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權第三
關燈
小
中
大
志》卷二十八《鄧艾傳》)(17)漢高帝三年(前204年),項羽圍攻劉邦于荥陽(今河南榮陽)。
劉邦請和,項羽的謀土範增,力主乘機擊滅劉邦。
劉邦就采用陳平的計策,離間項、範。
一天,項羽派使者到漢營,陳平令人設宴招待,但當他接見楚使的時候,卻假裝詫異地說:“我以為是範增的使者,原來是項羽的使者。
”随即撤去筵宴,換上粗劣的食品。
使者回營,據實報告項羽,項羽從此懷凝範增,範增忿而辭去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) 23.故知兵者,必先自備其不虞,然後能乘人之不備。
乘疑可間,乘勞可攻,乘饑可困,乘分可圖,乘虛可驚,乘亂可取,乘其未至可撓,乘其未發可制,乘其既勝可劫,乘其既敗(1)可退。
故兵貴乘人,不貴人所乘也。
[注釋](1)敗,底本作“勝”,顯誤,今改正。
[譯文]所以,懂得用兵的人。
必先自己做好防止意外的準備,然後才能乘敵的不備。
乘敵猜疑可以離間,乘敵疲勞可以進攻,乘敵缺糧可以圍困,乘敵分散可以計取,乘敵空虛可以驚擾,乘敵混亂可以攻取,乘敵未到可以騷擾,乘敵未動可以制止,乘敵打了勝仗可以偷襲,乘敵打了敗仗可以退卻。
因此用兵貴在乘敵之隙,不在為敵所乘。
[舊注解]此承上己之十八事,能先權而備之,則不惟不賊,猶可以乘人也。
乘,與《家計》篇乘意互相發。
疑則易讒,故可間,如田單因樂毅與新王有隙也。
(1)勞則易破,故可攻,越王知吳之輕銳盡于齊晉也。
(2)饑則枵腹,故可困,如楚軍食盡而漢王破之成臯也。
(3)分則勢孤,故可圖,如張步分屯而耿弇敗乏曆下也。
(4)虛則恐懼不安,故可驚,如左車教韓信之脅燕也。
(5)亂則縱橫無紀,故可取,如謝玄绐苻堅之移陣也。
(6)未至則無援,故可撓,如李靖料蕭銑之兵未集而急促之也。
(7)未發則易遏,故可制,如孟子度諸侯伐齊之謀未動而可止也。
(8)既勝,敵必驕,故可劫,如張遼之以百騎貫吳營也。
(9)既敗,敵必避,故可退,如孔明之射張郃而全軍返也。
(10)大約舉此十者,以見敵有之,俱可用權以乘之,但不可為其乘耳。
[注釋](1)周赧王三十一年(前284年),燕将樂毅攻占了齊圈七十餘城,隻剩即墨(今山東平嚏東南)和莒(今山東莒縣)久未攻下,至前279年,燕昭王死了,新王(惠王)即位。
齊将田單知道新王和樂毅有宿怨,就乘機散布謠言離間他們說,樂毅想自立為齊王。
燕惠王信以為真,就派騎劫接替樂毅,因而燕軍士氣很受打擊,結果,田單大破燕軍。
(見《史記》卷八十二《田單列傳》)(2)見第15條“舊注解”注(2)。
(3)枵xiāo(嚣),枵腹,空腹,饑餓的意思。
漢高帝三年(前204年),項羽與劉邦戰于成臯(今可南榮陽西北)。
劉邦堅守不出,并派兵襲擊楚軍後方。
至前203年九月,項羽兵疲食盡,求戰不能,隻得與劉邦議和,引兵東歸。
劉邦又乘其糧盡追擊他,于前202年追至垓下(今安徽靈壁南沱河北岸),全殲楚軍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)(4)東漢建武五年(29年),漢将耿棄(yǎn掩)率軍進攻張步,張步派費邑守曆下(今山東濟南市西),又分兵守祝阿(今山東長清東北),太山(今山泰山)、鐘城(今山東濟南市南)列營數十,進行防守。
耿弇集中兵力,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,首先攻占祝阿,鐘城軍棄城而逃,最後,殲滅了費邑主力,攻占了曆下。
(見《後漢書》卷十九《耿食傳》)(5)見第4條“舊注解”注(3)。
(6)绐dài(代),欺詐。
晉太元八年(383年),秦晉淝水(今安徽壽縣東)之戰,兩軍隔水對峙。
晉将謝玄派人請苻堅稍向後退,以便晉軍渡河決戰。
苻堅企圖乘其半渡而擊之,就揮軍後退,但一退就陷于混亂。
