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權第三
關燈
小
中
大
)納降而防其僞,則敵難欺,無曹操赤壁之焚也。
(5)将襲而返顧,則無失,可免龐涓腹心之憂也。
(6)欲伏而相地,則計行,必成孫膑馬陵之功也。
(7)解其心,雖衆無用,則如李靖之棄舟江中,而蕭銑兵疑不敢進也。
(8)孤其勢,雖堅必破,則如白起之遮絕後救,而趙括卒坑于長平也。
(9)遠征警救,救必無功,則如唐太宗征世充而先絕建德,之援也。
(10)追奔防分,不防有害,則如成安君逐韓信,而不虞赤幟之馳也。
(11)突進當慮夫矢石,張郃昧之而殒命于木門也。
(12)無糧乘飽以進攻,項羽知之而勝秦于九戰也。
(13)卒邑敵而妄動則必敗,故當法李廣之解鞍。
(14)見異物而辄發則必危,故當戒任福之開盒。
(15)險阻宜速過,鄧艾所以走陰平而破成都。
(16)間諜當密遣,陳平所以具惡草而疑楚羽。
(17)凡此十八事,皆在己者,非權以濟之,安能免己之害,以取萬全之勝乎?此達權所以為要也。
[注釋](1)刁鬥,古代軍中用具,銅質,有柄,能容一鬥。
軍中白天用來燒飯,夜則擊以巡更。
漢武帝時,将軍程不識治軍謹嚴,營陣整齊,每夜必擊刁鬥,巡更查夜,警戒嚴密。
因此,他從沒有遭受過敵人偷襲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一〇九《李将軍列傳》)(2)漢景帝三年(前154年),吳、楚等七圍反叛漢王室。
漢将周亞夫率軍進攻,在下邑(今安徽砀山)與吳、楚軍相持。
一天夜裡,軍中自相驚憂,相互攻擊。
周亞夫卻睡在床上安然不動,由于他的鎮靜,驚亂不久就安定下來。
(見《史記》卷五十七《绛侯周勃世家》)(3)周敬王三十八年(前482年),越王勾踐攻吳前,曾召集群臣商議,并通告照人,凡有建議的,都可直接向他報告,在博采衆議之後才出兵,因而順利地占領了吳都姑蘇(今江蘇蘇州市),俘虜了吳太子友。
(見《國語&bull吳語第十九》)(4)漢高帝三年(前204年),漢将韓信玫趙,故意背水列陣,使趙軍發生錯覺,同時率主力出并陉口。
引誘趙軍出擊,另派一部騎兵,手持紅旗,乘虛襲占趙軍營壘。
趙将陳餘中計,全軍被殲。
(見《史記》卷九十二《淮陰侯列傳》)(5)東漢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桑與孫權、劉備的聯軍戰于赤壁(今湖北蒲圻西北)。
曹操連船結寨。
吳将周瑜令黃蓋寫信給曹操,假說要叛吳降曹,曹操信以為真,疏于防備。
黃蓋就趁東風大起,率領戰船,滿載易燃物品,直駛曹營。
在接近曹營時,下令點火,風助火勢,沖入曹營,曹軍大亂。
孫劉聯軍乘機進攻,大破曹軍。
(見《三國志》卷五十四《周瑜傳》)(6)見第13條“舊注解”注(3)。
(7)周顯王二十六年(前343年),齊魏馬陵之戰中,齊将孫膑預計魏軍日暮可到馬陵,又見馬陵道路狹窄,兩旁地形險阻,宜于設伏,就把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側,魏軍到達後,萬箭齊發,射死龐涓,全殲魏軍,(見《史記》卷六十五《孫子吳起列傳》)(8)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唐将李孝恭、李靖率軍進攻占據長江中遊一帶的蕭銑。
蕭銑固守江陵(今湖北江陵),并從長江下遊調集援軍。
李孝恭采納了李靖的建議,把所有俘獲的船隻,放入江中,任其順水流下,結果蕭銑的援兵誤認為江陵已破而不敢前進。
唐軍乘機急速進攻,蕭銑被迫投降。
(見《舊唐書》卷六十《河問王孝恭傳》)(9)周赧王五十五年(前260年)六月,秦将白起把趙将趙括所率領的四十萬人包圍在長平(今山西高平西北)附近。
趙軍就地築壘防禦,堅決抵抗。
白起采取圍困的方法,斷絕了趙軍的援救。
九月,趙括在内無糧草,外無救兵的危急情況下,冒險突圍,被秦軍射死在谷口(今山西高平西北)。
趙軍全部投降,都被白起坑殺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十三《白起王翦列傳》)(10)唐武德四年(621年),李世民圍攻王世充于東都(今河南洛陽),窦建德率軍來援。
