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權第三

關燈
分散使用而不分散的,就是自己束縛自己的軍隊;兵力該集中使用而不集中的,就是自己孤立自己的軍隊。

    (2)遛,通“留”;逗遛,停滞不前。

    (3)秦王政二十一年(前226年),秦王和諸将商議滅楚,王翦認為要用六十萬兵力,李信認為二十萬兵力就足夠了。

    秦王就派李信率兵二十萬攻楚,結果大敗而回。

    秦王又派王翦去,王翦說:“要我去,非六十萬人不可。

    “秦王隻得允許。

    結果滅了楚國。

    (《史記》卷七十三《白起王翦列傳》)(4)東漢永平十六年(73年),東漢王朝派班超出使于寘(寘tián(田)。

    于寘,今新疆和田一帶),并要他多帶些人去。

    班超認為:“于寘國大而遠,率數百人前往,并不能稱強,如有意外。

    兵多反而累贅。

    ”因此,他隻帶了原來出使鄯善(今新疆若羌一帶)的三十六人去。

    結果,他聯絡了當地各部族,趕走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。

    (見《後漢書》卷四十七《班超傳》)(5)周文王時,密須(今甘肅靈台西南)人和周對抗,攻占了阮、阻、共等地。

    文王勃然大怒,就整頓軍隊,打退了密須人。

    (見《詩經&bull大雅&bull皇矣》)(6)漢高帝元年(前206年),劉邦乘虛攻入關中,駐軍灞上(今陝西西安市東南),并派兵封鎖了函谷關。

    項羽戰勝秦軍後,率軍四十萬,攻破函谷關。

    進至新豐鴻門(今陝西臨漁東北),聽說劉邦想稱王關中,大怒,就犒勞士卒,下令明天早上擊滅劉邦。

    劉邦這時隻有十萬軍隊,自料不能抵抗,就親自到鴻門,卑詞厚禮向項羽謝罪。

    項羽因而打消了擊滅劉邦的意圖。

    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)(7)唐武德元年(618年),李世民在淺水原(今陝西長武東北)擊敗了薛仁杲(唐初隴西一帶的割據者)的軍隊,但斬獲不多,他認為敵人還可能重新整頓起來,就親率騎兵連夜追擊,直逼薛仁杲的根據地折摭(今甘肅泾川東北),薛仁杲無力抵抗,隻好投降。

    (見《舊唐書》卷二《太宗本紀上》)(8)周襄壬二十五年(前627年),晉将陽處父率軍攻蔡。

    楚王派子上率軍救蔡。

    兩軍隔诋水(源出今河南魯山,東流入汝水)對峙。

    陽處父知道子上與楚太子商臣有宿怨,就用計陷害他,要求子上退兵,讓晉軍渡河決戰。

    子上企圖乘其半渡而擊之,就引兵後退。

    但陽處父卻不過河而領兵回國,并宣揚子上受了晉國賄賂,不戰而退。

    商臣立即轉告楚王,楚王就把子上殺了。

    (見《左佐》僖公三十三年)(9)商朝末年政治腐敗,階級矛盾異常尖銳。

    姜太公輔佐周武王子前1098年起兵伐商,牧野(今河南汲縣北)一戰,大破商軍,建立了周王朝。

    (見《史記》卷三十二《齊太公世家》)(10)東晉甯康三年(375年),前秦宰相王猛臨死前,勸秦王苻堅說:“晉國雖僻處江南,但是正統相傳,人心歸附,我死之後,希望你不要攻晉。

    ”後來,苻堅興兵攻晉,果然遭到慘敗。

    (見《晉書》卷一一四《王猛傳》) 25.強敵不可怒,弱敵不可侮。

    怒強敵者殆,侮弱敵者悔。

    故敵能者備之,不能者擾之。

    擾之而未見其可攻者,我未善也。

    備之而見其可攻者,我之得算多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強敵不可激怒,弱敵不可輕侮。

    激怒強敵的必遭危險,輕侮弱敵的必緻後悔。

    所以,對善戰的敵人要防備它,對無能的敵人要擾亂它。

    擾亂敵人而找不到它的可攻之隙,是我們沒有制勝之策。

    防備敵人而發現它有可攻之隙,是我們考慮得周到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此言不能如上節四者,而妄逞則可也。

    古者交鄰以道,無分國之強弱,至春秋時,乃有怒強侮弱之失。

    豈知強固不可怒,而弱尤不可侮乎。

    怒之是螳螂當(1)轍也,侮之是不蜂虿(2)也,故必危殆而自悔。

    惟當于能者備之,不能者擾之,然總歸于可攻也。

    若擾之而反可攻,備之而反可以攻,豈無故哉。

    亦備者算,而擾者未得出奇之善也。

    觀此,則強即能者,不備而怒之;弱即不能者,不擾而侮之。

    精于達權者,恐不如是也。

    “備”字,正應前“必先自備”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當,見第10條“舊注解”注(4)。

    (2)虿chai,蠍子一類的毒蟲。

     26.委敵以貨而勝之者,貨在我者也。

    貪敵之貨而敗焉者,貨在敵者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給敵人以财貨而戰勝敵人,财貨終婦是我的。

    貪圖敵人财貨,而遭緻失敗,财貨終歸是敵人的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晉以垂棘(1)之璧,屈産(2)之乘,假道于虞(3)以伐虢(4),虞公黩貨而許之。

    後晉并滅虞,璧、馬仍歸晉,是璧藏外庫,而馬養外廄也。

    荀息之謀(5)巧矣哉。

    籲,晉可謂善權而虞不能矣。

    此節之意本此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垂棘,春秋時晉國地名(2)屈産,春秋時晉地,今山西吉縣北。

    (3)虞,春秋時國名,今河南三門峽市北。

    (4)虢guó(國),春秋時國名,今山西平陸及河南陝縣一帶。

    (5)荀息,春秋時晉國大夫。

    他在周惠王十九年(前658年)向晉獻公建議“假道于虞以伐虢”。

    (見《左傳》僖公二年) 27.謂我無可生者,激吾衆也。

    謂敵不足畏者,安吾民也。

    布疑言于人耳者,使人惑也。

    置赤心于人腹者,使人信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宣稱我軍沒有生路,是為了激發自己的士氣。

    宣稱敵人并不可怕,是為了安定自己的軍心。

    散布疑言讓人們聽到,是為了使人們捉摸不透。

    對人推心置腹,是為了取信于人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我無可生,如班超激怒三十六人曰:“鄯善拘吾屬送匈奴,骨肉長為豺狼食矣。

    ”(1)敵不足畏,如司馬懿畏蜀如虎,(2)乃假言曰:“亮止五丈原,諸将無事矣。

    ”(3)布疑言于人耳,如田單令于城中,當有神人為我師,而每出約束必稱神師。

    (4)置赤心于人腹,如蕭王破降銅馬,封其渠帥為列侯,而自乘輕騎,橫行部陣。

    (5)此皆能達權者,故又舉之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東漢永平十六年(73年),漢使班超到鄯善(今新疆若羌一帶)。

    鄯善王起初對他很恭敬,後來北匈奴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