謝玄乘機猛攻,秦軍全部潰敗。
(見《晉書》卷七十九《謝安傳》)(7)見第22條“舊注解”注(8)。
(8)周赧王元年(前341辱),齊國攻下了燕國後,各國諸侯商量出兵援助燕國。
齊宣王問孟子應該如何應付,孟子說,天下各國本來就怕齊國強大,如今攻占了燕國,自然會招緻諸侯的攻擊。
你如遣回俘虜中的老小,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,擇立一個燕王,然後撤兵回國,就可使各國諸侯停止興兵。
(見《孟子&bull梁惠王下》)(9)東漢建安二十年(215年),魏将張遼等派率七千餘人守合肥(今安徽合肥北),孫權率兵十萬來攻。
張遼認為,必須先挫折吳軍銳氣,然後才能堅守。
接着他就帶八百人出擊,身先士卒,沖入吳軍營壘。
直逼孫權。
孫權調集軍隊圍攻張遼,張遼左沖右突,勇往直前,沖出重圍,從而挫折了吳軍士氣,守住了合肥。
(見《三國志》卷十七《張遼傳》)(10)見第22條“舊注解”注(12)。
24.惟善與敵相持者,識衆寡之用,明剛柔之宜,達進退之機,知順逆之勢。
[譯文]隻有善于與敵作鬥争的,才知道兵多兵少的運用,明白用“剛”用“柔”的機宜。
通曉前進後退的時機,認識有利不利的形勢。
[舊注解]此承上二節言。
備己乘人,必善于兵者能之。
衆寡以人數言,識其用,則無孤旅縻軍(1)之失。
剛柔,以戰事言,明其宜,則無損軍辱國之災。
進退,以師律言,達其機,則無退遛(2)強戰之罪。
順逆,以天道言,知其勢,則無妄行後時之悔。
此真達權者之所為,故既能備己,又能乘人,萬舉而萬全,身安而國利也。
識衆寡,如王翦非六十萬不可,(3)班超三十六人而足。
(4)明剛柔,如文王之赫然整旅,(5)漢高之謝羽鴻門。
(6)達進退,如唐太宗晝夜速追仁呆,(7)陽處父臨水不戰而旋。
(8)知順逆,如太公佐武王以伐商,(9)王猛願苻堅勿圖晉。
(10) [注釋](1)縻mí(迷),束縛。
孤旅,縻軍,語出《李衛公問對》下卷,原文是:“分不分為縻軍,聚不聚為孤旅。
”意思是:兵力該
劉邦請和,項羽的謀土範增,力主乘機擊滅劉邦。
劉邦就采用陳平的計策,離間項、範。
一天,項羽派使者到漢營,陳平令人設宴招待,但當他接見楚使的時候,卻假裝詫異地說:“我以為是範增的使者,原來是項羽的使者。
”随即撤去筵宴,換上粗劣的食品。
使者回營,據實報告項羽,項羽從此懷凝範增,範增忿而辭去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) 23.故知兵者,必先自備其不虞,然後能乘人之不備。
乘疑可間,乘勞可攻,乘饑可困,乘分可圖,乘虛可驚,乘亂可取,乘其未至可撓,乘其未發可制,乘其既勝可劫,乘其既敗(1)可退。
故兵貴乘人,不貴人所乘也。
[注釋](1)敗,底本作“勝”,顯誤,今改正。
[譯文]所以,懂得用兵的人。
必先自己做好防止意外的準備,然後才能乘敵的不備。
乘敵猜疑可以離間,乘敵疲勞可以進攻,乘敵缺糧可以圍困,乘敵分散可以計取,乘敵空虛可以驚擾,乘敵混亂可以攻取,乘敵未到可以騷擾,乘敵未動可以制止,乘敵打了勝仗可以偷襲,乘敵打了敗仗可以退卻。
因此用兵貴在乘敵之隙,不在為敵所乘。
[舊注解]此承上己之十八事,能先權而備之,則不惟不賊,猶可以乘人也。
乘,與《家計》篇乘意互相發。
疑則易讒,故可間,如田單因樂毅與新王有隙也。
(1)勞則易破,故可攻,越王知吳之輕銳盡于齊晉也。
(2)饑則枵腹,故可困,如楚軍食盡而漢王破之成臯也。
(3)分則勢孤,故可圖,如張步分屯而耿弇敗乏曆下也。
(4)虛則恐懼不安,故可驚,如左車教韓信之脅燕也。
(5)亂則縱橫無紀,故可取,如謝玄绐苻堅之移陣也。
(6)未至則無援,故可撓,如李靖料蕭銑之兵未集而急促之也。
(7)未發則易遏,故可制,如孟子度諸侯伐齊之謀未動而可止也。
(8)既勝,敵必驕,故可劫,如張遼之以百騎貫吳營也。
(9)既敗,敵必避,故可退,如孔明之射張郃而全軍返也。
