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言
關燈
小
中
大
敗可退“(《達權》,第23條)。
在兵力使用和戰法變換上,他強調要因形措勝,靈活機動,“出沒變化,敵不可測”(《兵機》,第67條)。
方法就是運用隐匿和佯動等各種“示形”之法迷惑敵人,達到“韬其所長”,“暴其所短”的目的。
隻要善于廣泛運用這些“藏機誤敵”之法,就可使敵人“欲戰而不能勝也,欲守而不能固也,欲分而不能散也,欲合而不能集也,欲進而不能前也,欲退而不能去也,欲動而不能備也,欲靜而不能安也,欲伸而不能張也,欲縮而不能斂也。
”(《兵機》,第72條),多方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。
作者認為,隻要牢牢掌握戰争的主動權,那麼,“彼雖衆,亦何慮其不敵我哉”(《兵機》,第72條)。
為了赢得用力少而收功多的戰争勝利,《投筆膚談》還強調要正确地處理攻守的關系,恰當地掌握“分合”的時機,既不要單純地強調進攻,也不要片面地一味防守;既要有相對的分散,更要有必要的集中。
“守之順者攻之逆,攻之易者守之難”(《持衡》,第31條),二者不宜偏廢,不宜偏重,要權衡輕重。
正确處置。
在治軍問題上,他看到了對将帥的任用要選德方兼備考。
将帥賢能,就應放手使用,所謂“苟得其人,授之專阃,不中制,不外監,不分權,不信讒”(《軍勢》,第62條)。
同時,通過将帥教育、訓練團結士卒,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。
他認為,如果部隊内部“上不愛下,下不親上”,就根本不能作戰,所謂“其法百不當一”(《軍勢》,第63條):如果“能教戎于先,則挺可格刃”,“使民親其上、死其長,則心雄故忾。
”(《軍勢》,第64條),銳不可當。
但是,他又認為,将帥是“國之柱石,民之司命”(《軍勢》,第61條),“三軍之勢,莫重于将”(《軍勢》,第60條),這一看法,無疑是英雄史觀在軍事問題上的反映。
不過,作者畢竟注意到了士兵在戰争中的作用。
這在地主階級的軍事理論中,是有積極意義的。
明中葉之後,随着生産力的發展,科學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于軍事領域。
這在《投筆膚談》中得到一定的反映。
作者在《物咯》篇中,對宇宙中“飛潛動植”(《物略》題解)等許多自然現象,作了介紹和論述,具有一定的科學性,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水平。
作者特别強調指出:戰争指導者,應當“察物之理,究物之用,總括其利,不道微小”(《物理》,第122條),運用科學技術為軍事鬥争服務。
這是《投筆膚談》有别于以往古代兵書而獨具的特點。
在哲學思想上,《投筆膚談》具有許多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。
它多方面地論述了奪取戰争勝利的客觀條件,如說:“得天之時者勝,得地之利者勝,得敵之情者勝。
得士之心者勝,得事之機者勝”(《戰形》,第75條)等。
同時,又辯證地論述了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,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可以以少勝多,以弱勝強。
如說:“敵之實,我虛之;我之實,敵不可得而虛也。
敵之虛,我乘之;我之虛,敵不可得而乘也。
”(《兵機》,第70條)通過自己的正确的主觀指導,使己方處于較敵有利的地位,脫出不利地位。
作者在戰争指導上所以能夠提出若幹可貴的軍事見解,是與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息息相關的。
但是,該書中也有明顯的唯心主義觀點。
如認為有“天命”存在,說“天命之不可違,而非人謀之所為也”(《天經》,第147條);如說“風可以祭而得,雨可以禱而求,雲霧雷電可以術而玫”(《方術》,第91條),以及宣揚其它一些虛幻荒誕之術,這些都是封建糟粕。
在兵力使用和戰法變換上,他強調要因形措勝,靈活機動,“出沒變化,敵不可測”(《兵機》,第67條)。
方法就是運用隐匿和佯動等各種“示形”之法迷惑敵人,達到“韬其所長”,“暴其所短”的目的。
隻要善于廣泛運用這些“藏機誤敵”之法,就可使敵人“欲戰而不能勝也,欲守而不能固也,欲分而不能散也,欲合而不能集也,欲進而不能前也,欲退而不能去也,欲動而不能備也,欲靜而不能安也,欲伸而不能張也,欲縮而不能斂也。
”(《兵機》,第72條),多方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。
作者認為,隻要牢牢掌握戰争的主動權,那麼,“彼雖衆,亦何慮其不敵我哉”(《兵機》,第72條)。
為了赢得用力少而收功多的戰争勝利,《投筆膚談》還強調要正确地處理攻守的關系,恰當地掌握“分合”的時機,既不要單純地強調進攻,也不要片面地一味防守;既要有相對的分散,更要有必要的集中。
“守之順者攻之逆,攻之易者守之難”(《持衡》,第31條),二者不宜偏廢,不宜偏重,要權衡輕重。
正确處置。
在治軍問題上,他看到了對将帥的任用要選德方兼備考。
将帥賢能,就應放手使用,所謂“苟得其人,授之專阃,不中制,不外監,不分權,不信讒”(《軍勢》,第62條)。
同時,通過将帥教育、訓練團結士卒,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。
他認為,如果部隊内部“上不愛下,下不親上”,就根本不能作戰,所謂“其法百不當一”(《軍勢》,第63條):如果“能教戎于先,則挺可格刃”,“使民親其上、死其長,則心雄故忾。
”(《軍勢》,第64條),銳不可當。
但是,他又認為,将帥是“國之柱石,民之司命”(《軍勢》,第61條),“三軍之勢,莫重于将”(《軍勢》,第60條),這一看法,無疑是英雄史觀在軍事問題上的反映。
不過,作者畢竟注意到了士兵在戰争中的作用。
這在地主階級的軍事理論中,是有積極意義的。
明中葉之後,随着生産力的發展,科學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于軍事領域。
這在《投筆膚談》中得到一定的反映。
作者在《物咯》篇中,對宇宙中“飛潛動植”(《物略》題解)等許多自然現象,作了介紹和論述,具有一定的科學性,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水平。
作者特别強調指出:戰争指導者,應當“察物之理,究物之用,總括其利,不道微小”(《物理》,第122條),運用科學技術為軍事鬥争服務。
這是《投筆膚談》有别于以往古代兵書而獨具的特點。
在哲學思想上,《投筆膚談》具有許多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。
它多方面地論述了奪取戰争勝利的客觀條件,如說:“得天之時者勝,得地之利者勝,得敵之情者勝。
得士之心者勝,得事之機者勝”(《戰形》,第75條)等。
同時,又辯證地論述了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,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可以以少勝多,以弱勝強。
如說:“敵之實,我虛之;我之實,敵不可得而虛也。
敵之虛,我乘之;我之虛,敵不可得而乘也。
”(《兵機》,第70條)通過自己的正确的主觀指導,使己方處于較敵有利的地位,脫出不利地位。
作者在戰争指導上所以能夠提出若幹可貴的軍事見解,是與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息息相關的。
但是,該書中也有明顯的唯心主義觀點。
如認為有“天命”存在,說“天命之不可違,而非人謀之所為也”(《天經》,第147條);如說“風可以祭而得,雨可以禱而求,雲霧雷電可以術而玫”(《方術》,第91條),以及宣揚其它一些虛幻荒誕之術,這些都是封建糟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