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教下 第二十二

關燈
[說明]本篇闡明國君必勝之道和有關行軍作戰訓練十二個方面的問題。

    指出選拔得力将領,衡量敵我得失,嚴格戰場紀律,方可“威加天下”。

     臣聞人君有必勝之道,故能并兼廣大制度,則威加天下有十二焉:一曰連刑,謂同罪保伍也。

    二曰地禁,謂禁止行道,以網外奸也。

    三曰全車,謂甲首相附,三五相同,以結其聯也。

    四曰開塞,謂分地以限,各死其職而堅守也。

    五曰分限,謂左右相禁,前後相待,垣車為固,以逆以止也。

    六曰号别,謂前列務進,以别其後者,不得争先登不次也。

    七曰五章,謂彰明行列,始卒不亂也。

    八曰全曲,謂曲折相從,皆有分部也。

    九曰金鼓,謂興有功,緻有德也。

    十曰陳車,謂接連前矛,馬冒其目也①。

    十一曰死士,謂衆軍之中有材力者,乘于戰車,前後縱橫,出奇制敵也。

    十二曰力卒②,謂經其全曲,不摩不動也。

    此十二者教成,犯令不舍③。

    兵弱能強之,主卑能尊之,令弊能起之,民流能親之,人衆能治之,地大能守之。

    國車不出于阃④,組甲不出于橐⑤,而威服天下矣。

     兵有五緻:為将忘家;逾垠忘親;指敵忘身;必死則生;急勝為下。

    百人被刃甲,陷行亂陳。

    千人被刃,擒敵殺将。

    萬人被刃⑥,橫行天下。

     武王問太公望曰:“吾欲少間而極用人之要⑦。

    ”望對曰:“賞如山,罰如谿。

    太上無過,其次補過;使人無得私語。

    諸罰而請不罰者苑,諸賞而請不賞者死。

    ” 伐國必因其變。

    示之财以觀其窮;示之弊以觀其病。

    上乖者下離⑧,若此之類,是伐之因也。

    凡興師必審内外之權,以計其去。

    兵有備阙⑨,糧食有餘不足,校所出入之路⑩,然後興師伐亂,必能人之。

    地大而城小者,必先收其地;城大而地窄者,必先攻其城;地廣而人寡者,則絕其阨?;地狹而人衆者,則築大堙以臨之?。

    無喪其利,無奪其時,寬其政,夷其業?,救其弊,則足以施天下。

     今戰國相攻,大伐有德,自伍而兩,自兩而師?,不一其令。

    率俾民心不定?,徒尚驕侈?,謀患辯訟,吏究其事,累且敗也。

    日暮路遠,還有挫氣。

    師老将貪,争掠易敗。

     凡将輕、壘卑、衆動,可攻也。

    将重、壘高、衆懼?,可圍也。

    凡圍必開其小利,使漸夷弱,則節吝有不食者矣?。

    衆夜擊者,驚也。

    衆避事者,離也。

    待人之救,期戰而蹙?,皆心失而傷氣也。

    傷氣敗軍,曲謀敗國。

     注釋 ①冒——遮掩。

     ②力卒——強有力的士兵,選出掌管金、鼓、鈴、旗的。

     ③舍——同赦。

     ④阃(kǔn捆)——門坎,這裡指國門。

     ⑤組甲——漆成組紋的衣甲。

    橐(tuó駝)——盛衣甲的匣子。

     ⑥被刃——持武器,即作戰。

     ⑦少間——一會兒,很短的時間。

     ⑧乖(guāi掴)——乖張,專橫殘暴,違反情理。

     ⑨阙——同缺。

     ⑩校(jiào叫)——訂正,這裡指偵查清楚的意思。

     ?阨(è餓)——險要處。

     ?堙(yīn因)——堆築起來的攻城的土山。

     ?夷——平定,安定。

     ?兩、師——古時軍隊編制,五伍為兩,十兩為師。

     ?率俾——本意是服從教化的意思,《尚書君奭篇》有“罔不率俾”句,此處疑為衍文。

     ?徒——兵土。

     ?懼——懼怕,指士兵畏服自己的将領。

     ?節吝——節減,節省。

     ?蹙(cù促)——皺眉,發愁。

     譯文 我聽說國君掌握了必勝的道理,就能夠兼