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謀第一

關燈
[舊題解]本謀者,以謀為本也。

    《太公傳》(1)曰:“其事多兵權與奇計,後之言兵者,皆宗太公為本謀。

    ”(2)名篇之義,蓋取諸此。

    若夫趙充國(3)曰:“帝王之兵,貴謀而賤戰。

    ”(4)嶽武穆(5)曰!勇不足恃,用兵在先定謀。

    “(6)則信乎!謀乃行師之本,非謀無以制勝于萬全。

    故以為第一篇。

    通篇作二節看,首至‘聖王不免也”,總是先叙兵興有害;後半篇則尚謀以免害也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太公,姓姜名尚,因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,封于齊。

    按,《太公傳》應當是《史記&bull齊太公世家》。

    (2)原文是:“其事多兵權與奇計,故後世之言兵及周知陰權,皆宗太公為本謀。

    ”(3)趙充國,西漢名将。

    (4)見《漢書》卷六十九《趙充國辛慶忌傳》。

    原文是:“臣聞帝王之兵,以全取勝,是以貴謀而賤戰。

    ”(5)嶽武穆,即嶽飛,南宋抗金名将。

    (6)見《宋史》卷三六五《嶽飛傳》。

     [譯文]本謀。

    就是把計謀作為用兵的根本。

    《太公傳》上說“它所涉及的事。

    大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出奇制勝的計策,後來研究軍事的人,都效法太公把計謀作為用兵的根本。

    ”這一名的意義,就是從這裡來的。

    如趙充國說:“帝王的軍隊,重視謀略而反對浪戰。

    ”嶽武穆說“勇力是不可完全依靠的,用兵在于首先确定計謀。

    ”的确是這樣。

    計謀是用兵的根本,沒有計謀,就不能取得萬無一失的勝利。

    所以把《本謀》列為第一篇。

    全篇可分作兩節來看,從開頭到“聖王之所不免也”為止,都是先說明興師動衆有許多害處,後半篇是說明重視計謀以免除禍害。

     1.凡兵之興,不得已也。

    國亂之是除,民暴之是去,非以殘民而生亂也。

     [譯文]凡興兵作戰,是不得已的。

    是用來根除“國家的禍亂”,消除“民衆的暴亂”的,不是用來殘殺民衆、制造混亂的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兵因除亂去暴而興,正見不得已處,此一篇大旨。

     2.自古明君賢将,謀之于未戰之先者,豈專謀敵求勝哉,亦冀保民而康國耳。

     [譯文]自古以來的明君賢将,在戰争未發生以前,就進行精心策劃,這不隻是為着謀算敵人以求勝利,同時也是期望保護民衆,安定國家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冀,期望也。

    保則不殘,康則不亂。

    此推君将預謀之心。

     3.故知害之害者,知利之利。

    知危之危者,知安之安。

    知亡之亡者,知存之存。

    得勝算者,不先料(1)敵而料己。

    料敵者疏,料己者密。

    料敵者知敵之勢,料己者知己之情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料,揣度,判斷的意思。

     [譯文]所以,知道有害為什麼有害的,才知道有利為什麼有利。

    知道危險為什麼危險的,才知道安全為什麼安全。

    知道為什麼滅亡的,才知道生存為什麼生存。

    操勝算的人,不先判斷敵人而先判斷自己。

    判斷敵人,知道概略情況;判斷自己,知道詳細情況。

    判斷敵人,了解敵方形勢:判斷自己,了解自己真情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利害安危存亡,其機相為倚伏(1)。

    能知而料于彼己之間,斯為善謀,然猶須先料己也。

    勢,以顯于外者言。

    情,以隐于中者言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相為倚伏,互相依存,互相轉化的意思。

     4.是以民勞而興兵者疲,民貧而興兵者匮,民玩而興兵者散,内有讒臣(1)而興兵者殆,天災流行而興兵者亂,有内難而興兵者疑,上下離心而興兵者亡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讒臣,好說别人壞話,喜進讒言的奸臣。

     [譯文]因此,民衆勞苦而出兵打仗的,就會疲敝;民衆不富而出兵打仗的,就會窮困;民衆苟且偷安而出兵打仗的,就會潰散;内有讒臣而出兵打仗的,就會危險;天災流行而出兵打仗的。

    就會生亂;有内部糾紛而出兵打仗的,就會疑忌;上下離心離德而出兵打仗的,就會滅亡。

     [舊注解]言民而勞苦、貧乏、玩愒(1)者,必至疲匮與散走。

    國有讒佞、天災、内難、離心者,必緻危殆、播亂、疑貳以底(2)于亡。

    故當先料之于己,急圖自治也。

    民勞而疲,如韓信不可攻燕。

    (3)民貧而匮,如漢武海内虛耗。

    (4)民玩而散,如懿公士不授甲。

    (5)内有臣,如夫差偏信伯嚭。

    (6)天災流行,如魏相直谏宣帝。

    (7)國有内難。

    如桓公五子争立。

    (8)上下離心,如夏桀民欲偕亡。

    (9)此其類也,學者悟之。

     [注釋](1)愒Kai(忾)。

    玩愒,苟且偷安的意思。

    (2)底,通“抵”,到。

    (3)漢高帝三年(前204年),漢将韓信擊破趙國後,企圖乘勢北攻燕國。

    李左車對韓信說,軍隊已很疲勞,實際上難以作戰,不如修整軍隊,安撫趙國民衆,擺出進攻的樣子,威脅燕國,然後派人前去招降。

    韓信采納了這個計策,結果使燕國降服。

    (見《史記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