李世民留一部兵力繼續圍攻,親自率軍東取虎牢(今河南榮陽西北之氾水鎮)憑險阻援。
最後擊潰了窦軍,俘獲了窦建德,王世充也被迫投降。
(見《舊唐書》卷二《太宗本紀上》)(11)見第16條“舊注解”注(3)。
(12)魏太和五年(231年),諸葛亮攻魏與魏将司馬懿戰予祁山(今甘肅禮縣東北)附近,蜀軍因糧盡退兵,司馬懿派張郃追擊,張郃追到木門,不料蜀軍伏兵居高臨下,萬箭齊發,張郃中箭身死,蜀軍安全退去。
(見《三國志》卷十七《張郃傳》)。
(13)秦二世三年(前207年),秦将章邯率軍攻趙,以重兵圍钜鹿(今河北平鄉西南),楚将宋義,項羽率軍救趙,進到安陽(今山東曹縣東)後,軍中缺糧,宋義逗留不進,項羽殺了宋義,攜帶三天糧食,率軍渡河,破釜沉舟,在钜鹿附近與秦軍戰鬥,九戰九勝,大破秦軍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)(14)漢景帝中元六年(前144年),匈奴侵擾上郡(今陝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的一部)。
漢将李廣率輕騎百名,離開主力數十裡前進,突然與匈奴騎兵數千遭遇。
李廣認為,敵強我弱,我如後退,敵人追來,必被全殲。
于是他就率軍繼續前進,至距敵約二裡處,下馬卸鞍,卧地休息。
匈奴以為他們是漢軍派出的“誘敵部隊”,始終不敢來攻,兩軍相持,直到深夜,匈奴引軍退去。
(見《史記》一〇九《李将軍列傳》)(15)宋慶曆元年(1041年),宋夏好水川之戰,宋将任福為夏軍所誘,追至羊牧隆城附近,發現夏軍留置的幾隻盒子,立即命令打開。
盒中家鴿百餘隻,都帶有哨笛,蜂湧飛出,盤旋在宋軍上空。
夏軍伏兵随之陰起,宋軍潰敗,任福戰死。
(見《宋史》卷四八五《夏國上》)(16)魏景元四年(263年),魏将鄧艾率軍攻蜀,從陰平道(自今甘肅文縣穿過岷山山脈至四川平武縣東)進軍,在荒無人煙的山地,行軍七百餘裡,出敵不意地到達江油(今四川江油),蜀将馬邈力戰而降。
接着又攻綿竹關(今四川德陽北)直逼成都,蜀後主劉禅被迫投降。
(見《三國
(5)将襲而返顧,則無失,可免龐涓腹心之憂也。
(6)欲伏而相地,則計行,必成孫膑馬陵之功也。
(7)解其心,雖衆無用,則如李靖之棄舟江中,而蕭銑兵疑不敢進也。
(8)孤其勢,雖堅必破,則如白起之遮絕後救,而趙括卒坑于長平也。
(9)遠征警救,救必無功,則如唐太宗征世充而先絕建德,之援也。
(10)追奔防分,不防有害,則如成安君逐韓信,而不虞赤幟之馳也。
(11)突進當慮夫矢石,張郃昧之而殒命于木門也。
(12)無糧乘飽以進攻,項羽知之而勝秦于九戰也。
(13)卒邑敵而妄動則必敗,故當法李廣之解鞍。
(14)見異物而辄發則必危,故當戒任福之開盒。
(15)險阻宜速過,鄧艾所以走陰平而破成都。
(16)間諜當密遣,陳平所以具惡草而疑楚羽。
(17)凡此十八事,皆在己者,非權以濟之,安能免己之害,以取萬全之勝乎?此達權所以為要也。
[注釋](1)刁鬥,古代軍中用具,銅質,有柄,能容一鬥。
軍中白天用來燒飯,夜則擊以巡更。
漢武帝時,将軍程不識治軍謹嚴,營陣整齊,每夜必擊刁鬥,巡更查夜,警戒嚴密。
因此,他從沒有遭受過敵人偷襲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一〇九《李将軍列傳》)(2)漢景帝三年(前154年),吳、楚等七圍反叛漢王室。
漢将周亞夫率軍進攻,在下邑(今安徽砀山)與吳、楚軍相持。
一天夜裡,軍中自相驚憂,相互攻擊。
周亞夫卻睡在床上安然不動,由于他的鎮靜,驚亂不久就安定下來。
(見《史記》卷五十七《绛侯周勃世家》)(3)周敬王三十八年(前482年),越王勾踐攻吳前,曾召集群臣商議,并通告照人,凡有建議的,都可直接向他報告,在博采衆議之後才出兵,因而順利地占領了吳都姑蘇(今江蘇蘇州市),俘虜了吳太子友。
(見《國語&bull吳語第十九》)(4)漢高帝三年(前204年),漢将韓信玫趙,故意背水列陣,使趙軍發生錯覺,同時率主力出并陉口。
引誘趙軍出擊,另派一部騎兵,手持紅旗,乘虛襲占趙軍營壘。
趙将陳餘中計,全軍被殲。