(10)大約舉此十者,以見敵有之,俱可用權以乘之,但不可為其乘耳。
[注釋](1)周赧王三十一年(前284年),燕将樂毅攻占了齊圈七十餘城,隻剩即墨(今山東平嚏東南)和莒(今山東莒縣)久未攻下,至前279年,燕昭王死了,新王(惠王)即位。
齊将田單知道新王和樂毅有宿怨,就乘機散布謠言離間他們說,樂毅想自立為齊王。
燕惠王信以為真,就派騎劫接替樂毅,因而燕軍士氣很受打擊,結果,田單大破燕軍。
(見《史記》卷八十二《田單列傳》)(2)見第15條“舊注解”注(2)。
(3)枵xiāo(嚣),枵腹,空腹,饑餓的意思。
漢高帝三年(前204年),項羽與劉邦戰于成臯(今可南榮陽西北)。
劉邦堅守不出,并派兵襲擊楚軍後方。
至前203年九月,項羽兵疲食盡,求戰不能,隻得與劉邦議和,引兵東歸。
劉邦又乘其糧盡追擊他,于前202年追至垓下(今安徽靈壁南沱河北岸),全殲楚軍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)(4)東漢建武五年(29年),漢将耿棄(yǎn掩)率軍進攻張步,張步派費邑守曆下(今山東濟南市西),又分兵守祝阿(今山東長清東北),太山(今山泰山)、鐘城(今山東濟南市南)列營數十,進行防守。
耿弇集中兵力,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,首先攻占祝阿,鐘城軍棄城而逃,最後,殲滅了費邑主力,攻占了曆下。
(見《後漢書》卷十九《耿食傳》)(5)見第4條“舊注解”注(3)。
(6)绐dài(代),欺詐。
晉太元八年(383年),秦晉淝水(今安徽壽縣東)之戰,兩軍隔水對峙。
晉将謝玄派人請苻堅稍向後退,以便晉軍渡河決戰。
苻堅企圖乘其半渡而擊之,就揮軍後退,但一退就陷于混亂。
謝玄乘機猛攻,秦軍全部潰敗。
(見《晉書》卷七十九《謝安傳》)(7)見第22條“舊注解”注(8)。
(8)周赧王元年(前341辱),齊國攻下了燕國後,各國諸侯商量出兵援助燕國。
齊宣王問孟子應該如何應付,孟子說,天下各國本來就怕齊國強大,如今攻占了燕國,自然會招緻諸侯的攻擊。
你如遣回俘虜中的老小,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,擇立一個燕王,然後撤兵回國,就可使各國諸侯停止興兵。
(見《孟子&bull梁惠王下》)(9)東漢建安二十年(215年),魏将張遼等派率七千餘人守合肥(今安徽合肥北),孫權率兵十萬來攻。
張遼認為,必須先挫折吳軍銳氣,然後才能堅守。
接着他就帶八百人出擊,身先士卒,沖入吳軍營壘。
直逼孫權。
孫權調集軍隊圍攻張遼,張遼左沖右突,勇往直前,沖出重圍,從而挫折了吳軍士氣,守住了合肥。
(見《三國志》卷十七《張遼傳》)(10)見第22條“舊注解”注(12)。
24.惟善與敵相持者,識衆寡之用,明剛柔之宜,達進退之機,知順逆之勢。
[譯文]隻有善于與敵作鬥争的,才知道兵多兵少的運用,明白用“剛”用“柔”的機宜。
通曉前進後退的時機,認識有利不利的形勢。
[舊注解]此承上二節言。
備己乘人,必善于兵者能之。
衆寡以人數言,識其用,則無孤旅縻軍(1)之失。
剛柔,以戰事言,明其宜,則無損軍辱國之災。
進退,以師律言,達其機,則無退遛(2)強戰之罪。
順逆,以天道言,知其勢,則無妄行後時之悔。
此真達權者之所為,故既能備己,又能乘人,萬舉而萬全,身安而國利也。
識衆寡,如王翦非六十萬不可,(3)班超三十六人而足。
(4)明剛柔,如文王之赫然整旅,(5)漢高之謝羽鴻門。
(6)達進退,如唐太宗晝夜速追仁呆,(7)陽處父臨水不戰而旋。
(8)知順逆,如太公佐武王以伐商,(9)王猛願苻堅勿圖晉。
(10) [注釋](1)縻mí(迷),束縛。
孤旅,縻軍,語出《李衛公問對》下卷,原文是:“分不分為縻軍,聚不聚為孤旅。
”意思是:兵力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