,彭越等就各自為戰,積極攻楚,終于在公元前202年合力将項羽圍困于垓下,全殲楚軍。

    (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、卷五十五《留侯世家》) 29.若夫臨敵而刑以惕衆,将戰而殺以震威者,忍人也。

    足以失士之心而激之變,非所以令衆庶見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至于在敵前甩刑罰威吓土卒,在戰前用殺戮顯示威嚴的,都是殘忍的人。

    這将會喪失軍心激起變亂,因此不能使士卒看到這樣殘忍(而生異心)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臨敵将戰,勝負在于須臾,固當重賞以勸其前,尤貴嚴刑以警其退。

    此雖軍法之常,然不可有成心也。

    若臨敵而借刑以惕衆,如穰苴之斬莊賈。

    (1)将戰而故殺以震威,如楊素之求人過。

    (2)非忍心害理而何?此可偶一行之,屢則必有肘腋之變。

    故無令衆人見而生異心也。

    此特為濫刑妄殺者戒,亦根上“暴”字而發,乃權之不善者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春秋時,晉燕聯軍攻齊。

    齊景公派田穰苴率軍抵禦,派莊賈擔任監軍。

    穰苴當即與莊賈約定,明天中午在營門會齊。

    第二天莊賈遲到,穰苴立即将他斬首示衆。

    于是全軍懾服。

    (見《史記》卷六十四《司馬穰苴列傳》)(2)隋将楊素統禦軍隊的手段非常殘酷,每次作戰前,總是故意尋找部屬的過錯,屠殺幾十至幾百人來造成恐怖氣氛,借以恫吓士卒,樹立自己威風。

    (見《隋書》卷四十八《楊素傳》) 30.故兵無他術,察仁暴,明備乘,而權以行之,勝斯生矣。

    然勝敗亦無常也。

    戰雖勝,驕矜持之者死。

    兵雖敗,精專謀之者生。

     [譯文]所以,用兵沒有其他巧妙的辦法,隻要認真研究。

    仁慈和殘暴的影響,明白戒備和乘敵的關系,而靈活地加以運用,勝利就有希望了。

    但勝敗也不是固定的,雖然打了勝仗,如果驕傲起來就會失敗。

    雖然打了敗仗,隻要精心策劃就能勝利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總承通篇之意而結之。

    勝敗無常,惟權乃定。

    驕矜則昧于權矣,必暴而乘人。

    精專則達于權矣,必仁而自備。

    此所以有生死之别,身阃貴(1)者慎之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阃kùn(捆),阃責。

    指擔負軍事責任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