(見《史記》卷九十二《淮陰侯列傳》)(5)東漢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桑與孫權、劉備的聯軍戰于赤壁(今湖北蒲圻西北)。
曹操連船結寨。
吳将周瑜令黃蓋寫信給曹操,假說要叛吳降曹,曹操信以為真,疏于防備。
黃蓋就趁東風大起,率領戰船,滿載易燃物品,直駛曹營。
在接近曹營時,下令點火,風助火勢,沖入曹營,曹軍大亂。
孫劉聯軍乘機進攻,大破曹軍。
(見《三國志》卷五十四《周瑜傳》)(6)見第13條“舊注解”注(3)。
(7)周顯王二十六年(前343年),齊魏馬陵之戰中,齊将孫膑預計魏軍日暮可到馬陵,又見馬陵道路狹窄,兩旁地形險阻,宜于設伏,就把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側,魏軍到達後,萬箭齊發,射死龐涓,全殲魏軍,(見《史記》卷六十五《孫子吳起列傳》)(8)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唐将李孝恭、李靖率軍進攻占據長江中遊一帶的蕭銑。
蕭銑固守江陵(今湖北江陵),并從長江下遊調集援軍。
李孝恭采納了李靖的建議,把所有俘獲的船隻,放入江中,任其順水流下,結果蕭銑的援兵誤認為江陵已破而不敢前進。
唐軍乘機急速進攻,蕭銑被迫投降。
(見《舊唐書》卷六十《河問王孝恭傳》)(9)周赧王五十五年(前260年)六月,秦将白起把趙将趙括所率領的四十萬人包圍在長平(今山西高平西北)附近。
趙軍就地築壘防禦,堅決抵抗。
白起采取圍困的方法,斷絕了趙軍的援救。
九月,趙括在内無糧草,外無救兵的危急情況下,冒險突圍,被秦軍射死在谷口(今山西高平西北)。
趙軍全部投降,都被白起坑殺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十三《白起王翦列傳》)(10)唐武德四年(621年),李世民圍攻王世充于東都(今河南洛陽),窦建德率軍來援。
李世民留一部兵力繼續圍攻,親自率軍東取虎牢(今河南榮陽西北之氾水鎮)憑險阻援。
最後擊潰了窦軍,俘獲了窦建德,王世充也被迫投降。
(見《舊唐書》卷二《太宗本紀上》)(11)見第16條“舊注解”注(3)。
(12)魏太和五年(231年),諸葛亮攻魏與魏将司馬懿戰予祁山(今甘肅禮縣東北)附近,蜀軍因糧盡退兵,司馬懿派張郃追擊,張郃追到木門,不料蜀軍伏兵居高臨下,萬箭齊發,張郃中箭身死,蜀軍安全退去。
(見《三國志》卷十七《張郃傳》)。
(13)秦二世三年(前207年),秦将章邯率軍攻趙,以重兵圍钜鹿(今河北平鄉西南),楚将宋義,項羽率軍救趙,進到安陽(今山東曹縣東)後,軍中缺糧,宋義逗留不進,項羽殺了宋義,攜帶三天糧食,率軍渡河,破釜沉舟,在钜鹿附近與秦軍戰鬥,九戰九勝,大破秦軍。
(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)(14)漢景帝中元六年(前144年),匈奴侵擾上郡(今陝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的一部)。
漢将李廣率輕騎百名,離開主力數十裡前進,突然與匈奴騎兵數千遭遇。
李廣認為,敵強我弱,我如後退,敵人追來,必被全殲。
于是他就率軍繼續前進,至距敵約二裡處,下馬卸鞍,卧地休息。
匈奴以為他們是漢軍派出的“誘敵部隊”,始終不敢來攻,兩軍相持,直到深夜,匈奴引軍退去。
(見《史記》一〇九《李将軍列傳》)(15)宋慶曆元年(1041年),宋夏好水川之戰,宋将任福為夏軍所誘,追至羊牧隆城附近,發現夏軍留置的幾隻盒子,立即命令打開。
盒中家鴿百餘隻,都帶有哨笛,蜂湧飛出,盤旋在宋軍上空。
夏軍伏兵随之陰起,宋軍潰敗,任福戰死。
(見《宋史》卷四八五《夏國上》)(16)魏景元四年(263年),魏将鄧艾率軍攻蜀,從陰平道(自今甘肅文縣穿過岷山山脈至四川平武縣東)進軍,在荒無人煙的山地,行軍七百餘裡,出敵不意地到達江油(今四川江油),蜀将馬邈力戰而降。
接着又攻綿竹關(今四川德陽北)直逼成都,蜀後主劉禅被迫投降。
(見《三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